在江西,一名4岁的孩子,竟然在熟睡中去世了。
罪魁祸首,居然是因为肥胖。

一个不足5岁的小孩,腰围已达到95公分,身体的BMI(质量指数)超过35,已经是重度肥胖。
无独有偶。
一名7岁的孩子患上了高血压,体重高达110斤,因为心血管疾病,引发血管爆裂,在睡眠中去世了。

在许多家长的传统观念里,孩子就要养得白白胖胖的,这是一个很悲哀也很可怕的误区。
中国孩子越来越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前不久,央视新闻发布了一则提醒。
中国儿童肥胖筛选共识发布显示,全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10年增长了2倍,达到5300万。
在《中国儿童肥胖报告》中指出,从1985年到2014年,7岁以上的儿童超重率从2.1%增长至12.2%,肥胖率更是从0.5%增加至7.3%。
报告中还提到,如果没有相应的干预措施,到2030年,这个数据将会达到28%。
这就意味着,平均下来的每100个孩子中,就有10个超重,20年后,这个数据将逼近30.
更让人糟心的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经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其中提到:
尽管青少年肥胖率最高的是美国,但是中国的肥胖儿童数量最多,达到1530万人次。
前WHO总干事陈冯富曾说:这是一场缓慢逼近的灾难。
肥胖和超重,几乎已经是中国孩子成长最严重的威胁了,恐怕没有之一。
肥胖,是孩子身体的定时炸弹糖尿病,是孩子肥胖将遭遇的第一个魔咒。
新闻里,说到孩子因为糖尿病引发并发症的风险,不在少数。
上面提到7岁110斤的男孩,就因为过度肥胖的糖尿病引发心血管疾病,血管爆裂,无法抢救。
孩子的糖尿病危害周期很长,甚至可能在二三十岁时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可致死。
《新英格兰杂志》的报告中展示了:
7岁就肥胖的孩子,如果能在13岁成功减肥,那么他们在30到60岁时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以及心血管疾病与正常人无异,如果17岁才瘦下来,发病的风险就上升至47%,但也远远低于长期肥胖。
肥胖会导致糖尿病,大家已然熟知,但它可能带来另一个许多家长都不知道的大问题——急性胰腺炎。
福建一名7岁的小女孩,肚子疼了6小时候送到医院,医生抽血时惊讶地发现,孩子的血液居然是乳白色的。
女孩的血脂量是正常人的86倍,胆固醇是正常人的4倍多。

经了解,女孩和妈妈出去旅游,在外面暴饮暴食了三天,一次性吃6个鸡翅,1个披萨。
医生最终确诊,女孩患上了急性胰腺炎。
很多人并不理解急性胰腺炎,简单地说,就是胰液流进了腹腔。胰液是由身体分泌出来的,具有强腐蚀性,主要作用是消化摄入的脂肪和蛋白质,流入腹腔,会溶解体内的脏器。
更可怕的是,这种病的死亡率高达10%到30%,比某些癌症还要高。
而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就是:胡吃海塞,暴饮暴食。
许多家长喜欢用吃”来安慰、奖励孩子,大事小事都用一句吃好吃的”来解决。
正是因为如此,那些原本常见于老年人的高血压、胰腺炎等,才会越来越多发生在年轻人和孩子身上。
小孩子的肥胖,就如同身体里的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爆炸。
肥胖,影响孩子的命运美国一家医学机构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随机抽取了500名肥胖的孩子和500名正常体重的孩子作为实验对象。
他们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学习成绩、考试通过率以及对知识的接受速度做了记录。
经过数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他们得出一个结论:
肥胖孩子的成绩、考试等各方面指标,完全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的孩子。
许多肥胖组的孩子,到了初中的年纪,依然还没完全掌握小学阶段的知识。
这就意味着,孩子肥胖,和孩子智力发展缓慢,是正相关关系。
医学家指出,肥胖会让孩子有氧能力降低,心肺功能发育也不完全,这就导致大脑供氧不足,发育也会减缓,以至于智力发育也受到影响。
大人们总觉得,小孩子胖胖的才可爱,但对孩子来说,并非如此。
在社会上,许多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肥胖的孩子,他们总是把肥胖和慵懒、愚蠢、笨拙联系在一起。
因为体型而受到歧视甚至霸凌的孩子,也不在少数。
电影《我的ID是江南美人》中,女主角就是因为过于肥胖被同学称为肥猪”,遭到同学的欺负,拍照不敢露脸,说话不敢大声,甚至连表白都被人嫌弃。

带着肥胖”的童年,总是伴随着种种不好的眼光,孩子的内心也会被各种嫌弃填满,他的人生也是充满晦暗,长大后也会性格自卑、敏感。
让孩子变得肥胖,真的太残忍了。
什么样的家长,最容易把孩子养得过胖导致肥胖的因素很多,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儿童的肥胖很大原因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据统计,以下三种父母最容易养出过于肥胖的孩子。
第一种,焦虑的父母
焦虑的父母经常担心孩子饿着,老想着给他塞零食,孩子在外面玩得正高兴,家长过来往他嘴里塞食物,是很常见的现象。
另外,焦虑的家长很容易把孩子的不舒服全部解释为饥饿,然后过度喂养孩子。
第二种,过度控制的父母
加拿大丽莎·卡基纳米博士曾提到,虎妈狼爸”式的专断型家教会导致孩子在2~5岁肥胖几率增加30%,使孩子在6~11岁时发生肥胖的几率高出37%。
专断型的父母喜欢控制孩子的一切,他们会一直监督孩子吃东西,孩子没有吃饭自由,当家长不在的时候,他们就会通过暴饮暴食的方式来释放自我。
第三种,将食物作为奖励的父母
营养学家表示,孩子会为做好了某件事而自豪,这与他们的行为在逻辑上相关奖励是最有效的,这会培养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内在奖励机制和内在驱动力。
而用食物来奖励孩子,他们就会认为被奖励的奖品才是最有吸引力的,也更有价值,而奖励带来的自豪感,也会掩盖孩子自然的饥饿和饱腹感。
长期把食物作为奖励,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胡吃海塞的习惯。
如何避免孩子超重01 父母要重视
父母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体重,香港卫生署的家庭健康服务里公布了最新的男孩女孩身高体重对照表,家长们可以对着此表参考。


如果发现孩子的体重已经超重了,首先要认可,不要觉得是无所谓的事。但是,也不要盲目让孩子减肥,应听从专业人士的建议,科学地帮助孩子减重。
02 管住嘴,迈开腿
除了不要让孩子胡吃海塞,我们也应该合理调整孩子的饮食。
孩子不想吃饭或者想少吃一点时,不要再强迫孩子进食。
平日里尽可能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像一些油炸的、脂肪含量高的肉类、蛋白质类食物要适当控制。
另外,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运动能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促进大脑发育,让思维更加敏捷。
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孩子都爱运动,胖孩子的特点就是不爱运动,然后更胖。
我们要鼓励孩子多做户外运动,爬山、骑车,游泳等等,并鼓励他们持之以恒锻炼。
02 父母以身作则
在国外,一些帮助儿童减肥的节目,会要求父母一起参加,改变整个家庭的饮食结构。
父母都热爱高热量食物,就没有理由说服孩子吃得健康。
我们要带头改正孩子一些饮食上的坏习惯,不吃零食,吃饭少吃油和盐,孩子的学习能力极强,用行动带动孩子,他们更能控制自己。
有人说,人生下半场,拼的是健康。
其实何止下半场,人的一生都在拼健康。
父母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给他一副健康的体魄,这不仅是他行走世界的必备条件,更是他追逐梦想的助力器。
让孩子学会管理体重,不仅是健康的保持,更是自律的表现。
小S曾说过,如果连体重都控制不了,你拿什么掌控自己的人生。
这句话也许有些绝对,但现实确实也是如此,孩子的身材,也许就决定了他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