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教育改革的方针中提到:改变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的学习方式,尤其关注学生的创新、实践的能力。当这些体现到实际的课程中,最让我们家长为惊讶的,估计是——科学课成为与语数英并列重点需要大考的科目,这不得不让家长们审视,在孩子的科普教育上,我们是否也需要与日俱进?
提起科普,其实很多人都很陌生,似乎科学那都是科学家的事,孩子们到底要学什么?难道是就是,带着孩子了解下人体的结构、汽车的构造,水与冰的关系,小蚂蚁怎么打招呼等等。没错,这些都是科普,但是如果要家长同志们用科学精准的语言和孩子一起来研究与探索,似乎又无章可循了,关于科普作为家长我们能做什么?

专家的科普观点
在我们试图明白科普的真正要义去帮助孩子前,先看看专家们是如何来看待中小学生科普的:
在北京市中关村中学,78岁的森林生态学家赵士洞全程站立,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带领同学们把中国从东到西游览”了一遍。一个小时不可能传递太多具体的知识,我更在意的是要提高他们的兴趣,启迪孩子们热爱自然、多钻研。”
核物理专家陈贺能表示科普要讲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在他进入中小学做科普时,他表示:现在的教育制度让老师更注重灌输书本知识,多做习题,有的忽视了方法的培养。未来年轻人要搞创新,离不开科学方法。科学家科普不仅要讲知识,也要讲方法,让孩子了解科学家是怎么工作的,了解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鼓励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细心观察世界、大胆想象。我举了很多例子,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都离不开细心观察和深入思考。
可见,真正的科普教育是让孩子提高兴趣、细心观察、深入思考,多钻研。所以,千万不要让科普走入一个刷题、背诵的误区,而应该以把探究自然科学的主动性还给孩子。

科普,从观察日记开始
那怎么把探究自然科学的主动性还给孩子”呢?科学老师回答给我的中心词是观察日记”,即可以陪着孩子一起来记观察日记,并强调了几个词:自主观察记录、小组分工合作(果然契合教改新方针!!!)。但对于应试教育的一代,太有挑战难度了,谢谢老师提供了一本书作为参考——《手绘小动物百科》。具体可以参考什么?怎么参考?
《手绘小动物百科》的作者娜塔莉·陶德曼是一位法国作家和科学记者,专门研究自然和环境领域,已出版有40多部作品。而配图则是插画家朱利安·诺伍德,他同时也是一名博物学家,曾在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接受培训。而且这本书通过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冉浩审定,两次严格核查书中所有物种学名及大小知识点,保证内容科学权威。
打开《手绘小动物百科》,这本书以新奇有趣的知识和生动逼真的全手绘插图向孩子全面展示小动物的世界,多达200种小动物悉数登场,同时给孩子提供了多项趣味问答及野外观察活动指南——原来这是一本科学观察活动指南。在我和孩子多次阅读后,我们发现这本书,与其他科普书籍如《法布尔昆虫记》等,最大的区别是,这简直就是观察日记的参考标本,从观察的步骤到记录的方法,简直面面俱到。

观察日记可以这样做
最重要的是,《手绘小动物百科》不但揭示了200多种小动物的特点,并且从内容和结构上,做出了观察日记的方法与要素的最好的示范。在观察日记上,主要是三个步骤:小小工作间、仔细观察以及观察记录。
步骤一:搭建小小工作间
为什么搭建一个小小工作间?是为了近距离地观察一只小动物,可以在不伤害它的前提下,将它抓住,观察完后再放走。比如要观察蜗牛,可以先抓住一只蜗牛,可以用轻软的毛刷将它们轻轻推进一个干净的瓶子里;或用手或抽吸气去抓。抓到后,可以制作一个蜗牛培养基。如图:

搭建小小工作间,不但有促于观察得更准确更仔细,而且在搭建过程,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有助于孩子们学习合作与分工。
步骤二:仔细观察
仔细观察其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一种小动物或事物的观察;另一种是将同类型的小动物或事物,同时观察。这样有促于对动物的分类和归纳。例如:我们观察蜗牛时,同时可以观察其他种类的蜗牛,观察外形、习性等方面的区别。
此外,仔细观察一定要观察到高清细节,例如蚂蚁的蚁巢是什么样的?蚂蚁是如何找到食物的,又是如何认识彼此的等等,只有观察够仔细才能更好地做好第三步——观察记录。

步骤三:观察记录
如果只观察,没有记录,到最后会发现观察记忆很凌乱。那么,仔细观察后如何记录呢?首先,以时间的方式纵向记录每天的观察所得;接着横向将小动物的习性、特点等整理归纳出来,最后辅以文字和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在观察记录中,图文并茂时最佳方式,图片尽量能做到以手绘的形式,实在没法也可以用照片;其次,要懂得整理与归纳,这是观察日记对观察整理最有效方式。
科普的世界,如果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动物开始,打开一扇科学的大门,对孩子来说,好奇与趣味给科学的外衣,足够让孩子对科学世界充满好奇,开启探索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