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频繁哭泣,家长只会不耐烦?学会最新沟通法让孩子不再乱哭
很多人在面对孩子哭的时候,都会感到非常烦躁,要么直接放在一边冷处理,"你自己哭吧,我不管你了。"要么就暴力地制止他,"不要哭,别哭了。"要么就威胁他,"哭什么哭,再哭就把你扔了。"想尽各种办法,都不能停止小孩的哭声,反而让自己产生了无力感。

在一则新闻报道中,就有一位爸爸因为受不了两个孩子在车里哭泣,直接停车把母子三人都扔在了高速路上,而自己直接开着车走了,最后连联系都联系不上爸爸,还是民警将母子三人送了回去。
虽然爸爸的做法相对极端,但是生活中的大多数家长,确实对小孩的哭声都束手无策,面对小孩频繁哭泣,家长只要一听到哭声,就恨不能把小孩给扔了。
但是,在不耐烦之前,家长真的知道小孩为什么哭吗?

总的来说,孩子的哭声也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表达自己的需求,有些情况孩子表达的是合理的需求,而有些情况可能是不合理的需求,这些都需要家长去读懂孩子哭声背后的话语,才能针对性地和孩子沟通,可以说,学会读懂孩子的哭声,是家长的一门必修课。
然而,有些家长不加思索孩子哭声背后的话语,只会一味性地制止或者冷处理,这可能就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就像前文所说,小孩的哭声是在向你诉说某件事或者表达某种需求,但是,如果家长一遇到孩子的哭声,就不加以辨别地忽视、制止、威胁,截断了孩子的表达,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便可能产生习得性无助的现象。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把一只狗关进笼子中,只要机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而狗关在笼子中无法逃出,多次实验之后,只要机器一响,在没电击之前,狗就会做出呻吟和颤抖的样子,而那时候门早已经打开,狗却不会逃走了。
和习得性无助一样的效应,如果对于孩子的哭闹,家长总是表现出冷漠、忽视,孩子的哭声一直没有得到回应,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家长和周边环境失去信任,不愿意向父母表达正常的需求,甚至不再进行沟通和求助,即使这时候的父母愿意倾听,孩子都已经在情感、行动上表现出了消极的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所以,家长不仅要学会读懂孩子的哭声,甚至还要去接纳孩子的哭声,我知道,在说到接小孩的哭声、读懂小孩的哭声时,有些家长又要不耐烦了。
但其实,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这是德国心理学家 舒斯特的观点由于孩子哭泣时的情绪感染能力相当大,只要孩子一哭,家长就容易变得烦躁和无力,然而,处于这种情绪下的家长,不能看到小孩哭泣背后的真实需求,反而会对小孩采取冷暴力等行为。
这种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如果这样一个烦躁的妈妈和一个爱哭的宝宝在一起,又何谈幸福的家庭氛围呢?因此,在面对孩子哭泣的时候,家长首先要跳出被宝宝影响的情绪圈,才能更好地处理小孩的情绪。
其次,可以尝试学会ACT沟通法,让孩子停止哭泣ACT沟通法,即ACT三步法,是美国教育专家科恩提出的最新沟通法,可以尽快排解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不再乱哭,ACT中A即为Accept(接纳),C即为Communicate(沟通),T即为Target(接受)。


另外,家长应该理解的是,情绪并不是一种拖累,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正常的情绪。在小孩子表达情绪的时候,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情绪正向的疏通,而不是压抑、控制孩子的情绪。当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情绪时,孩子今后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情绪,并且学会表达自己,释放自己,我相信,小孩拥有开心快乐的一生,是父母最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