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2023年天干地支解读 天干地支做何解释?

天干地支详解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历法纪年。在民俗学上认为天干对应一些预兆。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又形成了一套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民间主要用于纪日、卜卦和配合记事,后来更用于风水、域,而干支用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叫做干支历 。

2023年天干地支解读

求天干地支的理解

白话说就是中国古代纪年方法,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通用范围很广,地理,术数,奇门遁甲,五行八卦等等,它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在汉武帝以前主要是使用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当时的干支 主要是用在天文观测,历法和年岁的命名上。

另一种说法,十二地支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所以12地支与十二生肖对应。

2023年天干地支解读

天干地支做何解释?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补充典故:
相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2023年天干地支解读

天干与地支的解释?

天干与地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记年方法。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两个一组,以表示年份,如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壬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
这样六十年一个周期,循环一次。
人到六十岁的时候,头发花白,就会称“六十花甲子”,六十岁也叫花甲之年。

解释一下天干地支吧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因此又称为“十天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天干地支 怎么解释?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猴;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于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来源】   它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是为“河图”。   河图和洛书,乃由天象观察中产生的,在三代时期就成为帝王的宝贵之物。河图和洛书构造简明,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编辑本段基石之一。清代经学家廖平,曾将诗经,易经,内经三者反复印证,证实了内经的理论本于易经,而易经之数理又取则于河洛。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   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这也是五行的来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天干地支对应

这些只是天干地支的别称
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记“年、月、日、时”,但有时也用其别称

天干

甲:阏逢,(è féng)
乙:旃蒙, (zhān méng)
丙:柔兆, (róu zhào)
丁:强圉, (qiáng yǔ)
戊:著雍, (zhe yōng)
己:屠维, (tú wéi)
庚:上章, (shàng zhāng)
辛:重光, (chóng guāng)
壬:玄黓, (xuán yì)
癸:昭阳。(zhāo yáng)

地支
子:困敦, (kùn dūn)
丑:赤奋若, (chì fèn ruò)
寅:摄提格, (shè tí gé)
卯:单阏, (dān è)
辰:执徐, (zhí xú)
巳:大荒落, (dà huāng luò)
午:敦牂, (dūn zāng)
未:协洽, (xié qià)
申:涒滩, (tūn tān)
酉:作噩, (zuò è)
戌:阉茂, (yān mào)
亥:大渊献。(dà yuān xiàn)

关于十天干的引证


焉逢yān fénɡ
十干纪年法,太岁在甲之名。《史记·历书》:“ 太初 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 司马贞索隐:“焉逢,《汉书》作‘阏逢’。”《史记·历书》:“焉逢困敦三年。” 司马贞 索隐:“焉逢,甲也。”


端蒙
duān ménɡ
古代历法中岁星在“乙”的称呼。《史记·历书》:“端蒙单阏二年。” 司马贞 索隐:“端蒙,乙也。《尔雅》作“旃蒙”。” 清冯桂芬《程楞香中丞六十寿序》:“端蒙蝉嫣之岁,日在翼,将迁於寿星之次。”


游兆
yóu zhào
亦作“ 游桃 ”。天干中“丙”的别名。《史记·历书》:“游兆执徐三年。” 司马贞索隐:“游兆,景也。《尔雅》作‘柔兆’;执徐,辰也。” 张守节 正义:“丙辰岁也。”按,景代“丙”字, 唐 人避 高祖 父 李昞讳所改。《史记·历书》:“游兆摄提格 征和 元年。” 裴駰集解引 徐广 曰:“作‘游桃’。” 清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艺术·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跋》:“ 光绪游桃之岁涂月,同年孙叔茀吏部持此本过余,属为审定。”


强圉
qiánɡ yǔ(疆梧)
亦作“ 强圉 ”。
天干第四位丁的别称。用以纪年。《淮南子·天文训》:“大荒落之岁,岁有小兵,蚕小登,麦昌,菽疾,民食二升,巳在丁,曰强圉。” 高诱注:“在丁,言万物刚盛,故曰强圉也。”《宋史·律历志三》:“陛下履极当强圉之岁,握符在作噩之春。”按,“作噩”是十二地支中“酉”的别称。真宗登极在丁酉年(公元997年)。


徒维(徒维)
tú wéi
岁阳名,天干中戊的别称。《史记·历书》:“徒维敦牂 天汉 元年。” 司马贞 索隐:“徒维,戊也。”


祝犁
zhù lí
古时以干支纪年,十干中的己称屠维,又称祝犁。《史记·历书》:“祝犁协洽二年。” 司马贞 索隐:“祝犁,己也。协洽,未也。”


商横
shānɡ hénɡ
十干中“庚”的别称。《史记·历书》:“商横涒滩三年。” 司马贞 索隐:“商横,庚也。《尔雅》作上章。”按,涒滩为申,即庚申三年。参见“ 上章 ”。


昭阳
zhāo yánɡ
《史记》与《尔雅》记载不同,后者称做“重光”。


横艾
hénɡ ài
岁星纪年法中的岁阳名。指太岁在壬之年。《史记·历书》:“横艾淹茂, 太始 元年。” 司马贞索隐:“横艾,壬也。《尔雅》作‘玄黓’。淹茂,戌也。” 张守节 正义:“ 太始 元年,壬戌岁也。”


尚章
shànɡ zhānɡ
岁阳名。岁阳在癸曰尚章,因亦为十干中癸的别称。《史记·历书》:“尚章大渊献二年。” 司马贞索隐:“尚章,癸也。《尔雅》作‘昭阳’也(与《史记》记载不同)。”

天干地支是什么年怎么看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用天干地支记年,60年一循环。
天干:公历年份减3,除以10,不管商,只管余数,看余数,余数如果为0,就是天干的最后一个,地支:公历年份减3,除以12,不管商,只管余数,看余数,余数如果为0,就是地支最后一个。
例如:2011年
1、2011-3=2008,2008除以10,余数为8,就是天干第8个,即为辛。
2、2011-3=2008,2008除以12,余数为4,就是地支第4个,即为卯。



扩展资料: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而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叫做干支历。
十天干、十二地支。干,就是天干;支,就是地支。天干和地支合起来,称为干支。干、支是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种计数、计时符号,就像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阿拉伯数字一样。
干支的取义,源自于树木的“干”和“枝”。干,就是树干。支,就是树枝,就是树干的分支。也就是说,地支是从天干中分出来的支。干和支是这么一个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天干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