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我的印象中,小孩子嬉笑打闹之间,打人”和被打”可能都是常态。面对自家孩子打人”,家长们可能不会有多大的反应;但是面对自家孩子被打”,相信大多数家长心里都不会舒服。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学会怎么处理孩子被打”这件事,还要教会孩子怎么正确面对这件事。
单纯教孩子打回去”有什么坏处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被打”,都会马上要求孩子打回去”,但是,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不仅可能会让孩子再次受到伤害,还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有着深远影响。
1、单纯教孩子打回去”,容易使孩子受到二次伤害
年龄小的孩子,还没有学会分析形势的能力,而且也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动作,出手没轻没重,他们只会听从父母的教导。如果家长只是单纯地教孩子打回去”,很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在商场的儿童乐园里,两个两岁多的孩子发生了一点小摩擦,其中一个孩子认为另外一个孩子打了他,于是便冲过去还手。没想到控制不好自己的动作,牙齿把对方的脸划了一条口子。
当时,被划伤孩子的妈妈就冲了过来,抓起这个孩子又摔又打,完了还扇了他两巴掌。小男孩哭着逃跑,而这位妈妈还是不肯罢休,追了上去。幸好被工作人员拦下,这才停息。
这个孩子选择听从父母教导,被打了就必须打回去,结果,他还手的时候没有控制住自己的动作,闹出了出血事件”,也没有观察到自己的妈妈当时并没有在自己身边。于是,既伤害了别的孩子,自己也受到了二次伤害。
2、单纯教孩子打回去”,容易让孩子形成偏执性格
乐乐小时候非常胆小,一点细微的动静他都会害怕地大哭。乐乐的父亲就是属于这种内向、胆小的性格,但是父亲却不希望乐乐出去也受别人欺负。于是,父亲和家人就一直给乐乐灌输被打了就给我打回去”的思想。
结果,没想到乐乐发挥得有点过头”了。小朋友在一起玩,本来就存在摩擦,乐乐面对其他小朋友的一些无意的碰撞,都会马上挥起自己的小拳头打回去,常常太过敏感,把别人无意的甚至可能是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怀有敌意。最后,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喜欢和乐乐一起玩,乐乐也没什么好朋友。
梓宸爸爸小结:勇敢过头是鲁莽,执着过头是偏执。孩子在小的时候,我们对他的教育更应该注意,我们要进行适度的引导”,而不是强硬的灌输”。
孩子被打了,比起教孩子单纯打回去”,还有3个更好的方法
孩子在一起嬉戏打闹是常事,毕竟孩子也需要学会社交。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事情,相对一味地给孩子灌输打回去”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分辨状况,对方是无意还是有意为之,再决定是否打回去”。
我想知道,有几个三岁的孩子能收放自如到这个程度,想跟人对打就可以对打,想不对打就可以不对打。明明头一天还在挨打,妈妈说了打回去,第二天就能打回去,孩子不是超人,对力量也不能收放自如。
保护孩子从来都是监护人的责任,简单地鼓励孩子打回去”其实就是在推卸责任,而且是推给一个三岁的孩子。让孩子保护好自己的办法有很多,打回去只是其中一个,而且是很难执行的一个,大多数孩子有那个能力早就打回去了。
事实上,孩子被打了,是不是能够打回去”,并没有非常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对这件事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能够教会孩子去解决这样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面对攻击或侵犯,我需要怎样做?
1、教会孩子表达自我意愿
学会表达自我意愿其实比打回去更重要。当孩子可以自己用坚定的态度明确地说出,你不要推我!”,大多数情况对方孩子是不敢再有进一步作为的,那在这个情境下被打的孩子不再是弱者了。
最关键的是,这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让孩子明白,任何时候,我都可以有理有节地捍卫自己的权力。不少父母看到这估计就会说,这么做没用啊,很多熊”孩子打了我们的孩子,我孩子就只能口头说说啊,都没反击。
其实,孩子被欺负后最关键的是,保护孩子不要陷入受害者”的心理。身体的伤害都是一时的,但是心理的影响却能一辈子。这些影响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孩子最亲近人的反馈。
当我们因此每天都在害怕孩子被欺负,总是在教孩子反击,总是询问或者评价孩子,今天有没有欺负你啊,你有没有保护自己啊?”,我们就是在强化孩子的受害者”心理。
当孩子可以坚定地说出这些话时,他们的心理优势已经回来了,即使没有打回去的反击,他们也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自己明白也让对方明白什么是对的。让孩子不需要委屈自己,可以表达自己任何的想法和感受,为自己发声。但同时要用礼貌的、尊重他人的方式表达,并且不要伤害他人的感受或者身体。
不少幼儿园都会用这样三步:说出你所看到的,你推了我,你抢了我的玩具……”;说出你的感受,你这样做,我很不喜欢……”;说出你的需求,我要求你立刻道歉,我要求你把玩具还给我……”。
2、父母的以身作则
很多父母自己性格比较内向,希望在孩子身上能有所改变,这就需要父母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最简单可行的改变,可以从走出自己的一点点社交舒适圈开始。比如:带孩子出门,遇到同一个小区的人,主动打个招呼;别人帮我们按了电梯,主动致谢;遇到别人也带了孩子,可以主动跟小朋友说话,然后把话题引到自己孩子身上,让孩子可以参与进来。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示弱”,把社交的任务交给孩子。当我们用示弱引导的方式时,一定要有耐心,孩子大多会是从排斥到观察再到接受并模仿,只有我们自己先迈出一小步,孩子才会抬起他的脚。
3、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语言上的攻击,要教会孩子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说”,然后走开;身体上的攻击,要教会孩子大声地制止,走开!停下!”。如果警告没有用,就用手用力地把施暴者推开,迅速走到安全的地方。
同时,我们也要教会孩子迅速向老师或者其他成人寻求帮助。这一步至关重要,太多的校园欺凌都是因为孩子没有得到帮助,导致孩子陷入到了习得性无助”当中。
孩子觉得反正跟谁说了都没有用,还是会被这些人继续欺负,不如就这样默默忍受好了。
结语
处理孩子纠纷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方案,很多极端案件一定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父母要学会在开端就化解矛盾,解决矛盾,要给孩子勇气,要给孩子方法,不是单纯地教孩子打回去”。
即便是打回去”也是有很多技巧的,比如要学会描述对方行径,要学会及时告诉老师,告诉家长,团结同学,树立威信,等等太多东西。育儿即育己,希望大家在育儿这条路上都能越走越优秀,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开开心心地成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欢迎大家关注我,专注宝宝护理和儿童心理健康,每天给大家分享现代化科学育儿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