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沟通无效、冲突扩大?重新定义问题归属,用两个公式打破无效

有的时候沟通就像你在开一盏灯,我们按一按开关,灯没有亮,我们就认识到开关坏了或者灯坏了,在沟通中同样,如果这个开关坏了,我们得有勇气觉察和承认。

讲了八百遍了,还是一样,永远不记得上学前要带书包,一提醒他,他还跟你跟你生气。”

这个孩子简直一点也不知道体恤和理解大人,我都跟他说了不要来打搅,还是不停地吵闹。”

特别爱哭,怎么劝都劝不好,给他安慰也没用,每次我也没有发他脾气,和他好好说也没用。”

平时随便聊聊也蛮好的,但是只要遇到了问题就这样,一有冲突就这样,也不能不管啊。”

接触了很多家长,都会听到亲子沟通中同样的沮丧和无助。

亲子沟通无效,就像灯的开关无法打开灯一样,沟通无效,教育即无效。要想亲子沟通有效,我们首先要了解问题的归属”。

问题归属

从行为层面来说,父母一般觉得孩子出现不可接受行为时,就需要管教,不是不可接受行为就可以不管教,而什么叫问题行为,基本是以父母的情绪感受来界定的。

可接受的行为,所有能够带给你幸福的、平和的等正面情绪的行为。

不可接受的行为,所有带给你生气、愤怒、担忧、压力”等负面情绪的行为。附:有些父母虽然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心里同时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感受,这样的行为同样列为不可接受行为”。

通常情况下,家长是在孩子出现不可接受行为时,尝试沟通后就会受挫,因为往往问题没有解决,还升级了问题,越沟通越上火,越沟通孩子越不听。

其实是我们把问题归属弄错了,开关坏了,既然都会有情绪感受,那么我们换一种新的定义方式来定义问题,如果父母出现了负面情绪,就是父母的问题,如果孩子出现了负面情绪,就是孩子的问题。这两种问题分别对应着两种有效的解决公式。

沟通无效、冲突扩大?重新定义问题归属,用两个公式打破无效

问题归属的判断

问题归属: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说明谁有问题。

孩子告诉你,他很担心这次考试会失败。孩子出现了担心,这是孩子的问题;

女儿说他不喜欢哥哥的朋友。孩子没有情绪,只是觉得自己不喜欢,但是你感到有一点点不舒服,因为这样说显得很不礼貌,那么这是谁的问题?父母的问题;

每当你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要离开时,小孩子就开始哭。孩子感到伤心难过,这是孩子的问题;

孩子将厨房弄得乱七八糟,并留给你清理。孩子是玩得很开心的,并没有出现负面情绪,你希望孩子能够自觉收拾,于是感到很生气,所以这归属于,父母的问题。

问题归属的状态

在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所有情况,都可以归结在下面四种情况里。

1、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出现负面情绪)

2、父母的问题(父母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出现负面情绪)

3、孩子的问题引起了父母的问题(由于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出现了不可接受行为,继而引起了父母的负面清晰和问题)

4、父母的问题引起来孩子的问题(由于父母自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出现了不合适表达,继而引起孩子的负面情绪和问题)

后面两种情况,如果可以扼杀在前一步,其实就不会扩展,那么也就是仍然只有两种情况,即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

归属为孩子的问题,倾听和重复反馈

当孩子的内在需求没有满足,或者说发生了孩子不可接受的事情时,孩子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烦躁、沮丧、生气、焦虑、伤心等),此时,我们说这是孩子的问题。

比如:

孩子在体育比赛中没有获奖,感到很沮丧。

快要考试了,孩子感到很紧张。

数学上有难题,孩子思考了很久也没有解答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自己有困惑,并没有影响到父母,同时,孩子也不一定会告诉父母。

当孩子有问题时,他需要外界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只需要做到积极倾听和重复反馈。

积极倾听的前提是接纳和同理,接纳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看法以及表达的方式或适度宣泄情绪的方式。学习孩子的感受想法,也许会和我们有很大出入(比如体育比赛没有获奖,我们觉得没有获奖也没有关系,下次再来嘛,哪至于这么伤心难过,题目做不出来就去问咯,为啥一直闷在那里卡在那里),我们虽不认同,但要真心接纳,不要强迫孩子要认同我们的想法或感受。

也就意味着在积极倾听这一环节,不把我们的想法说出来,可以放在孩子的问题解决后再讨论,不要在积极倾听这一环节里去表达。

那么适用于积极倾听时的沟通表达有哪些呢。

不明确表达意见的沟通:

嗯!”

哦!”

还有吗?”

然后呢?”

我懂了。”

真不可思议。”

接受和引导式沟通:

”快讲给我听听。”

那你想怎么样呢?”

我对你的观点很感兴趣。”

你愿意跟我谈谈这件事吗?”

很开心听到你表达你的感受。”

我想知道是什么引起了你有这样的想法呢?再说给我听听。”

重复反馈,如果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只用重复说,没有获得比赛,你感到伤心和沮丧。如果孩子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只用反馈,你看起来似乎很沮丧,是因为输掉了比赛吗?

重复反馈的前提是同理,这个时候如果你不能去体会孩子的感受,试图通过自己的态度和兴奋去转移孩子的情绪,去引导孩子的情绪,比如你会说嘿,宝贝,开心一点嘛,就是一场比赛嘛,没事没事,妈妈觉得你是最棒的。”

这样的表达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完全没有同理孩子,想象一下自己和一个人倾诉时,对方的情绪感受完全和你不同频,那沟通的门是被关上的。孩子也同样,他需要和他同频的人,来帮助他消化他的感受。时间不对,建议就无效,让脑安静下来,才能建构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操练

孩子:我太笨了,总学不会算术,我永远都没有办法做算术。

第一步,问题归属,谁的问题?孩子遇到了困难,他失去了信息和斗志,孩子的问题。

第二步,公式是什么?运用倾听加重复反馈。你会怎么说?

父母:你觉得你不够聪明,所以怀疑你会永远都弄不懂算术。

是否get到公式的精髓了?我们可能会试图解释谁说你很笨啦,你很聪明啊,你之前也考得很好啊。”,可能会试图建议那不会咱们就想办法啊,看看是哪里不会,可以怎么做。”

当然,这些建议和说法并不是不可取,只是不要放在第一时间去说,先倾听、同理和反馈!

孩子:我不要上床,房间里黑黑的,有好多鬼。

需要说明没有鬼吗?需要鼓励你要勇敢一点吗?

不需要,父母只用说:你认为房间里有鬼,感到很害怕。”,重复反馈的意义在于听懂孩子想表达的信息,化解他们的不良情绪,让他们从自己的问题里出来,然后我们再来一起解决问题。

归属为父母的问题,运用我信息”公式

当父母自己有负面情绪(加班很累,和同事吵架了),或者孩子的行为影响到父母,让父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父母心中感到不舒服,内心烦恼、怨恨、紧张时,这时是父母的问题。

比如:

孩子打断你和朋友的谈话。

你很困很累,孩子缠着你让你给他讲故事,讲完一个又一个。

孩子在客厅的墙壁上乱写乱画。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此时孩子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他的心里没有困扰,没有生气和焦躁等不舒服的感觉,此时有这样感觉的是我们。

此时我们需要运用的公式是我信息”。

语言形式上以你”开头的、或者会有你”字,以你”为导向,内容上矛头指向别人的,都称为你信息”表达。而语言形式上以我”开头,以我”为导向,内容上是指向自己的表达,称为我信息”表达。

我信息的公式为:描述行为+感受+影响或给期待

对待孩子打断你和朋友谈话这件事。

你好好坐好,你先等一下啦。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这样没有礼貌。”这些都是你信息。

记住此时感到不舒服的是父母,主体是父母,仅客观描述行为,我注意到每次我和阿姨讲话的时候,你也会跑过来讲话”

接着是自己的感受,我感到被打扰,感到有点心烦。

对自己的影响,这样我就不能把话和阿姨讲完。”

给期待,如果你很想和我们说话,过五分钟后我们再一起聊天。谢谢你愿意聆听。”给予孩子确定的期待和感谢。

重复反馈

为何我信息”有效?

当我们不断运用我信息”去进行陈述时,我们会发现,特别是在描述孩子行为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时,会发现有的时候切实具体的影响根本就不存在,我们常常夸大和升级了一件事情的影响。

因为需要先弄清楚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表达,我们会变得更容易觉察自己的情绪感受,同时能够理解并控制自己的情绪,继而不引发出孩子的问题。

对于孩子,我信息”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孩子心里的负罪感、挫败和憎恨。当孩子的不可接受行为在被客观描述出来之后,孩子更明白究竟是什么带给了别人困扰,而不是进入妈妈现在不喜欢我了”激起的不安全感,或是我就是个坏孩子”的标签引起自我怀疑。

我信息并不能保证孩子一定会立马关注你的需求,改变他的行为,如果一次不凑效,就再说一次我信息”,如果三次都不凑效,那么需要审视一下,是不是孩子遇见了什么问题,他可能出现了什么情绪,需要我们去解决。

在这里还要注意一些伪装的我信息”,比如:我感到你不体谅父母。”、我感到你就是喜欢拖拉。”这些会将沟通关闭,让冲突和问题扩大起来。

界定问题,不为假象迷惑,拥有良好的亲子沟通体验

有时候,父母自己有问题,却误认为是孩子的问题,于是父母便强迫孩子改变行为,引发出孩子的排斥和抵触。

有时候,是孩子有问题,父母误以为是自己的问题,于是父母没有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反而给孩子增加压力,不被认同,问题得不到解决。

有的时候,是父母和孩子的问题交叉进行,让父母更加焦躁和无助,有时候问题得不到解决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方法的问题,只有明确问题的归属时,才能找到恰当的方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第一步,归属是谁的问题?谁的需求未得到满足,就是谁的问题。

第二步,父母的问题,运用我信息”;孩子的问题,运用积极倾听+重复反馈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搞心理的Q妈”,每天一点心理学,更好地看见自己,接纳自己,丰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