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都说,养个孩子,就是一场修炼。
在修炼的路上,到底是成魔还是成仙,总觉得有些听天由命的意思。
环视四周,感觉在成魔”的路上狂奔的应该占大多数。
想想孩子三岁前,我们耐心地教他们说话,扶着走路,一遍一遍,很少觉得不耐烦。
随着孩子年龄增加,我们却耐心渐少。明明孩子还是那个孩子,而我们当妈的自己却不是那个自己了。
的确,孩子渐渐长大,渐渐融入社会,渐渐身负责任,也渐渐懂事。而我们做父母的,没有因此而欣慰,反而更加不耐烦。
我们没有耐心给孩子友好地说话,我们没有耐心辅导孩子一道数学题,我们没有耐心去思考孩子卷子上一个个红叉背后的原因。
当吼叫代替了日常讲话,当交流全都变成了催促,我们眼中的孩子越来越不尽如人意。
这样的日常成了孩子的噩梦,也成了父母内疚、自责的根源,也成了一个个恶性循环。
我也同样,也同样会有以上种种。
我们为何对孩子总不满意呢?根本的原因,我想,应该是无法接纳孩子。无法接纳孩子偏离自己的养育目标,无法接纳孩子的错误,无法接纳孩子的差强人意……
每当再次陷入这个恶性循环时,就读一读《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每一次读,每一次都会减少自己内心的一些焦虑。

窗边的小豆豆
该书主要以作者黑柳彻子童年在巴学园里的学习体验和对校长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理念为内容而成的回忆录。书中写人记事,独立成篇,活泼自然,童心稚趣,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内心,明白了教育的规律。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也让我看清,作为一个母亲,能做到接纳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而这爱”,正是孩子成长中所必须的营养”。
心理学家林文采博士提出,无条件的接纳”是孩子从小需要的心理营养。
那究竟何为接纳”呢?
所谓无条件的接纳,就是,不管孩子乖不乖,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此时此刻,我们都尽自己所有能力满足他,爱他。
当然林文采博士这里所指的无条件接纳”主要是针对孩子0-3月时候无条件的满足,建立安全感。
但我们不要忘记,无论孩子多大,都需要家长或教育者的接纳与支持。
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中,清晰地看到了小豆豆母亲的接纳,看到了巴学园校长的接纳。他们更多地看到了孩子的优点,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去自由成长。

窗边的小豆豆
接纳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人
第一遍读完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放回原处》那篇文章。
小豆豆上厕所时,不小心把自己的钱包掉进了粪池。上课时间里,小豆豆还在把粪池里的东西舀出来,找钱包。
校长先生看到这一幕时,只是像朋友一样问她,让她找完后,把弄出来的东西再放回去,然后就像散步一样走开了。
最后,她按照和校长先生约好的那样,把那座小山完全放回了便池中,把舀子送回了工具房。
这时,小豆豆觉得‘即便钱包没有了,也挺满意的。’作者在文中这样的一段话,对我们做家长的真是值得思考。
实际上,在小豆豆的满足之中,是因为校长先生对我做的事没有生气,很信任我,把我当作一位很有人格的人来尊重”。
孩子的行为背后,也有自己的理由和动机, 我们其实无权干涉太多,能做的只有倾听,理解,接纳”,仅此而已。教育孩子,实际上就是要看到孩子与我们成人认知方式的不同,然后顺势而为。

接纳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人
尊重孩子的想法,接纳孩子偏离自己养育目标的行为,可能是很多家长难以攻克的课题。对我而言,也是如此。
但当我尝试接纳孩子时,发现孩子面对成长,面对困难,有着比成年人有着更大的勇气。
儿子今年五月因为感染EB病毒,住院治疗,半个月没去上学。孩子学校平时本来作业就多,这下更是落下不少。
复课后的第二天,儿子晚上吃完饭自己在屋里写作业。等我收拾完厨房去看,孩子趴桌子上已经睡着了。
后来,儿子跟我说,他中午没有午休,在老师办公室补作业,特别累。那几天,儿子的确很累。
有天晚上,儿子躺下跟我说:妈妈,我能不去上学不?”
我想了想说:当然可以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想法,有人选择上学,有人选择不去上学。只是,不上学的人就失去了学习很多有趣知识的机会,就失去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
儿子听完,沉默了一会儿说:这样啊!那我还要成为考古学家呢。”
我什么也没再说。
儿子在临期末考试前的那段时间里,一直都挺努力的,补上了之前的很多作业。班主任也跟我说,儿子上课特别专注,下课都在阅读,写作业。
也就是从这件事开始,我终于明白,孩子在成人的世界里成长,本来就需要足够大的勇气。如果,我们当父母的总是打击他,他哪里还有力量去面对种种困难?

接纳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事实
接纳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事实
小豆豆在巴学园里上课不像别的学校那样一节课下来另一节课的顺序,而是按照每个学生自己的喜好决定开始上哪门课。老师会把当天要上的所有课,还有每节课要学习的问题点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自己决定先从哪门课开始学。
作者在文章中说,学生能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会觉得非常开心。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因为在放学之前做完就可以,也都能完成。
不由得想想,现在的应试教育,正是把各种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的孩子塞进教室里,学着同样的课本。
我们用模式化的教育把性格各异,聪明活泼的孩子塞进了千篇一律的模具里。
家长没有解放孩子,还在使劲往模具上施压。
看看什么是我们常常会挂在嘴边的话。
你看人家xx,奥数学得多好。”
你看看你自己,怎么搞得,连你们班最慢的孩子都不如。”
你看大家都这样,没关系的。” 甚至,往往在安慰孩子时,都不忘记比较。
法国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揭示了教育本来就该顺应孩子的天性:我们栽种草木,让它长成自己的样子;我们教育孩子,让他拥有自己的才华”
其实,不说大家也都明白,每个人,每个孩子,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教育的本质也是如此,让橙子长成橙子,让葡萄长成葡萄。这应该才是孔子所说的 因材施教”。

接纳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人生体验
接纳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人生体验
书中《不能跳》的文章里讲,小豆豆很喜欢蹦蹦跳跳,看到有趣的东西,就直接跳上去。一次跳进了盖着报纸的厕所池,一次跳进沙堆里。跳进去后才发现下面是一堆灰泥,幸亏妈妈及时赶到,才把她解救出来。因为这样,她吃了不少苦头。她自己告诉妈妈再也不跳报纸和沙子堆成的山了。
在这里,小豆豆的妈妈始终没有批评、训斥孩子,而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满身沙子的时候,帮她清理干净。
孩子正是在这种种不同体验中,去学会认知和成长。如果我们不给他调皮和体验的机会,而是直接告知,恐怕他们无法真正长大,还会影响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安全感。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上次和朋友一起带孩子出去玩儿的一件事情。
朋友的孩子是个男孩儿,现在四、五岁。孩子性格外向,喜欢无拘无束。在山上玩儿的时候,他自己爬到山坡上,抱着一个大树根准备拿下来玩儿。
旁边的孩子爸爸看到,赶紧大声警告:放下,赶紧下来!一会儿给摔下来了。”
这时,这个小宝贝不慌不忙地把树根放在山坡上,自己半蹲下来,用脚蹬了一下树根,让树根顺着山坡滑下来,自己再跟着慢慢下来。
孩子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没有让自己受伤。这是孩子自己想到的办法,是孩子在调皮、捣蛋”中自己发现的方法和规律。
如果我们不敢放手,就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即使,我们现在还做不到,也要让自己认识到。

接纳一个真实的存在,就是爱
孩子就是孩子,无论他是不是可爱,学习成绩好与不好,优秀与否,都是真实的存在。
如孙瑞雪老师所说,接纳一个真实的存在,就是爱”。我想,《窗边的小豆豆》给我们家长的启示或许也正是这句话。
让我们先学着去接纳,相信孩子自然会给出答案。
注: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