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养育孩子,不懂心理学怎么行-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养育孩子,不懂心理学怎么行-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对于成人来说,其实就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一个过程。但儿童与成人还有区别:由于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自我认知和自我指导能力非常薄弱,因此外界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儿童的教育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对儿童的无知。因为要成年人正确地了解自己的爱憎悲喜已属不易,更何况是了解儿童、指导儿童呢。

每个人都是一幅画作,又是这幅画的作者
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体行为,它甚至主宰着我们的思想。每一个个体都代表了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每个个体又是其人格的统一体所塑造的。
所谓人格的统一性,并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上,比如最近果小云旗舰店被薅羊毛事件,出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多次翻转,不同的网友掌握的情况不同,就会对这件事有不同的判断,而有的人又是很容易被带节奏的。人对客观事实的看法和观点并不等同于这个事实本身,个体会根据他对事物的看法来调节自己,但他的看法却有可能是错误的,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这种认知偏差会影响他后来的人生轨迹。


之前提到人的心理总是会存在有目地的追求,这种追求的前提:人的自卑感。

所有儿童都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并试图通过改善自己的环境来消除自卑感,这便是心理补偿”。
一般来说,自卑感及其心理补偿机制有助于个体的完善。小孩子在明白自己能力的薄弱后,往往会发奋图强,树立将来有所成就的志向。但它却也可能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从而扩大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自卑感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导致儿童出现补偿性的性格特征。


下面这三种儿童经常表现为心理补偿”:

1.生来就带有衰弱体质或有器官缺陷的儿童;

2.从小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感受过父母疼爱的儿童;

3.从小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
这几类儿童都会产生欠缺感和自卑感,并被激发出超越其自身潜力的野心。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基于同一个基本事实的两面,两者相辅相成。过度的自卑感会刺激儿童膨胀的野心,这种野心早已超出了他身体所能承受的预期,是有害无益的,会导致儿童的性格怪僻、内心变得更加敏感,时时提防着遭受别人的伤害或轻视。
这类儿童如果发展到极端状态,会成为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人,更有甚者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中还有一些人逃避现实和客观事实,为自己构筑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并在这种白日梦中达成心灵与现实的和解。现在有很多青少年沉迷于游戏不可自拔,多半就是由于游戏满足了他们成为英雄、拥有强大力量的幻想。甚至还有案例报道,有的儿童将现实与游戏混淆,导致在现实中伤害别人。
判断儿童是否正常成长的一个有效标准,就是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的强弱。

这也就提醒我们,家长不应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紧密联系,否则孩子的社会情感就无法受到很好的锻炼。
孩子入学时的表现可以反映其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在学校,儿童如何面对新环境和新环境的人都将成为一种挑战,他们的表现能第一时间说明他们是否已经为步入这个新环境做好了准备。理想的学校应该能够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但现实情况下,学校达不到这样的程度,它只是成了反映家庭教育情况的一面镜子。
如果父母没有告知过儿童应该怎样和别人相处,那么孩子在入学时就会感到孤立无援。他们也因此被视为孤僻的怪孩子,这种歧视反过来又会强化孩子初始的孤僻倾向。他们的成长往往由此受到压抑,并可能发展成为问题儿童。

自卑感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有家长的参与,所以大部分家长都觉得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孩子。但实际上一个人的有意识的思想和无意识的动机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距离,所以等孩子慢慢长大后,有的家长会突然觉得: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这么陌生?

那么如何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真正的自我呢?答案就隐藏在个体对下面三个基本问题的回答中:
1 对社会关系的看法,诸如对结交朋友和与人相处的态度,以及对友谊、友爱、信任和忠诚等抽象观念的认识。
2 对职业问题的看法,即个体想在社会分工劳动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一个涉及人和世界的关系的问题。这种关系涉及各个方面,并不仅仅由个体的意志所决定。
3 对两性关系的认识,同第二个问题一样,这也不是个人和主观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无法正确处理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也可以体现出其人格的缺陷。
我们可以根据个体对以上三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去发现他大致的生活风格和独特的目标。个体的生活目标具有决定意义。它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活方式,并反映在这个人的行动上,并最终决定了这个人的幸福感。
这些基本问题彼此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在儿童时期就已经有所体现,儿童的感官发展与看、听和说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刺激是一致的;儿童也在与兄弟、姐妹、父母、亲戚、伙伴、朋友和教师的相处过程中发育成长。

所以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其心理的健康,从小开始,从细节开始,注意培养孩子正常的人生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