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考试未得90分出走:父母期待成孩子学习负担,是教育最大悲哀

孩子放学后,不敢回家,作为家长,你的内心可曾有波澜?

夏女士和陈女士是六年级孩子的家长,两家孩子是同学,两个孩子放学后没有回家,家长等不到孩子发慌,随后报警。

考试未得90分出走:父母期待成孩子学习负担,是教育最大悲哀

派出所接警后,全力搜索。警方发现,两个孩子放学后,从学校走出来,没有回家,一直沿着路边走,最后走到一个小区里,没有出来。

最后,在警方的帮助下,凌晨一点,在小区的楼道口,这两名小朋友被发现。

原来,学校组织考试,父母对孩子的成绩要求比较高,要求孩子考到90分以上。

考完试,这两个孩子自己估算了一下,可能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放学后不敢回家,结伴离家出走了。

这场虚惊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孩子努力后的无助,也看到了父母高期待的压迫。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书中说: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

父母之爱子女,是天然的。

父母对孩子抱有期待,无可厚非,但父母期待成孩子学习负担,无疑,这是当代教育最大悲哀。

一、父母期待成孩子学习负担,是父母失败的开始

想起了前段时间很火的电视剧,《小欢喜》里面的母女——宋倩和乔英子。

这是一个单亲家庭,妈妈宋倩是一个骨子里高傲的女人,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大了女儿乔英子。

好在英子很争气,从小一路懂事乖巧听话,活生生长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矛盾开始出现,是面对高考这个人生选择题时。

妈妈宋倩把英子看成生命的全部,当然希望英子安心备考,按照自己的心意,考取北京本地的高校,守在自己身边。

而英子有自己的理想,她的理想是南大,完全不符合妈妈宋倩的期待。

为此,在冬令营时,宋倩硬生生地阻止了英子的南大计划。为此,英子心里委屈、难过、压抑,后来连续失眠,最终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英子

在这段关系里,妈妈难道不爱自己的女儿吗?宋倩比任何人都爱英子。

只不过,宋倩没有分清楚自己的期待,她认为自己觉得最好的一定是英子认为最好的,自己期待的也是英子期待的。

完全错了,宋倩把自己的期待毫无悬念的压在了英子身上,还要英子在学习上去实现它、完成它,最终宋倩的期待变成了英子学习负担。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有言: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父母爱子女,一定会为孩子的将来考虑,也会为孩子谋划。

当这些爱变成负担,是父母开始远离孩子的开始,也是亲子关系里父母失败的开始。

父母的期待,藏在父母的爱里。父母的期待过高,变成孩子的负担。负担生,孩子不会再和父母做朋友,有什么心事也不会和父母敞开心扉。

难道,做父母的你,愿意以期待为质,赌注孩子的健康快乐?

二、父母恰当的期待,是孩子成功路上的指引

有人说,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比较重要。

还记得保送北大、中科院博士的双胞胎李国平和李国安吗?

双胞胎的父母,做着辛苦的工作,爸爸开出租车,妈妈在建筑工地干重活,兄弟二人假期也会去帮妈妈干重活。

双胞胎的父母和其他父母一样疼爱自己的孩子。当父母下岗的那一刻,父母决定走出县城,全力培养孩子,对孩子充满期待。

但兄弟二人很幸运,父母期待他们学业有成,却不过分干涉。

在这样自由轻松的成长氛围里,才有了兄弟二人的茁壮成长。

父母

父母只期待孩子能有高高的学习分数,对孩子的请评价也唯分数是论。像双胞胎这样的孩子,真的只能是别人家的了。

双胞胎兄弟有一个小小的家,但在这个小小的家里,有父母大大的爱。这爱来自于父母全力以赴地支持,来自于父母忘我无私地哺育,来自于父母恰当其分地期待。

父母,在孩子成长路上的作用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恰当的期待是孩子成功路上的指引。

三、父母,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朋友

《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现实社会是温暖还是残酷,不取决于社会本身,而取决于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亲子关系的真相创造了世界的真相。我们不用抱怨社会,父母的自我成长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这段话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方面,父母要有恰当的期待。

在亲子关系的路上,我们总要或早或晚地直面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孩子上学后,对分数的期待也是亲子关系的一个方面。

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分数要求要有合理期待,对每一次考试,要做出具体对待。考试有难易,分数有高低,不能用同样的分数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有心理适应的弹性。

双胞胎

另一方面,父母要选择和孩子做朋友,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我们说要给孩子很多的自由很多的爱,这些自由和爱到底是什么?

我想,这个问题在亲子关系变成朋友关系的那一刻,父母更加关注自我成长、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的那一刻,答案会自然而然地露出水面。

所以,恰当的父母期待,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朋友,才是父母的正确打开方式。

四、用心培育,静待花开

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漂亮的小孩专心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英子

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没必要做焦虑的父母。

我们只需要记得用心培育,静待花开。

这是作为父母,对教育孩子所做的最高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