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关注【芝士味的知识】,今天的知识也是美味的。记得右上角关注哟!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孩子肢体语言的十万个为什么”吧!这是好父母的必读手册、好老师的参考书。
大家对宝宝哪些小动作”好奇可以留言评论哦~
理解是爱的第一步。因为不理解孩子的身体动作所表示的含义,许多家长正在伤害着自己的孩子,也可能就因为那一时的疏忽,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为什么总爱咬手指?为什么总喜欢击打鼓之类的东西?为什么有时会把摆好的积木猛然弄翻?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他们总是不老实,难道只是因为不爱吃或者吃饱了?当害羞或者紧张的时候,他们通常又有些什么小动作呢?

正因为孩子还不具有丰富的词汇,深入探讨他们非言语的表达方式背后所蕴藏的含义,才显得格外重要。
儿童的哭喊、微笑、动作、姿势、表情等,实际上都在影响着周围的人们对儿童的反应。通过儿童的这些外部表现,人们可以了解儿童的需要、情绪等内心世界。不过一开始,儿童的这些活动不是有意的,他们也不能对这些活动进行自主的控制。随着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逐渐产生了交往的意图。理解了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这些活动能作为达到他目的的手段。但在刚产生交往意图时,儿童还不能用词语来表达他们的意图。于是,他们用身体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向周围人们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并期待人们做出相应的反应。

大大的眼睛由下而上地望着,脑袋微微倾斜,嘴巴撅着。保持这样的姿势一秒钟就有效果了。我们的心软了。我们咧嘴微笑。孩子的嘴唇也不再撅着,他也笑了,眼睛闪烁着光芒。一种无声的交往产生了。情感和需要就通过这样的形式被传递。我们有谁会看不懂这样的情形呢?
身体语言直接表达出我们的情感世界。它也直接引发我们的行为。婴儿和幼儿需要依靠他们的父母和其他人照料。这种依赖性如此之大,以至于对他们能否生存都有重要的影响。他们只有一种机会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交往。除了哭叫,他们只有一条途径—身体语言。

他认为他已经清楚地把自己的需要和情感表达出来了,但父母不愿意去感知。父母习惯于只用口语来交换信息。儿童把自己理解为一个整体,并且也希望别人把他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成年人的世界是一个语言占优势、充满了客观信息的世界,所以我们常常会忽略我们可爱的孩子的表达和需求。
母亲关心地给婴儿一瓶奶。婴儿充满感谢地看了一眼母亲,然后就开始吮吸。突然他抬起了小脚,做了一个踩刹车的动作。母亲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异样。接着婴儿的小手放到了母亲拿着奶瓶的那只手上,把她推开了一点。母亲微笑着,很享受这种接触,但仍没有理解这个动作的意思。这时孩子咳起来了。他呛着了,因为奶瓶出奶太快了。母亲没有理解孩子给出的信号。

不管是婴儿还是儿童,他们在生命的任何一个时期和阶段都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他们有自己的需要、情感和愿望。他们的自信有赖于他们与周围环境能否很好地交往。对他们给出信号作出反馈也就表示,你在那儿,我们能感觉到你”。儿童需要被理解,而不仅仅是被照料。
可惜的是,在成年人的世界中留给孩子和他们的需要空间太少。比如在公共交通工具、饭店、厕所里一直没有适合儿童的座位。儿童在那儿简直是无立足之地”。
当有一天,成年人明白了世界的未来不是在机器和有价证券之中,而是在儿童的手里时,他们才会投资于最正确的地方。如果儿童生活在一个理解他的环境中,他就会自信而和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有一个和谐和健康的未来。

孩子刚出生以后对于自我和非我的发现强烈地唤醒了望,激发了天生的好奇心。
大约八周后,婴儿就能有意识地而不是反射性地去抓物体。
儿童一旦能够抓其他东西,触摸物体,把它拿过来,放进嘴里,他的效能感就会提升:我能够自己感受其他东西!
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适当触碰,抓住一些安全的东西。

我们对于母亲和孩子的交往、他们第一次皮肤的接触、孩子在母亲怀里感受到的温暖等已经谈论得很多了,对此也有很多描述。在此我还要强调一些重要之处,以说明一个婴儿的反应是如何敏感。
母亲抱起她的孩子,但如果她的手很冷。这对母亲来说很平常,她自己甚至根本就没有觉察到,但每一次当她给孩子换尿布时,孩子就感到一股寒意袭来。他会打一个寒颤,这种冰冷手指的接触令他很不愉快。从习惯、发展方向和可预测性角度来看,母亲的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带来问题。因为他一旦有需要想得到满足,他就回想”起接下来将发生的整件事。他害怕得哭叫起来,因为他知道接下来就要碰到冰柱”了。
问题是他更愿意忍受哪种不愉快:是戴着尿湿的尿片继续躺着还是去感觉那冰冷的手。当然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如果母亲在接触孩子之前有意识地看看自己的手是不是很冷,或者意识到自己的手很冷,可以先用热水泡一下。事实上这很容易激怒婴儿,而母亲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每一次亲近孩子时他都会开始哭喊。

另一种类似的现象发生在他们的节律受到干扰的时候。幼儿对于特定的节律非常敏感。秋千有规律的节律让他感到很愉快。如果父亲和母亲在换尿布时想节约时间,匆忙地抓住孩子,动作过于紧张而突然,孩子就会感到不快,因为这违反了他自己的节律。如果这一过程反复出现,孩子就会对照料人做出负面的反应,而这只是因为节律不对而已。
父母,尤其是年轻的父母,即使偶尔做错了什么,即使不能像他们希望的那么完美,也无需害怕。你们的孩子会宽容我们照料中的错误,除非你们一再地犯同样的错误并形成了习惯。除此之外,孩子对我们的宽容是意料之中的。

距离是对早期婴儿产生影响的另一个方面。
在一定的距离内,婴儿的眼睛能看到人和物,超出了一定的距离就看不清了,而太近了甚至什么都看不见了。每一个母亲都知道大概要隔多远才能使孩子感觉到她的脸并且微笑。从婴儿的角度来看,这个能看清的距离相对较近,以后能越来越远:别再靠近他了!
除了在游戏中我们突然靠孩子很近,然后又马上拉开距离— 一种大多数儿童喜欢的游戏,如果我们的脸与婴儿凑得太近,他会感到压抑。新生儿已经有了领域感。对距离过近的典型反应是眨眼,咳嗽,打嗝,打哈欠,这些虽然也可当作无聊的标志,但在这里它们也表达了不适的感觉。把脸转向别处意味着:我要休息了,你靠得那么近我受不了了。这超出了婴儿的需要。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婴儿的这些与生俱来的原则,我们会感受到婴儿在这种情况下的消极反应。他哭叫或者转过头去,似乎想要发出信号:我不想和你有任何接触,你离我太近了。

早在照顾婴儿的最初几个月里,距离以及对于婴儿要求距离的尊重就有着重要意义。如上所述,距离的界限在婴儿期间相对较近,大约在20至25厘米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距离也逐渐变大。这种距离的规则,即远近的游戏,将伴随我们整个人生。我们会说有的人与我们很近,有些人虽然认识却很疏远,我们还会说好朋友的圈子和一般朋友的圈子。
为什么婴儿有时会动作慌张,有时会试图抓住自己的脚然后手脚一起动?在亲子关系中,动作进程的速度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特征。
如果母亲的语速比较慢,对婴儿有一种镇静的作用。如前所说,缓慢可以让婴儿平静下来,这就似乎在告诉他们:一切正常,你可以安心入睡了!母亲匆忙的节奏则表达了另外一层意思,像是对一件事的预示,有消极的,如小心,危险!”,也有积极的方面:醒醒,快来看,有好东西!” 婴儿对高音会做出积极的反应。所以父母亲有意无意地会提高音调来激励他们的孩子。让我们一起玩吧。马上就有不同寻常的事发生了!如果快节奏的动作出现在母亲和孩子之间有了充分的相互理解的情况下,孩子会主动参与进来,因为此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升温了。突然提高语速会使孩子感到不安,因为与他的节律背离。
婴儿自己通过突然的身体动作来表现这种不舒服、紧张、不安。这是他感到环境与他不协调的明显标志。这种不规则的运动大多表达了一种源于对成年人依赖的冲突:我需要母亲,但是她却干扰了我,让我感到不安,这可能就是问题所在。这种肯定与否定的冲突导致了婴儿活动的慌乱。这种矛盾的感觉甚至会引发呼吸困难或哮喘。
如果我们观察婴儿的运动节律,一开始会看到他的动作杂乱无章,比如当婴儿试图去抓自己的脚时,手脚会一起动。然而当他的运动指向一定目的并表现出一种规律性,可以这么说,婴儿开始组织他的动作,并对此感到满意和安静。

对父母亲来说,有时不太容易理解孩子为什么兴奋不已。他们采用了一些措施来使他平静,以便了解他需要什么。但这样的做法常常是没有搭准脉搏,并且令孩子失望。
接纳别人的节律,特别是接纳婴儿的节律意味着:我在感受真实的你;我接受真正的你。我已经在配合你的节律。你的行为已经受到了他人的奖励。婴儿已经能对此和相反的行为做出反应。如果母亲正好有很多事要做,在给婴儿换尿布时没有注意到孩子玩耍的举动,只是正确有序地完成她的任务,然而却和孩子的动作不合拍,这时孩子就会哭闹。因为别人忽略了他的节律,漠视他的交际愿望。母亲的过快或过慢的动作都是与孩子的节律不统一,他能准确地感受到他与外界交往的节律不和谐。结果只能引起他的哭闹。

儿童一般总是比成年人活泼、好动、注重节奏。儿童常常激动不已地跑到母亲那儿要求得到某种东西,而且这种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如果母亲动作缓慢,说话的节律很平静,虽然她也准备满足儿童的愿望,但是并不急切,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律去做,那么儿童会产生这种印象:她不重视我,她一点也不重视我的迫切需要!
儿童的先天节律我们也称之为个人的脾气,它有时会给同一个家庭的孩子们带来问题。在一个家庭中也会形成截然不同的脾气,这和某个人在一个团体(往往是一个更大的团体中)中会与众不同没什么两样。我们不是随处可以听到,说这个或者那个孩子和其他孩子是如此的不同?要是彼得不这么任性就好了!如果他换个样儿就好了!这就是在说:要像其他人一样。但真那样了,他还是他自己吗?我们根本不可能完全改造他,变化只能在小心谨慎中进行。如果较早地给他布置有助于协调他节律的任务,而不是控制他的个人节律,也许可以稍稍缓和他的脾气,而不致使,其变本加厉。

比如说,当儿童并不明确知道自己哪儿做错了,而又不敢问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这样一种极富表达力的身体语言,尤其是在意识较为强烈的年龄,比如学龄期。他们的眼睛在闪烁,但头却不敢动。就像人们所说的,他们缩着头。
相反,头部的剧烈运动则表示:我不要这样!这就表现出想要改变的愿望。如果儿童的活动愿望受阻就会表现出不安,眼睛也会由于害怕而转动。如果儿童由于害怕而不敢直接寻求帮助,就会表现出这种行为。在学校,当一个儿童被老师叫起来,他想要从同学那里得到支援,却又不敢在老师面前把这种愿望公开表达出来,这时他就会脖子僵硬,头保持不动,用目光寻求帮助,这在孩子身上非常典型。

我们为消除儿童的恐惧付出的努力越多,他们的动作恢复自然就越容易,也就是头和身体又跟随眼睛而活动。由于没有顾虑,身体也放松了。放松的身体呈现出一种乐于接纳的态度。这样学习能力也提高了。
所以母亲或父亲在抱孩子的时候要给他们足够的活动空间,使他们的身体能够跟随眼睛活动。
人们最初都是用眼睛来建构自己的世界的。如前所述,儿童要求我们正视他。他希望他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事情都要围绕着他来进行。

希望这些关于孩子小动作的分析,能够帮助大家去更好的理解教育宝宝。谢谢大家的支持。不要忘记右上角关注哟~【芝士味的知识】将继续为您推出更多优秀的教育方法。
大家有什么其他的关于孩子小动作的疑问可以留言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