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8岁儿子与爸爸起冲突,争辩让孩子更加自信,爸爸这4点引人赞

文丨亲子壹课,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邻居有一个8岁的男孩,有一天因为孩子玩游戏这件事爸爸和孩子起了冲突。

起因是孩子玩起游戏来没有节制,就忘记了时间,有一次玩了长达4个小时还不愿意罢手,爸爸就忍不住生气了,开始训斥孩子。

8岁儿子与爸爸起冲突,争辩让孩子更加自信,爸爸这4点引人赞

爸爸说:如果像这样,你以后不能再玩游戏了,不让你再碰电脑”。

孩子立马回应你凭什么这么对我,你这样子,我就跑出去”。

两人就开始对立,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一度要上升到了肢体冲突了。

第二天,邻居爸爸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了,到底这样对儿子对不对,因为自己是父亲就一定有权利这样对孩子?

于是平静下来了,爸爸对自己的这种暴力行为给儿子道歉。这一道歉,孩子的情绪也平复了,也和爸爸一起反思自己的行为。

从这个案例里面,我们是不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家长大都不能接受孩子和自己争辩,矛盾冲突不断升级,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和自己争辩?到底这对孩子来说对不对?

我们是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

在家庭里,孩子和家长而言理应属于弱势群体,因为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这种从属关系决定了。

我们觉得孩子就不能和自己争辩,因为那是不顺应自己的表现,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孩子争辩顶嘴就意味着你不孝顺。

孩子不懂事,当然自己的对

在父母眼里,孩子哪里懂得什么是对和错,俗话说我吃的盐比你走得路还多”,自然认为家长的意见相对于孩子而言肯定无比正确,那孩子听自己的总是没错的。

习惯单向说教

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是不是喜欢唯我是从,不准说不,基本没有给孩子任何不同意见的机会,这是很多家长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争辩其实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

德国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他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争辩的儿童,会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且会比较有自信、有创造力。

情绪宣泄和表达

发脾气

我们来看文章开头讲到的这个案例,如果孩子没有和爸爸争辩,看似好像很平顺,其实孩子的内心是真的就认同了父母的观点吗?

其实不然,一味地压抑情绪,在未来一定会有一个集中爆发的点,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学家黛博拉·麦克纳马博士说: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阻止孩子发脾气。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是。”

无论争辩的观点是对还是错,让孩子能够正常的表达内心的感受,是非常有必要的,才给了我们引导的机会。

反映孩子自信和自立

孩子会争辩,其实是一个思想成熟的代表,也是一种自信心的表现,想法得到了独立的表达。

争辩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助于他养成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品质,让孩子获得一种成就感,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锻炼了自身的意志力。

争辩是思考的表现

发脾气

邻居的孩子和爸爸争辩时,认为家长不能这样对自己,也是孩子在表达自我的权利。

当爸爸要对自己采取强制措施和肢体冲突时,竟然提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说明其也遵从社会规则的角度出发去评判父亲的行为,是一种积极思考的表现。

思想碰撞

我们不要把争辩定义为吵架,实际是两种不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就像大学里经常开展的辩论一样,双方各自提出观点,找到论据说服对方。

如果没有思想的碰撞也不会有争辩的产生,一种思想只有经过碰撞才能升华成另一种思想的可能。

估量和反省

文中的案例,事后爸爸经过反思,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些地方过激,并对孩子表达歉意。

而这时候,儿子也觉得自己当时没有控制住自己对游戏的痴迷,没有节制和自律。

而且对于父亲道歉后反而觉得自己有错在先,这件事情应该说取得了一个良好的效果。

所以,孩子与父亲争辩也不全是坏的方面,也会有好的收获,重点在于家长的做法和引导,让孩子自己也去反省自己,评估自己的行为。

我们在争辩中正确引导孩子

给孩子争辩的权利

父母不要一味地打压孩子争辩,正是因为有争辩,才能很好的洞察孩子的心理状态,了解平时的行为的原因、周围的环境,才能及早的给家长的教育带来针对性反馈。

给孩子这样的权利首先要克服家长自身的心态,不要觉得让孩子争辩是丢面子的事情,也不关乎孩子爱不爱你的表现。

所以,这项权利的给予需要家长解放思想,从自身出发,正确评价和看待这件事情。

创造宽松的氛围

发脾气

让孩子对某件事情进行争辩,培养他们勇于表达自我的能力,但切记无理取闹。

在家庭里打造民主氛围,要让孩子感觉到家庭里面的平等地位,不要用家长的强势地位去逼迫孩子接受。

在家里,父母树立一种观念,争辩与是否尊重家长、自己是不是听话这些毫无关联,鼓励孩子积极去思考,去探索,并不会因此而责备。

循序渐进的引导

肢体冲突

因势利导,充分让孩子申辩,培养他们敢想、敢说的良好习惯,能使他们既明事理,又练口才。

让孩子明白有理不在声高”,争辩不等于争吵,与没有素质的吵架还是有区别的,需要用道理去说服别人。

并且在孩子委屈时,不要用家长作风来伤害孩子自尊,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鼓励双向交流

双向沟通的优点是沟通信息准确性较高,接收者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产生平等感和参与感,增加自信心和责任心,有助于建立双方的感情。

作为家长不要说你只能这么干”,你就得听我的”,需要与孩子交换各自的意见,这样孩子会觉得受到了尊重,家长也因此与孩子信息互换,长久沟通的基础才得以建立。

哪一个孩子的成长不是浸透了父母的心血?自己是两个孩子的宝妈,职业女性,在教育的这条路上不断付出和投入,却依然经常焦虑。同为父母的你是否有同感呢?一起探讨孩子快乐成长的方法和心得!

请关注:亲子壹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