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L·佑克(Gyoerkoe K.L.),美国心理学博士,《解决忧虑的10个简单方法》合著者,同时还是一家焦虑及恐惧症治疗中心的共同负责人。
在他执业的数年来,他发现不少孩子会因为学习问题感到不同程度的焦虑,甚至有些只要提到学业成绩便会泪如雨下。
比如他第一次见到12岁的莎拉时,就发现这个女孩在经历着焦虑症的困扰。

她紧贴着身旁的妈妈,头发遮住了一半的脸,不安地坐在会议室里,当凯文出来跟她打招呼时,她喃喃地回了一句嗨”,然后一言不发。
凯文将莎拉带到办公室进行单独会诊,一开始聊了几分钟她感兴趣的电影话题,慢慢地才知道父母之所以将她带来这里,是因为她对学业与日俱增的焦虑感。
于是我问了她有关于学校的事情。没讲几句,莎拉就留下了眼泪。
我觉得我必须是完美的,我必须拿到A才满意。”
她痛苦地说道,我一直在学习学习,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和我的朋友比起来,我似乎花了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我的作业。
一旦我得了B或者更差的成绩,我就会感到十分害怕和焦虑。”
在会诊快要结束时,凯文请莎拉的妈妈进来了办公室。
和莎拉的不安焦虑相反,她的妈妈看上去相当地镇定,脸上也是一派轻松。
她笑着坐在沙发上,提及女儿对成绩的焦虑感,她似乎对此感到非常困惑。
我真的不知道她的焦虑感从何而来,我和丈夫从来没有给她施加过任何压力,或者强迫她一定要拿到好成绩。
我们对她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尽力而为。”

作为一名专门研究焦虑症和强迫症等相关疾病的专家,在过去的13年中,凯文可以说见惯了这一场景。
最开始,当凯文遇到像莎拉这样的患者时,他原以为她的父母属于咄咄逼人、追求成功的那类,因此也要求子女凡事追求完美。
以致于遇到好几次低调温和、和莎拉妈妈一样的父母后,凯文都认为那只是偶然。
然而,随着次数的增加,凯文也从中发现了一个有规可循的焦虑症诱因,那就是,这些看上去感到轻松的父母在采用相同的教养方式:只要求子女尽力而为。
他们表面上并没有为孩子安排五花八门的辅导兴趣班,也没有每天耳提面命地告诉孩子要努力进取,他们只是对孩子说了加油”努力”尽力而为”等词语。
但就是这种天真无辜、冠冕堂皇的鼓励话语”,反而增加了孩子内心的焦虑感,对他们构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

凯文通过经验总结出了三点原因。
1. 鼓励太过空泛
善意地提醒孩子尽力而为”似乎无可指摘,但它的问题在于太过空泛了。
你对孩子说尽你所能做到最好就行了”,那孩子怎么知道尽力而为的极限在哪里?到底努力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尽了力,还是说你在暗示孩子尽力而为等于拼尽全力?
2. 迷茫产生焦虑感
对未来迷茫、没有明确的目标,是造成焦虑的常见原因。如果对自己努力的事情看不到光明的方向”,而大人们只是随意空泛地表示鼓励,这种由于迷茫而带来的焦虑就会越变越大。
3. 简单地归咎
当事情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时,人类总是会先尝试寻找简单的原因。
好比你跟孩子说在学习上要尽力而为,结果孩子成绩不好,于是孩子自然而然地开始自责,认为自己就是没有尽力而为。
长久下来,他们从心底开始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一些方面就是做得不够好,尽力而为”似乎就变成了一个魔咒,让孩子产生深深的挫败感和绝望感。

既然说尽力而为”实际上不能帮助到孩子,那么父母们能够做什么来减少孩子的学业焦虑呢?
可以尝试一下凯文提出来的3个小建议,说不定能对你会有所启发。
1.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帮助孩子定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藉此缓解他们的学习焦虑,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非模煳性地说尽力而为”。
用实际行动来代替空泛言语,比如建议孩子默写前自己先试默,并设定好既定目标,错率不能低于90%,让孩子将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
2. 专注于掌握度
结果比过程重要,这听上去可能有点矛盾,但运用在这里的意义就是,鼓励孩子去掌握知识的获得,而非学习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精力。
比如孩子擅于数学,可能花几分钟就能掌握一周的教学内容,那么只要他能达到学习目标,期间不管他有没有尽力而为”,都要视为学习任务完成
3. 解决问题
孩子成绩不佳,相比问他你是不是尽力了”,不妨试着问问他下次如何才能改善”。
把这次失败当做是一次学习经验,和孩子一起制定复习计划。
孩子学习过程有没有特定难题?他是否按时上交作业了?
除了关注成绩提升,还要评估孩子的学习习惯好不好,是否有改进的空间。
在帮助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多去发现问题、琢磨问题,然后逐一改善,都能让孩子重塑学习自信心,不被压力轻易压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