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父母学过很多育儿知识,为何孩子还是不听话?其实根源在家长身上

文|小陈育儿学堂(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家长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要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不是看表面

各位好,今天先为大家推荐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做《我,机器人》,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科幻片。里面有一个小道具三d投影仪”,这个三d投影仪”还有信息储藏的功能,是机器人制造专家老年博士留下的。他在生前提前预存了一些信息,在他离世以后,这部三d投影仪”被激活。由威尔史密斯出演的史普纳探员,前来破案查明真相,但是必须问出正确的问题,才能够汲取里面的信息。这里面的信息对于能否破案至关重要。在一开始,他总是问错误的问题,一旦问的是错误的问题,投影仪就会回答我的答复非常有限”。

经过了不懈的努力,史普纳警官问出了越来越多正确的问题,有的问题投影仪”会给答案,还有的正确的问题,投影仪”也并不给答案。因为当这个问题问出来的时候,它本身就已经指明了方向。就这样,到了影片最后史普纳警官完全领悟了老年博士的用意,并且及时采取行动拯救了整个人类。为什么这个小小的道具居然会成为这部电影的推荐理由?请允许我学着电影里的语气说一句,这才是正确的问题”。

父母学过很多育儿知识,为何孩子还是不听话?其实根源在家长身上

这部电影鲜明的体现,现实生活中家长所犯的错误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我们的思路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实在这两步中间,应该还有一个步骤就是来审查一下所谓的问题,是否是真正的问题所在,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问题?缺少了中间这个步骤,我们的忙碌就变成了是瞎忙,往往是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了。简直是适得其反,所以找到对的问题比忙着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心灵成长的圈子里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看见及自由”。这里的看见”,也就是等于发现了真正问题的所在。一旦找准了真正的问题,那么问题本身就已经开始消解了。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能像电影里面那样有一个那么炫酷的投影仪,我们只能自己来提醒自己,我所问的问题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问题,把这样的思维模式养成习惯。在这里我也总结了我们提问问题时经常犯的两种错误。

家长在引导孩子的时候,会经常这样问,其实这样是错误的第一种:只看问题的表面,而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

比方说孩子写作业慢,我们一心想让孩子写作业能够快起来,认真起来,却没有去认真琢磨过孩子究竟是为什么写的这么慢?如果孩子是在用写作业慢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抵抗,或者是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个时候仅仅去改善孩子写作业的习惯已经完全不能解决问题了。再这么折腾下去,孩子都会有不上学的可能。这个时候处理孩子的情绪,要比培养他写作业的好习惯更重要。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在家庭教育的课堂上,有位妈妈向老师提问自己的孩子已经不上学了,问怎么样让孩子回去上学?然后老师只是平静地问了一句,如果你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上学了,请问你还会爱她吗?这个妈妈没有想到老师会这样问,她迟疑了一下,坚定的说当然”。然后老师安静的说,那这就够了。这样的问答听起来好像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其实是在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一个孩子已经不上学了,这个时候不知道内心有多少的冲突和自我否定,而这位妈妈他所关注的只是让孩子赶快去上学。这位老师关注的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做母亲的能否给到孩子,他所需要的支持理解和关爱。如果这些都没有做到的话,孩子又怎么可能会心甘情愿的去上学?就算是想让孩子回去上学,也要分一个轻重缓急,从眼下给到孩子更多的关爱开始。

家长

第二种:总以为问题是在孩子那里。

其实问题是在家长那里。比如说赖床的问题,我早就说过,根本原因是在家长身上,甚至是我们一定会叫孩子起床的行为,反倒帮助孩子养成了赖床的习惯。这个时候我们光在孩子身上下功夫,自己却没有什么调整问题,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的。再比如说,我们总觉得孩子很磨蹭,很拖沓,注意力不集中。其实这是我们在拿大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

孩子在这样的年龄,做事情的速度和节奏和大人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专注力的时间每次就是那么长,并不是注意力有什么不集中?所以要么是家长身上出现了问题,要么就是家长看孩子的眼光出现了问题。不信的话,看看有多少家长带着孩子去做多动症的检查,就知道了。那么多的孩子做多动症的检查,那么有几个是真正的多动症?期待大家都能够认真的欣赏这部电影,从而意识到找出正确问题的重要性。好了,咱们下期再见。

这里是小陈育儿学堂,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我们一起交流育儿经验;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