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正确的引导孩子交朋友,告诉孩子要明辨是非

本文由小马聊孩子成长原创首发,禁止转载

4岁的奕奕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一,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被妈妈扔”在了幼儿园,用扔”这个词一点儿都不为过,别看壮壮的奕奕比同龄孩子高出将近一个脑袋,可奕奕却是个胆小的小家伙,在妈妈要走的那一刻,他死死抓住妈妈的衣襟,哭嚎着不让妈妈离去,还是老师把奕奕紧紧拉住后,妈妈才得以脱身。于是奕奕就这样被留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没有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只有一个笑脸盈盈的老师和一群闹哄哄的小伙伴。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清晨,奕奕就要和妈妈进行一场抗争,每次都是以妈妈脱身、奕奕痛哭作为故事的终结。

正确的引导孩子交朋友,告诉孩子要明辨是非

慢慢地,奕奕开始习惯于幼儿园的生活,在学校里也有了叫大东的好伙伴。清晨的幼儿园里,也不会再上演母子大战;晚上的饭桌上,奕奕跟爸爸妈妈讲述着学校的趣事,讲述着他好朋友大东的故事。奕奕爸妈都感到非常欣慰,可事情的发展好像又开始有了那么点不对劲。

一天早上,妈妈进奕奕卧室叫他出门时,突然发现他正慌慌张张地往书包里塞什么东西,妈妈让他拿出来,发现是一个小纸盒,打开来看,却发现里面放着两条还在蠕蠕爬动的毛毛虫。妈妈严厉地问他上学带这个干什么,奕奕怯怯地回答说:昨天我和大东上课说话,姚晨晨给老师告状,大东说要带毛毛虫去吓唬她!”奕奕妈壁目结舌,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学会了搞恶作剧,还学会了报复!

一个星期天,全家人都到了奶奶家,奕奕和小表姐玩着玩着就打了起来,奕奕揪着姐姐的小辫儿,有节奏地说着:李辰(李辰是奕奕表姐的名字)你好,李辰你坏,李辰你上课谈恋爱!”奕奕爸惊呆了,拉开两个孩子,揪住奕奕问这样的话是跟谁学的,奕奕自豪地说:大东啊,每次大东这样骂女生,女生就哭了!”很显然,奕奕是在模仿他的朋友大东。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了模仿。首先是对父母的模仿,模仿父母的面部表情和发音;然后模仿身体的运动和话语;长大后,孩子就开始模仿成年人怎么使用物品;模仿身边人的一些言行和思想,可以说,模仿表明了孩子和周围人的一种关联。

孩子对身边事物的模仿,最初是没有任何意识的,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因而,孩子对于模仿对象的好坏以及模仿行为的优劣是没有任何选择的,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本能关注着周边的人和物,同时被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潜移默化着。学龄前的儿童,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种相对孤独”的状态,在走出家门之前,唯一算得上是自己朋友的人应该只有父母了,因此,当他们走出家门,融入那么多和他有着同样思想的志同道合”的小朋友中间时,他们会很快对小伙伴们产生信赖感,有时甚至是依赖感。因此,他们彼此间会相互模仿,互相浸染,对于其他小朋友那些自己没有尝试过的行为,就特别雀跃地去尝试。

人们对孟母三迁”的推崇,并不是无端夸饰。孟母先后带着年少的孟子居住之所近于墓”、舍市,近于屠”,却总发现当地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影响着少年孟子,于是两次感慨说:此非所以居子也。”最后带着孟子迁于学宫之旁”,发现每月朔望,官员人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习记”。孟母终于释然:此真可以居子也。”孟母敏锐地觉察到了环境及玩伴对孩子行为和思想的影响,对这些影响源进行了及时的纠正,也对孩子的发展轨迹进行了规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虽然72.6%的父母希望孩子和他喜欢的人交朋友”,但实际上,多数父母对孩子选择朋友有着自己严格的要求,81.6%的父母将学习好”作为孩子交友的标准,45.3%的父母会为了学习,要求孩子减少与朋友的交往”。当父母发现孩子和自己眼里的坏孩子”成为了朋友,作为家长,不应该急着去干涉,首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家庭情况,考虑一下一向乖巧的孩子为什么会和与自己性格相反、有着截然不同价值观的人成为朋友,如果是自己某些行为对孩子产生了影响,就要及时做出调整,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其次是要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父母发现孩子的交友出现问题时,应避免粗暴干涉,单纯的禁止、指责和责罚,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因为孩子难理解父母口中所说的好”坏”的概念。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理解自己的心思,引导孩子开展良好的交友行为。

同时,还要帮助孩子扩大交友圈,安排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交往,邀请有良好行为的孩子来家里玩,这样,就可以净化”孩子的交友圈。但更为主要,就是要对孩子进行教导,要让孩子明确什么才是健康的、积极的社交行为,比如分享、合作、遵守游戏规则、游戏中的公平、互助等等,而那些诸如攻击、霸道、说脏话、恶作剧、嘲笑等消极社交行为,是要绝对接弃的。只有提高孩子在社交过程中的主动性,才能使孩子的社交行为更加有益于他自身的发展。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今天就聊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转发,点赞,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