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么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这是困扰不少父母的难题。这一时期,这些半大的孩子们从身体到心理都在急剧发生变化,渴望成人,但其阅历和成熟度又局限着他们的成长方式。青春期的孩子们尤其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指导,但如果指导不当,又很容易造成逆反甚至伤害。良好的沟通是打开孩子心灵的一把钥匙,很多家长对于这句话都很有感触,尤其是在孩子学习教育这块,大部分孩子对很多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家长们很想跟孩子好好交流,但是却没有一个好的方法。
本期节目邀请到了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专家、青岛第五十九中学教师于明东与我们共同探讨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相关问题。
什么是青春期
青春期是身体飞速成长和性成熟的时期。相比较于以前的年代,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各种问题和大众传媒的开放,现在的孩子更早的进入青春期。他们的个体很快的长高,变得更加强壮,并且不可避免的开始出现性冲动和性压抑的问题,随之带来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情绪不稳定,有的孩子会表现的冲动或者偏执。有时候一点小事就会让他们勃然大怒,或者陷入悲伤。也有的孩子会被某一个想法控制,看不到生活中的其他可能性。
青春期是认知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进入初中,孩子的思维能力进入快速成长的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这个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工作记忆容量最大的时候,一般说来,一个成年人的工作记忆的容量是5—9,而初中的时候,孩子的工作记忆容量是11左右。所以,初中阶段也的确是孩子学习的黄金时期。
青春期的心理社会危机。在青春期,人们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一对矛盾。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对孩子们而言,对他的一生而言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形成比较稳固的自我认识,他们要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性别是什么,性别角色意味着什么等问题越来越清晰。在这个时期建立同一性的孩子会形成一种品质,叫做诚实。这个主要问题的解决,和这个时期的学习问题和人际交往等问题都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青春期的自我中心主义。他们的表现给人们的印象是:世界似乎应该服从于他们的体系,而不是他们的体系服从于现实。也就是说,青春期的孩子考虑问题的时候,常常拿自己做参照,从自己出发,很难考虑到别人的立场。发展历程中青少年分别是假想的观众与个人传奇。前者指的是青少年有时会感觉自己站在舞台上,周围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是舞台下的观众,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审查、批评自己,因此非常注意服装仪容,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花很多时间和心力来应付这些假想的观众。而后者是说,个体会认为自己的经验十分独特,视冒险的事件为上天赋与的考验,而产生一种无懈可击的错觉。
青春期的依恋变化。到了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倾向于交流变少,从无话不谈变成了无话谈,这是孩子追求人格独立的过程,这是孩子既追求独立又无法独立的矛盾表现。
青春期的叛逆。因为追求个人的独立,所以孩子们常常听不进家长的话,甚至于和家长对着干,他们常常不能辩证思考,只是因为是爸爸妈妈说的话,或者是像爸爸妈妈一样的人说的话,都会选择屏蔽。不管你说的好不好、对不对,只是因为是爸妈说的,就会选择反抗。
青春期的这个特点,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同学关系的问题,情绪情感的问题,会让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遭遇困难,受到挫折,而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业进步。
家长如何应对
1. 了解孩子的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谐
孩子进入青春期,对于尊重和人格独立的要求更加突出,这就需要家长在平常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表达方式,在处理与孩子相关的事情的时候,多尊重孩子的意见。这里要强调的是,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谐,并不是要让家长故意的讨好孩子或放任不管,而是需要家长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让家庭氛围更加和谐,给孩子尊重的同时也给予孩子清晰明确的规则。
2. 不抱怨,不指责,多肯定,多表达
这里给家长们一条原则——当你知道你说的话,做的事情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的时候,这话就不要说、不要做,如果你不知道做什么有用,那么就什么都不要做。这不叫放弃,这叫做停止犯错误。孩子需要肯定,需要家长看到自己的努力,家长要学会看到并肯定孩子的努力,尤其是孩子努力结果不太好的时候,家长要让孩子有坚持下去的信心。家长想和孩子交流时,最好多讲讲自己的事情,这样沟通之门才会打开。
3. 不讲道理,界限清晰
家长尊重孩子,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并不是说不管教孩子。孩子们都是需要有人帮助的,他们的自控能力还很偏弱,认识世界的能力也并不完整,所以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而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叛逆心理的存在,几乎会本能的排斥父母的教育,所以家长要学会不讲道理”。这里不是让家长不讲理,而是请大家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尽量少说教,要学会清晰明确的提要求和划定底线,让孩子清楚什么必须要做,什么不能做,后果怎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