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被负面情绪包围怎么办?掌握“觉知之轮”心理学模型轻松化解

"小孩子的天,6月的脸,说变就变。"这句老话儿生动描绘了孩子的情绪有多善变。孩子很容易就会被负面情绪包围,变身"情绪小怪兽",让家长束手无策。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佛系家长",或者"亲生的"等之类的自我解嘲的言语。但是这本质上是对情绪的忽略和压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何帮助孩子应对负面情绪,是摆在每个家长面前的难题。今天我就教你一个十分好用的心理学模型"觉知之轮"。

孩子被负面情绪包围怎么办?掌握觉知之轮”心理学模型轻松化解

1、为什么孩子更容易被负面情绪影响?

那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成了孩子眼中天塌了的大事,比如被小朋友抢了玩具,在幼儿园跟小朋友起了争执。

很明显,孩子比大人更容易被负面情绪影响,当孩子被负面情绪包围时,很多家长感觉不能理解,经常用不耐烦的语气告诉孩子,这没什么大不了。

而这并不能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如果了解一些脑科学知识,家长就会了解,孩子更容易情绪起伏其实是有生理学基础的。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发明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

该理论证实人的左脑被称为"抽象脑"或"学术脑",它主管逻辑、语言、规则,左脑是理性的。而人的右脑被称为"艺术脑"或"创造脑",它主管感情、情绪、体验,左脑是感性的。

我们的情绪、情感主要被右脑接管,而理性、逻辑主要被左脑接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3岁之前,他的右脑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左脑的理性控制,所以他的情绪说来就来。这是由他的生理现状决定的。

所以当他们想要玩具而爸妈却不给买的时候,他们会大声哭闹;上幼儿园就要迟到了,他们依然慢吞吞在家玩儿。

他们考虑不到家里已经有很多类型相似的玩具,考虑不到迟到会耽误上课等理性的问题,时间观念和利弊得失在他们的头脑中不存在。

负面情绪

2、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这些做法不可取

★1)忽视

忽视的本质是逃避,给他提供一些其他价值,让他的注意力从引起情绪的事件上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来。比如"不要哭了,妈妈带你去玩滑梯好吗?"

★2)惩罚

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东西,不应该有,拒绝接受这种情绪。比如"你如果再哭,今晚就不陪你玩游戏了"。 还比如,成年人之间的冷暴力就是常用的惩罚对方的武器之一。

★3)冷漠

一些家长眼中的小事成了孩子世界的大事,孩子起情绪,而家长不理解觉得不必小题大做,他们任由孩子沉浸在负面情绪里,不做引导。

★4)说教

对沉浸在负面情绪里的孩子说大量"道理",应该怎样,什么不对等等。比如,孩子因为一次考试失利情绪低落,你告诉孩子,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气馁。嘴巴里虽然都是无法反驳的东西,但是却没有提供行之有效的办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负面情绪不会因为你忽视它,它就消失不见,被忽视的情绪只会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等待着新的触发点来一次更猛烈的爆发。

情绪宜疏不宜堵,让情绪自由流动,它的强度就会渐渐变弱,最后化为无形。

情绪

3、运用觉知之轮心理学模型,教孩子科学应对负面情绪

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父母还在为孩子报英语班、奥数班的时候,发展式教育的理念"全脑教养法"已经风靡美国,改变了万千父母的教养方式。

"全脑教养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者丹尼尔•西格尔提出的,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鼎力推荐。丹尼尔·西格尔在大脑、心理治疗和儿童教养领域不断研究,写下了这本《全脑教养法》,作品多次被NBC、ABC等知名媒体转载。

在这本书中,丹尼尔•西格尔提出了"觉知之轮"的心理学模型。 丹尼尔•西格尔认为:

我们的内心可以用一个自行车车轮来表示,位于中心位置的是本源,并辐射至外围。外围代表了我们能注意到或意识到的任何事物:思想和感受、梦想和欲望、记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身体感觉。

负面情绪

Tina原创图片

我们能感知到的事物有很多,可是人的注意力毕竟是有限资源,当我们只着眼于其中的一两件时,很容易就忽视其他,让自己陷入某种心理状态里出不来。

比如,如果我们只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让我们恐惧和困扰的事情上,那么我们就会忽略那些让我们愉悦幸福的事。

丹尼尔曾经举了一个乔治的例子。

乔治是一个追求完美主义的孩子,他在学业、运动、音乐等方面都很优秀,但是他不论取得什么成绩,他都对自己的价值充满怀疑。他内心的完美主义倾向让他坚信,不论取得什么成绩,自己做得都是不够好的。
在马上要来的音乐考试,他要参与乐团独奏,他沉浸在对演奏不成功的担心里,不能自拔。

那么这时就可以用"觉知之轮"的心理模型来帮助他。

情绪

Tina原创图片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乔治的外围之轮可以感知到很多事情,比如为乐队独奏担心,对考试得B的恐惧,但是同样有出于喜爱而弹奏,有对放松享乐的渴望,有对的能力肯定的信心。

如果他一直着眼于某些侧面,比如为乐队独奏担心,对考试得B的恐惧,那么他就会忽略其他的一些侧面,如他是出于喜爱而弹奏乐器、他忽略了他对于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

完美主义的倾向让他生活在失败的恐惧中。如下图所示,他只看到外围之轮中标红的部分,对于其他侧面视而不见。

负面情绪

Tina原创图片

他关注外围的哪一种面向,决定了他处于哪一种心理状态。

如果总是担心演奏不成功,那么他就会沉浸在焦虑的氛围里;可是如果他能关注在对音乐的喜爱,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上,那么他就会享受这次独奏。(如下图所示)

"觉知之轮"的心理模型,可以让他意识到让人痛苦的部分只是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那些想法和感受只是他觉知之轮外围的一小部分,他不必对那些想法和感受投入过多的关注。

这个时候他可以退回到自己的内心本源,他就有可能有一个更广阔的的视角,觉察更全面的自己,去感知那些让自己感到愉悦的外围部分。

丹尼尔

Tina原创图片

觉知之轮最好的地方在于,它让孩子明白他们有能力选择关注和重视的对象,它是一个可以更全面观察觉知自己的工具。

所以等下一次孩子又一次沉浸在片面的看法里时,你可以给他画出直觉之轮,让他自己填直觉之轮的外延,就像填字游戏一样。这时候他就会努力思考,他还有哪些忽视的方面,就能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觉来看待事物。

我把这个办法教给了朋友,最近她还真用上了,效果还不错。

事情是这样的,她孩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平时总是被夸你是最棒的”,结果入学后发现小朋友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拼拼音,而她却没有学会,回家后她崩溃大哭。

朋友跟孩子玩起了这个填字游戏,她画了一幅觉知之轮”,留出了空格跟女儿一起填写。她问女儿,别人学会了拼音而你不会,你很伤心对不对?女儿回答对,所以她把这个信息点填在了觉知之轮上。

她接着又问,在幼儿园毕业的演出上,你的舞蹈获得了大家的表演是不是?大家都称赞你跳得好。”女儿回答对。

然后她继续引导,跳舞你学习了两年多,进行了大量练习,所以你跳得很棒,那如果你在拼音方面多多练习的话,你觉得自己能不能学会呢?”女儿脸上的表情变了,她坚定地说:能!”

后面她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引导,最终他们画成了一幅觉知之轮”,贴在了女儿的书桌前,而女儿也顺利从崩溃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认认真真学拼音去了。

负面情绪

Tina原创图片

4、教孩子明辨"感到"和"是"

除了使用觉知之轮”的心理学模型,家长还应该教会孩子明辨感到”和是”,如何理解呢?先看两个例子。

A:"今天的作业好难啊,不过没关系,这只是暂时的困难而已,等我学会了就不难了。"
B:"我太笨了,家庭作业对我太难了,我永远都做不会!"

这两种说法你能感觉出什么差别?

A说法突出的是"我感到很难",而感觉是变化的,我一小时后的感觉和此刻的感觉很可能不同。我现在感觉到困难,但是等我学会了后,作业对我而言就再不困难了。

B的说法突出的是作业对我太难了,这是一个结论,是一个定数,突出的是作业很难的客观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很难的作业,显得毫无办法。

两种状态久而久之会形成孩子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

西格尔

丹尼尔•西格尔说,我们要教会孩子分辨事实和我们对这一事实的感受,也就是"感到"和"是"。"感到"说的是我们的感受,而"是"说的是这件事本身,将两者混淆,是很多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

比如"我现在感到孤独"和"我是孤独的"讲的不是一件事,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某一时刻的情绪状态只是当时的感觉,并不是我们的特质。

张德芬也做过类似论述"真正伤害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个事的反应。"我们不能控制事件本身,但是我们可以控制对于事件的解读和反应。

结语:

人生不如意之事只有八九,负面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尽早教会孩子正确面对负面情绪,才是授人以渔,才能保证孩子在成年之后有笑傲风雨的勇气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