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0~6岁)的各种心理特征都还未成熟,是处在身心急剧变化的阶段。因此,学前儿童在这一时期需要正确的引导。
研究人员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因素分为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可以理解是与生俱来的,他包括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
遗传素质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前提。有研究表明:由于遗传缺陷造成大脑发育不完全的儿童,其智力发展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有人对黑猩猩进行了实验,在人类的生活条件下,黑猩猩即使经过精心照顾和训练 起智力也只能达到人类婴儿的水平。
可想而知,遗传素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在1968年对8个国家的100个有关不同亲属关系者的智商相关的研究资料作了总结,得出结论:儿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养父母。同卵双生子有着近乎相同的智力。
遗传关系越近,智力发展越相似。

除同卵双生子外根据遗传素质有个别差异性,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遗传素质特征。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有的好动,有的平和。这种差异性为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提供了最初的可能,也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基础。就好像,多血质(一种气质类型)的儿童容易形成敏捷的思维品质,和乐观的性格,忧郁质的儿童,容易形成深刻的思维品质和内倾的性格。
生理因素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生理成熟,也叫生理发展。如果说遗传是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那么成熟则能实现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换化。当儿童大脑皮层的生长发育达到一定的成熟时给予适当的刺激,她们的思维活动就能正常进行。
1929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做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就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一点。

除了有自身的生理因素,社会因素也很重要,社会因素为儿童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同样,环境因素也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空气、水、食物)和社会环境(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家庭状况等。)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是社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专门的学习方向和系统的学习方式,指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狼孩”都听过吧,他们从小脱离社会,和狼群生活在一起,久而久之便没有了语言能力,怕火、怕水和光。他们在本该接受教育的时间,远离了人群,没有人类的语言环境、生活环境。这就是其发展的可能没有变为现实,如果是这样的话,再好的遗传因素都是无济于事。
社会因素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重要的,社会环境能让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社会生活和教育是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处于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依赖于社会群体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科技的不断进步,儿童智力发展水平远超于前一辈人在同时期的智力水平。如果这一时期的教育不当,就会抑制甚至是摧残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先天的生物因素是无法改变的,但社会因素却是我们可以去努力的,我愿尽我的绵薄之力在未来,一起追寻教育的意义,呵护祖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