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走向学校,家长们心情复杂,充满期待又忧心忡忡。
阿德勒也认为这不是一个小问题。
他在《儿童教育心理学》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学校是把孩子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问题暴露出来的地方。

▲图片源自网络
许多在家庭里被溺爱的孩子,初入学校都不能集中注意力。
他们被身边众多的陌生人搞得不知所措,但家长们未必能预知这个问题,
因为孩子身处宠爱他的家庭环境时,又完全可以集中注意力,只不过孩子习惯了把精力都放在被宠爱的渴望。
但在学校他们得不到这些,于是对功课便表现得心不在焉。
这只是家庭教育问题在学校中放大暴露出来的一个例子。
孩子初入学校,完全置身于一个新环境,如果此前准备充分训练有素,将顺利通过新环境的测试,否则,此前家庭教育的问题将暴露无遗。

▲图片源自网络
如果孩子在学校里不顺利,甚至会影响他一生的心理状况。
阿德勒举了一个案例——
一位男性找心理医生接受治疗,因为他在职业上遇到了许多困难。
心理学家从他对童年的回顾中发现,他是家里唯一男孩,从小在姐妹群中长大。
他出生不久,父母就去世了,到学龄时,他对自己应该上女子学校还是男子学校感到迷茫(这其实反映了一个女人群中成长的男孩常常会产生性别认同障碍的问题),最终还是在姐姐的建议下上了女子学校。但没多久,便因种种原因被学校劝退。
这件事给他带来了一生的创伤,让他做任何事情总是信心不足,障碍重重。
阿德勒认为,如果我们能将孩子初入校园的心理状况记录下来,将极大帮助我们理解孩子成年后的行为,这种新环境测试”比学习成绩更能揭示孩子真实的心理状况。

▲图片源自网络
孩子步入校园,需要与教师和同学合作,还要对课程产生兴趣。
通过孩子在新环境中的表现,我们能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兴趣范围。
我们要据此判断孩子感兴趣的学科,以及他是否愿意听别人讲话,是否对周围事物感兴趣。
我们要密切研究孩子对待别人的态度、言行举止、肢体语言以及倾听别人说话的方式,他对待教师是友好亲近还是避而远之。
阿德勒说,孩子能否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是否喜欢自己的教师。
如前所述,很多被家庭宠坏的孩子在学校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但批评指责于事无补,甚而会适得其反,强化了他们对学校抗拒和逃避的想法。
所以,阿德勒呼吁教师要在集中孩子注意力方面强化专业素质。
他发现,这种孩子一旦被教师争取过来,都会变成努力用功的好学生,如果学习能给他们带来好处,他们便会不遗余力去做这件事。
但是,阿德勒也承认,无法确保孩子能一直获得教师的宠爱,比如换了老师,甚至某学科确实一直学不好(阿德勒认为被宠坏的孩子数学常常是短板),也很难获得老师的关心,那么他们可能就此裹足不前。
所以,阿德勒认为根本还在于教育孩子去奋发图强以及该如何奋发图强,要磨炼他们面对困难时的耐心和毅力。
——这是一定要做好的学前准备。

▲图片源自网络
这里重申一下阿德勒关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其实是家庭教育问题的暴露的观点,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不止于入学前一段时间的谆谆教导(事实上一爸对临时抱佛脚式的口头教育效果一直持否定态度),而应该及早在家里创造正面健康的氛围。
毕竟,除了母亲的直接作用和影响之外,父亲、兄弟姐妹、祖父母甚至亲戚等各种各样的因素都有可能对孩子入学准备产生不良作用(详见《你的家庭到底影响了孩子什么》)。
这也意味着,不要仅仅从成绩单去评判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那只是孩子目前心理状况的反映,其背后综合了孩子当前的智力、兴趣范围、专注能力和精神发展状况等。

▲图片源自网络
中国人常常会说一个人是不是读书种子”,或者骂一个成绩不好的人你不是读书的料”。
这其实是将孩子的成绩归结于遗传基因。
阿德勒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这是应该摒弃的迷信。
他说:也许儿童教育中最大的谬误就是相信能力是遗传的。”

▲图片源自网络
他长篇大论道:当(他开创的)个体心理学首先指出这一点时,人们觉得这不过是我们的乐观猜测而已,并没有科学依据。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病理学家开始认可这一观点。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努力克服困难,而不是借能力遗传的说法来逃避责任。
他还由此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有自己的职业信仰,相信教育能够培养性格,改善能力,那么他就不可能矛盾地认可能力遗传的观点。
阿德勒虽然认为能力遗传不靠谱,但良好的家族遗风世代传承,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类似于遗传功效,这才是有些家族比另一些家族产生更多才智之辈的原因。

▲图片源自网络
除了反对能力遗传说的消极作用外,阿德勒认为阻碍孩子在学校里成长的另一个因素是家长和老师。
家长们总是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惩罚他们,老师们也总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不喜欢他们。
孩子们因此苦恼不已,还要承受批评和指责,有时还被责打。
因此阿德勒希望教师们要很清楚糟糕的成绩单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不良后果。
有些父母面对孩子充斥红叉的成绩单时,会和学校通力合作,用正确的方式督促孩子在学习上更加专注用心;
但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极为严苛,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压力巨大,犹豫不决,不敢将成绩单带回家,甚至根本不敢回家,严重的还会做出极端行为,带着无法面对父母的恐惧绝望自杀。
阿德勒呼吁教师要区别对待这些情况,假设学校硬性规定家长们必须在成绩单上签字,他也希望教师们以自己的同情和理解来缓和一下学校制度非人性和苛刻的一面。
阿德勒把这种行为称为:温和的弥补。

▲图片源自网络
阿德勒还进一步指出,对家庭环境特殊的孩子,教师应该宽容一点,给他们适当鼓励。
对成绩垫底的孩子同样如此。
一旦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是最差的学生,久而久之,他们也会信以为真,并开始讨厌学校,这是糟糕的开始。
孩子一旦自暴自弃,对学业完全丧失信心,一连串不良行为便开始出现:逃学旷课、修改成绩单、和同类学生混在一起,拉帮结派,甚至逐步走上犯罪道路。
阿德勒创造的个体心理学,其中一个观点是:世上根本没有不可救药的学生。
他说:即使非常糟糕的状况,总会有解决的办法,当然,关键我们要去寻找。

▲图片源自网络
三、密切关注儿童心理来引导他在学校的表现学习成绩、个人情绪、社会关系等等都是表面上的东西,决定这一切的都是孩子的心理状态。
而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复杂而幽微,所以看阿德勒的书有时会觉得他象个絮絮叨叨的老太太,事无巨细,罗嗦不休。

▲图片源自网络
比如,他甚至提醒我们,男女同校需要注意到16岁之前女孩比男孩发育更早的事实。
这样男生会因为整体上女生更成熟更优秀,而对女生展开毫无意义的竞争。
如同阿德勒反复强调的那样,竞争无非两种结果:在胜利中获得正面激励或者在受挫中自暴自弃——那些因竞争受挫而丧失信心的孩子因而无谓受伤。
阿德勒一直反对过分的竞争。
他说:理想的班级应该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这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该确保将竞争和个人的野心控制在一定程度。
有的学生看到别人遥遥领先会心生嫉妒,他们或不遗余力奋起直追,或陷入心灰意冷之中,仅凭主观感受去看待事物。
所以,教师的建议和指导如此重要。

▲图片源自网络
阿德勒发现,学生对班上同学的状况十分敏感,谁拼写最好,谁最擅长画画,谁运动最出色,他们判断精准。惟独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的自我评判,常常妄自菲薄或虚幻自大,教师应及时纠正错误认知,否则孩子们会自己局限了自己。
如果要制订班级自治计划(即授权学生进行某种程度自我班级管理),虽然有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但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否则,学生们的惩罚手段和力度比起教师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甚至会运作权术为自己谋求好处和优越感。
——这倒和一爸的观点相符:成人社会的人性阴暗,在孩子那里一点儿也不会少。
阿德勒最推崇的教育方式是——用成功推进更多成功。

▲图片源自网络
通过了解孩子的兴趣和擅长的领域,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
如果一个孩子在感兴趣的学科取得了成功,会因此备受鼓舞,并试图尝试在其他学科做出努力。
阿德勒认为: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利用孩子当前取得的成功鼓励他们追求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学问。
如何找到孩子感兴趣或容易取得成功的科目,阿德勒也给出了方法——了解孩子最擅长运用的感觉器官。
有些孩子视觉受过良好训练,有些孩子听觉可能得到过更好开发,还有一些运动方面有积极培养……
那么,因材施教便有了切入点。
比如,对视觉型的学生,在那些应用眼睛的科目上的学习,如地理,就会事半功倍。

▲图片源自网络
为了密切关注孩子们的心灵,阿德勒本人潜心努力多年,他所能找到的最理想的方法是在学校建立教育咨询诊所,并坚持实施了15年时间。
当我们的学校通常没有这个条件,只能靠家长和老师平日除了关注孩子的成绩之外,多尝试深入他们的心灵,因而,和孩子做朋友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