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家庭教育专家:孩子分享是美德,不分享是他自己的权利

昨天带着孩子在小区里玩儿他的好朋友丽莉和妈妈也在小区里玩儿,她手里拿着一套挖沙工具在小区的儿童区里挖沙。孩子一看,兴奋地跑过去,想要和丽莉一起玩沙,可是苦于手上没有工具。

看着孩子无助的小眼神,我马上满脸堆笑对丽莉说:丽莉,可以把你的挖沙玩具给我们玩一玩吗?”丽莉玩得真高兴,看了我们一眼,又低头玩自己的去了。一时之间,气氛有些尴尬。丽莉妈妈马上笑着对我们说:不好意思哈,丽莉她现在不愿意把玩具借给你们!”

这话一出,气氛更尴尬了,我以为她会劝丽莉把玩具分享给小伙伴一起玩,没想到,她居默认了丽莉的做法,还向我们道歉。

我只好带着可怜巴巴的孩子去其他地方玩耍。

家庭教育专家:孩子分享是美德,不分享是他自己的权利


这件事情很快过去了,晚上快睡觉时,丽莉妈妈给我发来了微信,她说:今天下午的事情不好意思了,现在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我也就没有勉强她,希望你能够理解。”我回了一个笑脸,表示我并没有介意。

确实,分享是美德,特别是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教导孩子有礼貌、要分享更是很多家长都会做的事情。

但是作为孩子,分享,并不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孩子愿不愿意分享,首先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是孩子的年龄。

孩子的心智发展从懵懂混沌的动物期到开化变通的人性期,从自私”到无私”,是要经历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的。一个自私”都得不到满足的孩子,是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私”的。

家庭教育专家高闰青在她的《家庭教育:为孩子的成长打好底色》一书中提到:孩子的分享有着一个发展规律。

一般来说,在0-1岁的时候,我的东西谁都可以玩儿;1-2岁的时候,我喜欢的就是我的;2-3岁则是我的东西你不能碰;3-4岁,我的可以分享给你;4-5岁,幼儿园的东西是我的;5-6岁,我的东西愿意分享给需要的人。


通常,孩子会在2岁左开始苏醒自我意识,开始产生我”的概念。也开始区分我的、你的”,而占有欲”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孩子会本能地把所有他看到、拿到的东西都认定是自己一个人的,别人不可以拿,甚至连碰一下都不可以。

我女儿大概在1岁4个月的时候,就开始表现出这种较为强烈的占有欲来,有只大毛绒兔子是她最喜欢的玩具,任何人都不能碰,连我这个妈妈有时候去挨一下,都会推开我。


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通过一对一的物品交换来感受和发展人际关系,比如我把我的玩具熊给你、你把你的小汽车给我,咱俩从此就是好朋友。他们不会在乎,也分不清楚这个物品的价值高低与好坏。相比2岁的占有欲,这已经是进步了,因为孩子已经不再一味要求独占了。

5岁左右的孩子自然会开始学会分享,他们开始尝试把自己喜欢的、他们认为的好东西”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并且同样也不会在乎物品的价值高低与好坏。

6-7岁,孩子才开始真正体会到分享的乐趣,这时分享才会真正内化成孩子的一种美好的内在品质。


央视的《心理访谈》节目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孩子分享的节目,谈到了孩子分享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先让 孩子确认什么是自己的,自己所有拥有的支配权。

三岁左右的孩子就属于这个阶段,他开始把自己和父母分开,建立起一个自我意识,那就是:我和你不一样,我是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是,他开始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自己又拥有什么,什么是自己可以随意支配的。

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只有通过这种自我意识,他才知道自己的责任范围,才知道要对什么负责!



第二阶段:不懂借和还,不愿意分享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懂得什么是借出去,什么又是还回来,所以他是很不愿分享的。只有经过多次的反复体验,明白了借出去的东西还能够被还回来,而且还可以通过交换来达到相互玩的目的。

第三阶段:5岁以后,才有了合作的需要,才会懂得分享。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物品的拥有有着不一样的心理需求和表现特征,只有掌握好孩子的心理需求规律,在尊重孩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给与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孩子对于物品的分享有正确的认识,也才能对分享这一观念有正确的理解。


同时,还要让孩子多读书,识大体,多交流,懂礼仪,心胸宽广,与人为善。

在文化知识的熏陶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下,逐渐懂得礼让友爱的道理,这样无论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无论是家里的老大和老二,还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都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他们也能够很好洗学会和谐相处,享受与人分享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