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很多父母的教育就是多管闲事,不仅不能教育孩子,反而起反作用

昨晚我闺女和她妈发生了一场战斗,打的是梨花带雨,好不激烈。我觉得这场战斗在家庭教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有必要谈一谈。

战斗的起源是卫生问题,孩她妈帮孩子收拾了桌子。卫生问题不用多说了,基本每个孩子都不太在意个人卫生。我闺女因为喜欢画画的原因,我给她买了很多颜料,她经常在自己的桌子上画。但是因为小孩不注意卫生,所以桌子上总是弄的又脏又乱,各种画纸、颜料弄的到处都是。

孩子自己又不整理,孩她妈就看不下去了,下午帮她收拾了。该扔的扔,该擦的擦。结果孩子晚上回来,不仅没有感谢她妈,还因为她妈把她的一些画给扔了而不高兴,非要让她妈赔。她妈拿什么赔?所以两个人就吵起来了。

在这场战斗中,谁对谁错?

是孩她妈对吗?

孩她妈帮孩子整理了桌面卫生,是干了件对孩子有益的事,所以她妈好像是对的。

那就是孩子错了?

好像有点,别人帮她打扫卫生,还不知道感恩,好像确实不对。但是从孩子本身的角度,不经过她的同意,擅自移动她的私人物品,站在她的角度上,她妈妈确实也不对。在孩子看来,我自己的桌子,我愿意乱,又不妨碍你,你给我整理干嘛?不是多管闲事吗?”

在我个人看来,孩她妈确实是有点多管闲事。

你要觉得孩子桌子脏乱,你可以让孩子自己打扫啊?退一步讲,即使你想帮孩子打扫,是不是也得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因为这不是你的东西。

很多父母的教育就是多管闲事,不仅不能教育孩子,反而起反作用

区分多管闲事和正常教育

妈妈感觉孩子衣服脏了,让他洗,他不愿意洗,妈妈就逼着孩子必须要洗;孩子理了个发型,爸爸看不过眼去,觉得丢人,就逼着孩子重新理发;孩子房间乱,父母看不过眼去,就逼着孩子整理……

上面的这些行为是不是很多父母都做过?

有的父母可能会疑惑,上面的行为不都是正常的教育行为吗?当爹当妈的不就应该这样教育孩子吗?衣服脏了就应该洗,发型整的稀奇古怪的就应该理,房间乱了就应该整理。难道对孩子不管不顾,由着孩子脏乱差?

父母是应该教育孩子,但是哪些行为父母可以教育,哪些行为父母教育了就是多管闲事,这就有待商榷了。

仔细看下上述孩子行为,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主要跟孩子自身有关,跟父母并没有多大关系,也没有影响别人:人家愿意穿脏衣服、愿意理个性的发型、愿意把放假弄的乱糟糟的,不行吗?这都是他们的个人行为,又没有妨碍别人,别人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穿着、发型、房间设置。只是有的父母用自己的价值标准衡量孩子的行为,觉得他们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因此要让他们改变,变的符合自己的标准。

父母干涉孩子这种没有影响他人的私人行为,就是多管闲事。

相反,如果孩子的行为影响到了别人,那么父母进行教育就是合情合理的教育。

比如孩子画画不是弄的他自己桌子脏,而是弄的墙上、地上到处都是,这就影响了别人,父母对这类行为教育就是正当教育。

但是,中国的父母大都不能很好的区分两者的区别,因此很容易就过线,多管闲事,尤其是妈妈,更是此类行为的翘楚。因为妈妈感情细腻,天生的更关注细节,所以她们更容易发现孩子的问题,因此也就更容易多管闲事。

为什么我们的父母特喜欢多管闲事

我们的父母之所以特别喜欢多管闲事,是因为中国的父母普遍存在这三种思维:

1、对孩子负责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宗族社会,重血缘、轻法制,违章犯法不是先想到的法律,而是家族内部处理。在这种外部制约薄弱的环境下,特别讲究个人的修养、私德,而个人修养、私德的形成,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素有养不教、父之过”、上梁不正法下梁歪”的说法。如果孩子表现不好,人们首先会责怪父母。

在这种思想下,国人也就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这本来是好事,但是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父母事无巨细的都想管,因此有些孩子的私人行为他们也要管,就多管闲事了。

2、为了你好

根植在国人心中,还有一个非常普遍的观点就是为了你好”。

在最近播出的《小欢喜》中,有一集乔英子因为抑郁,想不开,所以想跳河,起因就是她妈妈宋倩什么都管着孩子。英子想上南京大学,宋倩不让,觉得上北大才最好;英子想玩乐高,宋倩不让,学习为重;英子想去天文馆演讲,宋倩百般阻拦。总之,宋倩用我为你好”的理念控制着英子,让英子感到窒息,所以想逃离。

小欢喜

因此,当孩子的行为父母认为有问题时,父母在为了你好”的理念下,就想控制孩子,逼孩子改变。

3、不尊重孩子

大概是我们封建社会太长了,长期受统治压抑的结果,我们国人向来就对尊重”这两个字比较陌生,就更不用说对孩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孩子就应该听父母,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不是有句歇后语下雨天打孩子- 闲着也是闲着”,可见我们对孩子是多么的不尊重。

不尊重孩子,也就代表了父母可以不顾孩子的个人感受,随时管教孩子,想怎样就怎样。所以,有时候不该管的孩子私事,父母因为个人的喜好也要管。

多管闲事

多管闲事的结果

父母以为了你好”的名义的多管闲事,会带来两个非常不好的结果:

1、破坏亲子关系

父母多管闲事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破坏亲子关系,使得亲子关系紧张。

人人都有追求自我控制的欲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说的就是人们认为按照自己意愿生活才是最高的追求。当父母干涉孩子的行为时,如果是因为这些行为影响了父母,那么父母干涉孩子还情有可原,孩子还能接受。但是如果孩子的行为纯粹是个人行为,又没有影响别人,这时候父母却因为看不惯,想干涉他们,那么他们就对父母有意见了。

这种对亲子关系的破坏在孩子青春期时体现的最明显。父母在孩子年龄小时多管闲事,因为孩子没有抵抗能力,他们只能被动接受,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反抗能力,这时候父母再多管闲事,干涉他们的自由,就会引起他们的激烈反抗了。

2、剥夺了孩子的独立能力

多管闲事的出发点就是不相信孩子,觉得孩子做不好,所以父母需要亲自出手,帮助孩子改变。但是成长是需要经历的,没有失败哪里的成功?

郭德纲在一期采访节目中说的非常好,吃亏要趁早。

活明白需要时间的吗?不需要,需要经历!三岁经历一件事儿,他就明白了,活到95都没有经历过,他可能永远也不会明白

吃亏要趁早,从小一帆风顺不是什么好事儿。从小娇生惯养,没人跟他说过什么狠话,六十五岁,街上谁瞪了他一眼,可能当时就猝死了。

从小就有挨打,一天八个嘴巴子,铁罗汉,活金刚一样,什么都不在乎

上梁不正

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锻炼出来的。父母越是为了孩子好,就应该越是要学着放手,而不是多管闲事的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

父母如何避免多管闲事

教育好孩子是父母的责任,我们避免多管闲事的出发点其实也是为了教育好孩子。因此父母必须要知道什么时候就应该教育,什么时候就应该学会放手,避免多管闲事。这就需要父母能够正确的区分孩子的问题。

如果父母仔细分析下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问题的话,父母会发现问题可以分为两类:问题归属于孩子、问题归属于父母。

1、什么样的问题是归属于孩子呢?

孩子跟朋友吵架了。

孩子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孩子因为脸上的青春痘不开心。

观察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是独立于父母的生活之外的,对父母没有什么影响,主要影响孩子。孩子有强烈解决问题的需求,问题的解决也主要是孩子受益,那么这类问题就归属于孩子。

对于那些问题归属于孩子的,父母没有正当理由,因为问题对父母并没有实际影响,所以父母也就无理由进行干涉,否则就是多管闲事。

小欢喜

2、什么样的问题归属于父母呢

孩子的音乐太大影响倒你工作。

孩子没有完成他的家务。

孩子把你的东西弄没了。

这类问题都影响了父母的合理需求,切切实实的对父母造成了影响,当问题解决时,主要受益人也是父母,那么这类问题就归属于父母。

对于这种归属于父母的问题,父母就有必要干涉孩子的行为,因为孩子的行为影响了父母,父母有权力提出合理需求,所以就有必要干涉孩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