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中国家长四大病 出国就会好吗 (之三) 50度灰依赖症

看了这个标题,您不要有啥想法。这个病和情色绝对没啥关系,我不过是借用一下概念。

那些在国内千方百计要带娃出国念书的家长们,你们以为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从今不再受那啥的苦。来到了一马平川的大草原,孩子们就地打几个滚就坐上了直通欧美名校的直通车了吗?

且慢,您先过以下几关试试:

第一关:学校还没开学,拿到校历一看:本学年三个学期,有三个长假期,在学期当中,2月份和10月份还有两个短假期。去掉5个假期、双休日和所在国家的法定假期,一学年上课天数180天!天哪,一年上课天数一半还不到!如果再扣掉学校在上课天数内搞得校内和外出活动,其实连180天也没有啊!

第二关:学校还没开学,拿到课程表一看。天哪,为什么课程表上有一半是空白。在幼儿园的课表里,除了体育课、游泳课、视觉艺术课、语言类课以外,在全天课表里几乎有一半是空的,难道这些时间是不上课的么?

第三关:学校已经开学,已经上小学的娃放学回来。您想关心一下他的学习:今天学校学了些什么啊?把课本拿来我瞧瞧。孩子回答:没有课本啊,学校没有发给我们啊。什么?天哪!连课本都没有,那上课怎么学啊!我怎么检查他的学习情况啊!

看了以上三种情况以后,您依然下定决心要送孩子出国念国际学校吗?

对于在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家长来说,真正面对国际学校的时候,不可能不感到震撼。因为,国际学校推行的教学方法,根本颠覆了我们对于所谓念书、学习的认知。以至于有一些中国家长开始怀疑花了那么多功夫、放弃那么多国内的东西,带娃出国念国际学校是否值得,因为,从思想深处,他们转不过弯来。

因为我们从骨子里认为:学习就是被老师、家长管着,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目标是考上好大学么,所以只到高中),一直在一个被动的学课本上的知识、做题、考试的循环中进行,这就叫学习。换句话说:我们一直被虐惯了,到了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没有了虐的感觉,反而会心慌、不习惯。

于是,有一部分家长就会自己去找平衡。找回那种虐的感觉,这就是所谓50度灰依赖症。症状轻一些的会去找补课找家教,在课余时间为孩子加码。反正国际学校放学早,低年级的学生几乎没有回家作业。大把的时间,不用来补课岂不是浪费!症状严重一些的,会成为维权斗士、发扬团结就是力量的光荣传统,联合起身边志同道合的中国家长和拿着高额学费不好好教学生的国际学校做斗争。我就听到过有在泰国的国际学校的陪读中国家长联合起来要求学校给加课的。

所以,我在以往的公众号文章中反复强调:要真正理解了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带娃出国,对于中国家长来说,如果过不了这一关,那我奉劝您还不如老实待在国内。至少国内那套您还熟悉,最心累的是到了国外不习惯国际学校那套,又拼命想找回国内那种被虐的感觉,左右为难,两头摇摆,这是何苦?

以我的个人感觉,首先,我觉得在教育理念上,国际学校与国内最大的不同是:国际学校是以培养一个人为目标的,作为一个人来说,除了学习知识。还要学会了解我们的世界、了解我们的社会,学会与自然共处,学会与人打交道。全面发展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现自己的长处,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而以上这些往往是我们国内的学校忽视的,或者说没有时间去做的,因为我们要把时间花在有用”的方面,就是能够考好考试的方面。如果家长认为国际学校强调的培养一个人的方向不重要,只要求进好学校,那真的大可不必出来。

其次,国际学校真的是不教东西,学生可以一直舒服地像玩一样的上学,然后就进了大学么?怎么可能!你要知道一流的国际学校的学生的去向一般都是全球排名前50 的大学,这些学校在全球范围的学术地位一般都是比清华北大高的。随随便便就能进吗?国际学校一般到了高中,会在通行的三种国际教育体系(AP、A-Level、IB)中选择一种,要取得好成绩,学生在高中阶段也是必须每天苦读到深夜的。国际学校在高中以前的阶段,确实是比较轻松的。但这种轻松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发的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国际学校非常注重学习的方法,并不是通过灌输的方式让孩子死记硬背所谓的知识点,而是要让他们掌握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如果是那些50度灰依赖症比较严重的家长,自己在孩子的校外时间再搞一套,难免会把孩子搞得精神分裂,可能起了反作用。有那么多的课余时间,完全可以让孩子去做体育运动,去学学艺术,培养一下个人兴趣爱好。这难道不是让孩子出国念国际学校的收获吗?如果你要他出来了还是像国内的孩子一样,课余和周末时间被各种补习班填满,那出来干嘛?

所以,那些急于送孩子出来,希望摆脱所谓在传统教育体制内受苦的家长们请三思。因为,真正虐你和孩子的不是什么传统教育体制,而是藏在你内心的传统思维定势。即使出了国进了国际学校,照样还会跳出来虐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