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因为不自信总错过好机会?一个心理学妙招教你3周逆袭

孩子因为不自信总错过好机会?一个心理学妙招教你3周逆袭

一、 不自信,让孩子们错失良机

一个朋友的孩子刚上小学,有一天孩子画了一张很有创意的画。孩子所在班级每周都有一次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朋友那天就把画带去学校希望孩子去上台展示。结果小朋友怎么也不愿意,最后错过了让老师同学看到孩子潜力的机会。

其实朋友也是为了鼓励孩子,通过这个机会让本来就容易害羞的孩子更自信些,但是孩子的表现却让朋友更着急。

这位妈妈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因为她注意到孩子平时在本来完全可以自信的时候突然变得不自信。她担心这样下去,孩子将来因为不自信而错失很多好机会。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芒果台热播的《女儿们的恋爱》中,长得很好看但却是很不自信的任容萱,就是因为不自信而错过父母都喜欢的对象,生生与自己喜爱的男朋友错过。

原来任爸爸会看面相,当女儿带朋友回家后,他就会分析这个人哪里不好。虽然这样做的初心是为了让女儿少受伤害,但这也间接让女儿变得很不自信。

因为之前被自己爸爸的打击,她开始对自己的眼光越来越不自信,觉得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看一个人。

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看一个人”,是一句有毒的话,它在心理学中被称作病态批评”。

自尊心

二、儿时受到父母批评的程度直接影响孩子成年后的自我评价

1.什么是病态批评”?

心理学家尤金·萨根定义病态批评”是:

用以描述自我抨击、自我批判的内在声音。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批评的内在声音。但是自尊不足的人往往听到的更加恶毒、更加洪亮的病态批评之声。

病态批评是一个人的内在声音。我们常在电视中看到一个人在犹豫时,肩头上会出现一个小天使和一个小恶魔。小天使和小恶魔就代表那个人的内在声音。如果一个人自尊心弱、不自信,小恶魔就总是会战胜小天使。小恶魔的声音也更大,说的话也更恶毒。

《女儿们的恋爱》中的任容萱,她真的完全不知道怎么去看一个人吗?相信作为局外人的我们也能看出来,当然不会是根本”啊。但是病态批评的小恶魔用了更加恶毒的语言让任容萱相信自己根本不会,失去了基本的自信。

2.病态批评的形成

临床心理学博士马修在他的著作《自尊》中指出,

批评,是在社会化的前期,由父母植入的。

有一天早晨,你可能有点儿不想起床。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可能会承认,这是因为最近忙而累到引起的。这是一种可能性比较大、常见又比较切合实际的原因。

另外常见的原因是身体不舒服。又或者也许什么原因都没有,就是偶尔犯懒而已。而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一个自尊心低的人,一旦在脑子里开始批评自己懒”,就可能会突然想起自己父母因为赖床说过自己懒。甚至,这个懒勾起了父母无数次批评自己懒的场景和回忆,而且那些情形都历历在目。然后被嫌弃的感觉开始笼罩全身。

类似那些早期的回忆,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记忆链条。它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可怕地强化了对自己懒的评价。从而形成一旦说起懒,便想起妈妈嫌弃自己懒,经年累月这个人开始对自己嫌弃觉得自己就是懒。结果就连遇到正常的懒”,都会开始抨击自己本身懒,还会上升到没出息,是个loser的夸大高度。

因此不难看出,一个人最终形成的内在自我抨击是从他早期不断受到亲近的人的外界批评开始。

病态批评会把事情的原因立刻指向自己本身,而不会分析一些可能存在的客观原因。比如不想起床是因为自己是个没出息、懒的人,而不是因为累到这个客观存在的可能性。

这些人还把自己与其他人的成绩、或者能力相比较。但这种比较不是为了促使自己努力,而只是单纯为了证明自己的差。

他们常会对自己提一些不可能达到的完美要求,然后再反过来因为没做好而大加批评自己。将一些缺点进行夸大处理,然后上纲上线地吹毛求疵。他们的记忆中总是有很多关于自己的失败,但却从来找不到自己的优点和成绩。

病态批评

本来,作为父母,有必要在孩子的童年时期,教孩子哪些行为可以接受 ,哪些行为会很危险。哪些行为、说哪些话不道德,什么会招人喜欢,什么会惹人讨厌。

通常情况下,孩子得当的行为会得到父母的赞扬,而错误、危险的行为会挨批受罚。这类受罚性质的事件心理学家哈利·斯塔克·沙利文称为禁止手势”。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自家长的正常批评、禁止手势”本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仔细想想,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在孩童时期,哪一个不是受到过几次惩罚,才有所成长。

真正的问题在于,家长在批评时的声音大小和恶意的程度。

临床心理学博士马修马修提醒道,

批评者发送攻击的音量和恶意程度,与你的不良自我感觉的强度,有直接关系。

在儿童时期,如果家长的禁止手势相对温和,那么孩子学会的则是在为数不多的情况下对自己进行大一些的批判。

但是如果孩子小时候,因为一犯错误就受到家长的大声叱责和谩骂,那么孩子将来只要有机会就会进行自我批判。这种过度的评判积累就会逐渐形成一个孩子的病态批评,变成一种内在的自我批判与自我抨击。

家长不断的大喊和负面的斥责对孩子的自尊心来说是剧毒。

孩子小时候可能精力旺盛,却遭到喜欢安静的家长责骂说没有修养。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却被爱完美的家长指责很丢人。

把孩子的正常行为与道德不适宜地挂钩,频繁对孩子叱责和不当管教,会增加孩子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导致孩子得出错误的结论。

病态批评

三、家长如何运用简单科学的技巧增加孩子的自信?

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形成,在他们的成长中十分重要。而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对其又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家长如何科学性地做,能跟好地增加和守护孩子的自尊心呢?

心理学博士马修在他最新版(2019年8月)的《自尊(原书第4版)》中,基于最新的科学证据列举了很多方法和技巧。

这些方法和技巧帮助家长和孩子,通过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区分健康和不健康的自尊,揭开并解释负面的自我陈述的面貌。接着,家长帮助孩子创造新的、更客观的、更积极的自我陈述。经过练习,让孩子内在批判性的、自我攻击的想法和行为逐渐消失,让孩子用重新构建的正面客观的自我评价取代。

下面分享三种构建自尊的策略:

1.用3周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任容萱

01 具体来讲,就是在第一周,家长写一份对孩子的描述。可以假想这是要写给一个远在海外的亲戚,这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写得更客观。

尽量确保面面俱到,比如孩子的身体信息。在学校的表现怎么样?自己独处的时候喜欢做什么?哪些事情会让孩子感到开心或者生气?最发愁什么?擅长什么?需要得到关注的时候会做什么?你和孩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哪些不同?孩子喜欢非常有秩序还是更喜欢自由发挥?爱好音乐、体育还是读书或者是数学?描述在一周内可以随时添加。

这样做会生成两份清单。一份是孩子的优势、天赋、能力和兴趣。另一份是可能的问题、坏习惯、和缺点。

02 然后家长从孩子的这些特质种找出最想要强化的2-3个特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的是,家长最好选择已经在孩子身上明显展示的优点或者能力。马修说:

强化真正的正面特质是构建自尊的重要策略。

孩子自身真正的优秀特质意味着孩子在这方面是有一些天赋的,而且孩子对这样能力的展现并不需要太费力气。不断强化这方面的特质是构建孩子自尊的重要基石。

001 家长需要留意孩子在哪些不同场合会显示出这样的能力,比如不怯场,很大方。

002 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向孩子指出、并说明这样的特质,因为孩子很可能没有看到这样的能力,又或者孩子以为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爸爸妈妈的赞许会让孩子意识到这其实是自己的一个特长。

003 家长还需要再多费些心思,在接下来的2周寻找每一个表扬孩子的机会。比如向喜欢孩子的爷爷奶奶,亲戚朋友描述孩子的特长,而且描述得越有细节越好。

任容萱

03 持续强化这些优点2周后,家长回去回顾清单,找出其他项目,开始新一轮的强化。通过这样循环,不但孩子的优势得到强化,自尊心增强。而且父母发现孩子生活中亮点的能力也会直线上升和提高,真的是一箭双雕。

2.如何巧妙地有重点地听

小孩子讲话大多数时候可能语无伦次,家长就算知道要倾听孩子,好的倾听会让孩子感到被重视,但是总会不由自主地走神儿或者心不在焉。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会真正让自己可以专心听,甚至给予孩子好的反馈,增加孩子感受到被重视的感觉呢?关键的秘诀是问自己一句话:孩子认为这件事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不但会让家长自己的大脑活跃起来,还能有效倾听,找到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比如,家长刚一进门,孩子就冲过来给你讲自己今天打游戏的精彩地方。本来家长对游戏完全没有兴趣,因为都是小孩子的东西,但是为了与孩子建立联系又不得不继续听,然而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只能是应声,嗯,好,好.....”

如果家长问自己,孩子为什么要给我讲这件事情?孩子在尝试告诉我什么?孩子是否是想告诉我他成功解决了一个难题?孩子是否是想表达他自己很勇敢?

这样一来,家长在听的时候就会不断寻找孩子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了解孩子内心深处被肯定和被认可的期待。带着对孩子的理解再回应孩子时,家长会做得更好。

回应不再是敷衍了事和没有质量的嗯,哦”。而是通过重复描述孩子如何克服困难的细节,来赞扬孩子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倾听孩子的时候提问自己的家长能有重点地听 ,听得更深入,回应得更睿智。

小恶魔

3.纠正孩子行为的自尊型语言公式

孩子一刻不停地跟在家长身后,时不时地打断家长思考的思路。家长完全无法完成一件事情,甚至是一小段重要的短信回复。

纠正孩子行为时,家长可以使用这个自尊型的语言公式。因为这个公式既能纠正孩子的行为,又不会伤害孩子自尊。

描述行为 + 改变行为的原因 + 承认感觉 + 陈述期许

你不停地跟在我屁股后面,还不断跟我找话题(描述行为)。我要回复一个重要的短信,需要几分钟的思考时间(孩子改变行为的原因)。我知道已经答应你要为你读绘本(承认感觉)。但我希望有几分钟安静的时间,你能自己静静地玩会儿,然后我就给你读绘本(陈述期许)。

使用这个公式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之间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同时,清晰的原因让孩子感到自己没有被敷衍。另外,明确的行为期许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动目标。

下次当家长想说别烦我了”之前,请先停一停。因为每说一次这类嫌弃的话语,它都会形成一道看不见的杀伤力,使孩子的自尊受到打击。

临床心理学博士马修说,

帮助孩子树立强大的自尊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自尊充足的孩子成人之后最有可能走上幸福和成功之路。

孩子每天都在努力成长,需要家长多些理解和耐心。家长也可以通过简单、科学的方法,轻松与孩子保持更紧密的联系,增加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成长得更阳光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