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她很脏,我不想跟她做好朋友”,如何教孩子正确面对人际关系?

童童妈最近遇到了一件尴尬事。

童童和闺蜜的孩子依依年龄相仿,童童妈就经常约依依妈出来聚会,既方便让孩子有个玩伴,又能促进和闺蜜之间的感情。

本来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却意外的发生了变故。

这天约着在小区转悠,没过一会儿童童就跑来跟妈妈说:"我不想依依做好朋友了。"

童童妈猜测是不是俩孩子抢玩具,发生了争执?童童却回答道:"她不讲卫生,太脏啦!大家都不喜欢脏孩子,我不要跟她做好朋友!"

原来,依依有过敏性鼻炎,最近正是鼻炎高发期,玩着玩着鼻涕流得到处都是。再加上依依性格大大咧咧,随手用袖口衣领擦鼻子,没一会儿袖口领口都是黑乎乎的一片,显得有些"邋遢"。

她很脏,我不想跟她做好朋友”,如何教孩子正确面对人际关系?

本来依依的情况没什么大不了,可小孩子之间闹"绝交",童颜童语又无所顾忌,这就让成人有些尴尬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要插手管吗?

孩子都会经历"想改变同伴"的阶段

成年人会清楚的明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性,大多数会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但孩子们的思维很直接,在相处时发现同伴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很可能会出现"嘲笑别人""不和他做朋友"的情况。又或者想要改变同伴,让同伴变成自己理解的"完美"状态。

在获得国际艾美儿童奖的法国动画片《树屋童话》里,有一则《我的臭臭狗》里,就详细地描述了孩子的这个心理过程。

故事的小主人翁养了一条狗,原本他们是最要好的朋友,他们天天在一起玩耍,狗狗还曾经帮助过小主人翁。

小主人很爱她的狗,可是她却嫌狗狗太臭了。她想改变它,用尽各种方法,都无济于事。

童童妈

直到有一天,狗狗不再和她一起到泥地玩耍,下雨天出门也要穿雨鞋开始,狗狗就变得不再臭了。但他们的快乐时光也因此结束了,狗狗变得安静不愿意动,也不再和她亲近。

想改变同伴

在生活里,由于每个家庭的生活习惯不同,很难有两个能有一模一样习惯和爱好的人。不仅如此,无论是高矮,还是胖瘦,每个人在身体上也有不同的特性。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开始可能相处得很好,不觉得有问题。随着成长,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信息灌输,开始发现别人有与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又或者被环境所影响,认为有些行为是不好的、不对的,想改变他人。

他们只是还没有学会成人"求同存异"的思维方式,也还不会运用成熟的社交技巧,经历"想改变同伴"的阶段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情况。

强行"想改变同伴",会失去本色

孩子们闹矛盾,在幼儿园里会告到老师那里,在亲朋好友面前也会出现像童童妈这样的尴尬场景。

尽管童言无忌,我们不应该厉声批评孩子的言行,但家长也不能想着反正受嘲笑的不是自己孩子,就视而不见。

家庭教育

一方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应该因为特性不同,就嘲笑、孤立小伙伴。

今天有一群孩子嘲笑别人家孩子很脏,不想跟他玩,明天也有可能会又出现另一批孩子,嘲笑自家孩子皮肤黑、个子矮等等。

另一方面,强行"想改变同伴",会让好朋友失去原来的本色,也让自己失去交友的快乐。

《我的臭臭狗》里,狗狗在小主人一系列的改造之下,终于意识到自己这样不讨小主人喜欢,于是它也想变得香起来。当它改变了自己的习性,不再晒太阳,穿鞋,不再玩耍的时候,小主人公也找不到当初在一起的快乐感觉。

所以,当孩子遇到这样的人际关系危机,家长不应该坐视不管,还是应该耐心地引导孩子,接纳和自己不一样的人。

家庭教育

引导孩子接纳不一样的人

那么,家长具体该怎么去教育孩子呢?

首先,擅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接纳别人的不一样

例如,童童妈妈在闺蜜面前听到孩子说出这样"破坏气氛"的话时,可以说"童童虽然用袖子擦鼻涕,但是她跟你玩得多开心啊,都舍不得过来找妈妈擦鼻涕了。你看她能把树叶摆出一个小鸟的样子,你不觉得很有趣吗?"

引导孩子发现别人的优点,既能让孩子和自己在闺蜜面前下个台阶,又能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人家虽然有缺点,但是优点更多。

孩子的想法直接,不仅有令人尴尬的快言快语,还体现在能"知错就改"上。尽管他们闹了点小矛盾,只要能意识到妈妈说的对,别人也有优点。只要找到和小伙伴在一起快乐的感觉,孩子会立刻忘记不愉快。

树屋童话

其次,自己也有不同的特性,要拥有自信心

事情当然还会遇到另一种可能,就是我们的孩子遇到遭受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和"孤立"。那么家长就应该让孩子也了解到,自己也有不同的特性。

有的特性是身体特征,无法改变,我们不应该因此而自卑;

有的是属于行为上的"小缺点",可以改正,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有的属于生活习惯的不同,无需为了迎合别人而强迫自己改变。

总之,面对自己时,我们需要教导孩子看到也看到他自己的优点,拥有自信心。

反思:孩子会将家长平常的言行,投射到小伙伴身上

值得引起家长反思的是,孩子若是有强烈的改变同伴的情况,很有可能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经常会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模板来,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喜好,没有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们又何尝不是经常,让孩子依照着我们认为的"完美"样子去教育、去打造孩子呢?实际上,这也是"不接纳孩子的真实状态"。

我们在平常用着这种严厉和刻板的教育方式,孩子又何尝不会将这种言行投射到与其他小伙伴的人际交往中呢?

除此之外,在孩子三四岁的年龄段,如果家长过于在模板化地去管教孩子,孩子的天性无法发挥出来,他也有可能和《我的臭臭狗》的里狗狗一样,变成了家长想要的样子,但失去了原本的天真与活泼,变得沉默和不愿意交流。

主人翁

HI,我是西卡弟弟,专注优质内容,助力快乐童年。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评论、转发、收藏、点赞~与我一起说说育儿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