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很多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财商教育。
小样妈的一个朋友为了让5岁的儿子浩浩体验一下赚钱的辛苦,就和孩子约定,每次做完家务后,给他一定的钱当工资”。
比如倒一次垃圾给5元,帮忙收拾碗筷给10元。
原本,朋友希望借这个机会,让浩浩学一下怎么赚钱、存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要整天想着买新玩具。

可是一段时间后,浩浩节俭的品德没能培养出来,反倒变成了斤斤计较的守财奴”。
每次大人喊他做事,浩浩总会问一句,你给多少钱?”,钱少了还不干。朋友不禁感慨,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难道鼓励他赚钱错了吗?
财商要培养,抓住本质才不会走偏在物质财富飞速增长的今天,培养孩子的财商,教他认识金钱,学会正确使用金钱,的确是非常有必要的。
很多孩子挥霍无度,偷刷父母的银行卡玩游戏、请同学吃饭,正是因为对钱缺乏基本的认识,以为父母的钱都来的很容易,并且永远用不完。

尽管财商教育很重要,但在教孩子认识金钱的过程中,过度强调钱,或者用做家务换工资”的方式让孩子体验赚钱的快感,并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反而容易把孩子推向拜金的极端,成为凡事只认钱”的小财迷。
只有把财商培养中最核心的内容——建立正确的金钱观——教给孩子,他才不会被金钱的外表迷惑,成为财富的主人而非奴隶。
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金融出身的小样妈给大家总结了2个概念,3个方法,给关心孩子财商培养的你提供一点参考。
懂得机会成本,才能学会取舍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把经济学想的特别神秘,毕竟,那是一门离钱很近的专业。
不过正式上课后,我才发现自己想错了,这明明是一门正儿八经的科学。
经济学的第一课,教授就教给我们两个名词:稀缺性和机会成本。
什么是稀缺性呢?

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资源却是有限的。正是这对矛盾催生了经济学的诞生,专门研究怎样合理分配资源。
这其实和大多数家庭的情况一样,收入有限,想买的东西却是无限的,所以我们才要烦恼到底该怎么花钱。假如我们的钱真的多到用不完,也就不会因为孩子要买几个玩具而说他浪费了。
既然资源是有限的,钱又是稀缺的,我们该怎么分配钱的使用才最合理呢?这就涉及到机会成本”的概念。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指为了得到某样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中的最大价值。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有100元钱,如果用来交水电费,就不能给孩子买80元的玩具,也不能去看一场50元的电影。这里交水电费的机会成本,就是买玩具的80元。

我们都希望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希望他能合理地使用钱,不攀比,不浪费。但和孩子讲道理是没用的。
在日常生活中把稀缺性”和机会成本”的概念教给孩子,效果会更好。
尽管这两个经济学概念看似晦涩,翻译成大白话却很好理解:钱是有限的,买东西时要好好选择。
怎么把它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呢?小样妈给大家推荐2个方法。
用具体的方式告诉孩子,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首先,我们可以向孩子展示每个月有哪些收入和支出。也就是钱从哪里来,要花到哪里去。
虽然很多家长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要去上班,才有钱给你买玩具。”但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有限,并不能真正理解我们想表达的意思。
我们可以换一种更具体的方式。比如告诉孩子,爸爸一个小时大概能赚多少钱。

即使是月薪1万,折算下来的时薪也只有几十元,还不够买一个玩具。这样孩子就能明白,原来爸爸妈妈赚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关于钱的用途,很多家长都没有和孩子好好谈过。在孩子的小脑袋里,大人赚来的钱,可能就是用来买玩具和零食的吧。
但实际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花钱。我们要抓住机会,向孩子说明这一点。
比如去超市的时候,让孩子帮忙找牙膏、牙刷、洗洁精、洗衣液这些他并不常接触的生活用品。
付完钱拿到小票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帮忙清点一下买的东西,让他知道生活中这些习以为常的物品都是花钱买来的,同时对具体的价格也能有个基本概念。

否则,孩子只知道一辆玩具车要100元,却不知道牙膏、牙刷这些日常用品只需要20元。有了比较,才知道什么是贵,什么是便宜。
平时交水电费、交通费、电话费、上网费时,也都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既增加了生活常识,也提升了他对金钱用途的认知。
【思存】儿童财商培养套装 小小理财师 全8册启蒙早教绘本 ¥73.8
比如和孩子约定,每周可以买50元的东西(具体金额视家庭情况而定),至于具体买什么,就由他来决定。
当孩子遇到想买的东西时,如果在预算内,那么即使我们觉得这样东西不划算,不希望孩子买,也要忍住,不要干涉孩子的决定。
假如超出了预算,那就把它写在愿望清单”上,留着下次买。这次可以买其他的小玩具,或者把钱存起来,攒够了再买贵的玩具。
等孩子大一点,可以每周给他发放一定金额的零花钱。钱的使用由孩子自由支配,我们不做干涉。

但如果孩子提前把钱花完了,又想买东西,就要让他耐心等待下周的零用钱。
通过愿望清单和定期发零花钱的做法,孩子有机会自由支配金钱,去感受同样一笔钱买了A就不能买B,买了B就不能买C。只能通过选择,把钱用在更值得的地方。
坚持这样的做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他用钱的计划性也会慢慢增强。
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泼冷水有些家长试过前面的做法,效果却不太好,很可能是做错了2件事。
在孩子学习支配钱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坚定原则。既然约定了每周的预算,就不能因为孩子撒娇、发脾气、哭闹、求情而破例。
如果我们心软,或者在孩子发脾气时想要息事宁人,孩子就会继续用这样的方式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动机去做选择,也不会节制着用钱了。

第2个容易犯的错,就是在孩子提前把钱花完的时候,泼他的冷水。
看吧,叫你省着点用钱,叫你别买那个没用的玩具,你就是不听,现在钱不够了吧。”
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孩子能明显感受到我们的轻蔑和不信任。他会把自己的羞愧、愤怒和合理用钱捆绑在一起。
甚至为了反对我们而故意乱花钱,乱买东西。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要明白,只要是学习,就必然会伴随着犯错。孩子在现在这个年龄花钱没计划、不节制是完全正常的。
我们应该给他提供帮助,而不是嘲笑他、奚落他。

如果孩子想买东西,钱却不够的时候,我们能平静地表达对他的理解,
不能买这个玩具,你觉得很失望、很难过对不对?”让孩子觉得,至少在精神层面,妈妈是和我站在一边的。
同时,给孩子提供一些帮助。比如用幻想实现或者幽默感,帮助孩子走出失望的情绪。
要是这个玩具能便宜点就好了。”
要是我有一根魔法棒,能给你变一个一模一样的玩具就好了。”
很多时候,孩子只要感受到理解,从情绪中走出来,就不会那么固执地非要买那个玩具了。

我们还可以在手机上帮孩子找找,有没有更便宜的购买渠道,帮他学会货比三家。或者陪他找一个差不多功能,价格却在预算内的其他玩具。
这些做法不仅能让我们坚持原则,还能让孩子看到,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个解决办法。
给孩子真实的赚钱机会很多家长都想让孩子体验一下赚钱的艰辛,这本身是不错的想法,但让孩子用做家务来赚钱,却是很不可取的。
首先,家务是全家人的责任。孩子需要义务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来感受贡献感”。
用钱来衡量家务劳动的价值,只会削弱孩子为家庭付出的内在动机,把他变成冷漠的小财迷”。
其次,用家务来换取报酬,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赚钱很容易的错觉。孩子有机会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来迅速提高收入,轻松赚到钱,这和真实世界显然是不同的。

想要让孩子体验赚钱的不易和成就感,建议爸爸妈妈还是找一些真实的赚钱机会。
比如让孩子攒可乐瓶、硬纸板,由他来负责收集、整理,打包好后,陪他拖到回收的地方卖掉。卖得的钱,就是孩子真实的劳动所得。
这样的体验没有经过父母的美化,更能让孩子品尝到劳动的艰辛,同时感受自己的价值。
当然,作为孩子来说,他的主要职责是学习,而非赚钱。寻找机会让孩子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比如卖废纸、卖旧玩具,推销家里本来就在卖的东西,对孩子来说也就可以了。
不要让孩子把过多的经历放在赚钱上。好好学习,投资自己,合理使用零花钱,对他来说就是最赚钱”、最有价值的事了。

如果你能把上面几点教给孩子,让他明白钱是有限的,花的时候要有选择,给他自由支配钱的机会,让他体验赚钱的不易,就不会养出唯利是图”的孩子。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做钱的主人,成为最有价值的自己。
我是小样妈,为了养娃毅然辞职写作的妈妈。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关注、转发支持我吧。
欢迎加入我的育儿交流圈,有任何带娃的困惑,都可以找我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