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牡蛎中医方剂治什么病
龙骨牡蛎功效相辅主要作用,方剂中主要有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等功效,要注意中药的使用要根据中医的诊断下使用。
帮忙看看这个药方 附子150g、炙甘草60g、龙骨25g、牡蛎25g、茯苓25g、泽泻15g、砂仁10g、山药15g、干姜60
病情分析:根据你所述的情况分析,此方属于治疗胃寒证,伴有心阳浮越。俗话说治疗胃部疾患的。意见建议:建议此方,看着附子用量较大,应该不是熬制服用的,应该是做丸剂或是散剂的吧,服此药期间避免服用辛辣刺激的饮食,避免贪凉
看药方子谢谢
熟地 山茱萸 山药 茯苓 泽泻 丹皮 炒山姜 陈皮 炒谷芽 当归 枸杞 五味子 ? 芡实 金樱 黄柏 知母 柏子仁 龙骨 牡蛎 制巴戟天 菟丝 炙甘草,第十三味实在不敢确认,看是申灵草字样,但是否有此药名或别名尚不清楚,斗胆试想结合方意有可能是仙灵脾即淫羊藿!(个人见解,未弄清楚之前请别使用!)
急求补肾壮阳中药配方
具有补壮阳效果的中药很多,如附子、干姜、肉桂、肉苁蓉、仙茅、淫羊藿、阳起石、骨碎补、巴戟天、川续继、狗脊、补骨脂、山药、胡桃肉、金樱子、益智仁、桑螵蛸、复盆子、菟丝子、鹿茸等。
在临床上使用这些药物治疗时,还要根据病人的表现,症状、舌质、舌苔变化及脉象,随症加减用药。如伴有阳痿早泄时用芡实、金樱子、阳起石、莲子肉等配伍;伴有水肿时常与泽泻、车前子、茯苓、猪苓等药物配伍;伴有小便多,遗尿时常与益智仁、桑螵蛸、复盆子等配伍。
病人体虚或气喘、肢凉时,又常与附子、党参、黄芪、龙骨、壮蛎等药物配伍。常用的补肾壮阳方剂有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缩泉丸、贞武汤及五苓散等,均可随症加减选用。
脏腑不调,外邪入侵怎样用中药
中药脏腑用药规律表
一、心
1、养心阴安心神----酸枣仁,柏子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
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2、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
3、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4、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山栀,生地,大黄,丹皮,连翘,竹叶,莲子心。
5、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6、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冰片。
二、肝
1、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杞子,牛膝,大枣,木瓜,鸡血藤。
2、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鳖甲,白芍,乌梅,龟板。
3、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荔枝核,肉苁蓉。
4、平肝潜阳___(1)平肝:菊花,川楝子,天麻,钩藤。
(2)潜肝: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
(3)镇肝:代赭石,灵磁石。
5、熄肝风----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地龙,蝉蜕,菊花。
6、理肝气----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苏梗,川楝子,元胡,木香,沉香,薄荷,旋复花。
7、化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三、脾
1、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升麻,莲子肉,葛根,山药,大枣,芡实。
2、温脾阳----吴茱萸,苍术,干姜,半夏,肉豆叩,白叩仁,砂仁,草豆叩,益智仁,附子。
3、养脾阴----白芍,山药,芡实,黄精,蜂蜜,大枣。
4、燥脾湿----苍术,白术,如米,厚朴,半夏,茯苓。
5、理脾气----砂仁,叩仁,陈皮,木香,藿香,厚朴,枳壳,大腹皮,佩兰。
6、消脾积----枳实,大黄,山楂,神曲,麦芽。
7、清脾热----黄连,黄芩,大黄,连翘,石膏,山栀子,芒硝,西瓜,绿豆.
四、肺
1、滋肺阴----天冬,麦冬,沙参,山药,阿胶,百合,川贝,黄精,玉竹,花粉,石斛。
2、补肺气——人参,黄芪,党参,炙甘草。
3、敛肺气——白果,五味子,诃子,乌梅,粟壳,白芍。
4、止肺气——白芨,仙鹤草。
5、通鼻窍——辛夷花,苍耳子。
6、温肺寒——麻黄,苏叶,细辛,干姜,生姜,紫苑,款冬花
7、清肺热——桑叶,黄芩,知母,栀子,瓜蒌皮,桑皮,地骨皮,生石膏,芦根,茅根,枇杷叶。
8、宣肺气——桔梗,杏仁,前胡,射干,牛蒡子,桑叶,蝉蜕,百部。
9、降肺气--百前,前胡,枇杷叶,马兜铃,莱菔子,苏子,款冬花,旋复花。
10、清热痰--贝母,瓜蒌,天竺黄,竹沥水,胆星,射干,百前,黄芩,芦根。
11、温寒痰--白芥子,半夏,细辛,陈皮。
12、化痰核--夏枯草,贝母,瓦楞子。
13、泻肺水--葶苈子,桑白皮,黑白二丑,冬瓜皮。
五、肾
1、滋肾阴--熟地,龟板,阿胶,女贞子,旱莲草,元参,天冬,枸杞子,黄精,紫河车,
山萸肉,怀牛膝,制首乌,桑寄生,沙苑子
2、温肾阳--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补骨脂,巴天,肉苁蓉,狗脊,续断,沉香,
葫芦巴。
3、固肾精--金樱子,菟丝子,桑螵蛸,莲须,芡实,五味子,龙骨,杜蛎,益智仁。
4、填肾精--鹿茸,鹿角胶,紫河车,阿胶,龟板胶。
5、壮筋骨--杜仲,续断,狗脊,怀牛膝。
6、泻相火--知母,黄柏,泽泻,丹皮,地骨皮,元参。
六、胆
1、温胆(补胆)--酸枣仁,山萸肉,五味子,地黄,陈皮,半夏,生姜,干姜,当归。
2、清胆(利胆)--柴胡,青皮,郁金,香附,川穹,金钱草,苦参,栀子,茵陈,竹茹。
3、泻胆--龙胆草,茵陈,黄芩,川楝子,栀子,青蒿,黄连。
七、小肠
1、温小肠--同温脾胃药。
2、清小肠热--木通,泽泻,栀子,黄芩,灯芯,瞿麦,滑石,茯苓,小蓟,蒲黄,车前子,
茅根,猪苓。
八、胃
1、温胃阳--同温脾阳。
2、益胃阴--石斛,麦冬,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
3、清胃热--生石膏,知母,黄连,大黄,滑石,大青叶,芦根。
4、散胃寒--良姜,生姜,丁香,草寇,毕澄茄,肉桂心。
5、消食积--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
6、泻胃实--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黑白二丑。
7、降胃气--沉香,丁香,柿蒂,枇杷叶,半夏,竹茹,乌药。
九、大肠
1、温大肠--同温脾胃药。
2、涩大肠--石子,诃子,乌梅,秦皮,肉豆,莲肉,芡实,煅龙骨,煅牡蛎,伏龙肝,粟壳。
3、清肠热--黄连,黄柏,黄芩,大黄,败酱草,马齿苋,白头翁,槐花,地榆,侧柏叶,连翘, 芒硝,黑白丑。
4、涤肠热--槟榔,厚朴,大腹皮,枳壳,大黄,芒硝,黑白丑。
5、润肠燥--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瓜蒌仁,肉苁蓉,当归,元参,麦冬,生地。
6、杀肠虫--使君子,苦楝皮,雷丸,南瓜子,槟榔,鹤虱,榧子。
十、膀胱
1、固膀胱--龙骨,益智仁,鹿角霜,白果。
2、温膀胱--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毕澄茄,山茱萸。
3、利 水--茯苓,猪苓,泽泻,木通,滑石,防己,地肤子,车前子,通草,冬瓜皮。
4、通 淋--扁蓄,瞿麦,海金砂,土茯苓,金钱草,木通,滑石,甘草梢,芒硝。
5、利湿热--茵陈,栀子,地肤子,知母,黄柏,龙胆草,金钱草。
那肾气不足吃什么
最简单的,亏于气分,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亏于营,那就太复杂了,单纯补肾气则生虚火。导致阳痿的问题很多,未必是肾亏,心气不足也会,气郁也会,湿重也会。。。。太多;虚于气分是好得很快的,虚于营分是很难很难的。肾气虚意思是“肾”动力不足,肾气虚导致的阳痿,意思是“肾”的动力不足,导致无法勃起或者精关不制早泄,一般伴随小便多,容易腹泻,和阳虚有点相似,和肾失封藏也有点相似,但是后者更倾向于早泄腹泻小便多。
另外,如果以前靠伟哥勃起,后来又阳痿的,那就更难治,甚至没必要考虑阳痿,而是先该去考虑心衰的风险了。
你似乎一直努力在自治,但阳痿在西医无治,而中医是需要很扎实的功底才不至于乱治,如果想仅仅凭网络问答来补充自己的空白是不可能的,中医界,干了一辈子中医到死还没踏进中医门槛的人,100中医有99个是,你希望百度知道来充实中医基础是不可能的,只是熟悉几个术语,而并没有真正体会其中的含义,甚至用一些网络搜集来的信息充当中医知识,这都是错误的。
望中医来问答我
朋友你好 首先感謝你的信任 我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1 使用小青龍湯者 必見外感風寒 內有痰飲 屬於風 寒 水 相搏于肺 否則就是不對症 2 你的自汗或盜汗 緣由久病之故 中醫有雲 久病必虛 久病必瘀 久病必窮及于腎 致使氣陰不足而發於自汗 盜汗 正氣不足 衛氣不足而使易發病 3 小青龍湯 使用后必定要發汗 而使病邪之氣隨汗而出 如你本身已經見有虛證 再發汗恐怕更加損及氣陰 4 參蘇飲者 為補氣解表之劑 為虛人外感而設 目前你的情況似乎不適合啊 5 你所謂之喉間熱氣 本不是什麽風熱 肺熱或火熱證 乃陰不治陽之故 6 久病必變癥頗多 此時治療宜抓住主證以治之 待症狀緩解后 以補宜或攻補結合之劑以治本 7 目前 如果你的問題是外感風寒 內有痰飲 必用小青龍湯 不必加什麽藥物了 待表證一解 再用其他方子調理 如你的問題是沒有表證 而是 體虛 自汗 盜汗 寒咳 者 我之淺見 以 玉屏風合 苓甘五味姜辛湯 加減化裁 請見此留言后抽空回覆 說明你目前的情況 再做討論 以上淺見 不對之處 望請見諒。
吃什么东西补气血和肾虚啊?
气血不足,肾虚、可以通过以下药物食物改善。
中成药有:
①八珍丸: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组成,具有气血双补的作用,对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失血性贫血引起的形体瘦弱、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动辄气促等气血不足的症状尤为适宜,久服无妨,并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②人参养荣丸:由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肉桂、陈皮、五味子、远志、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补益气血,安神定志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兼有失眠症者。
③归脾汤:由人参、黄芪、白术、茯神、甘草、当归、龙眼肉(桂圆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补脾养心,益气生血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兼食少心悸的患者。
食疗[方一>
牛肉1000克,食盐适量,黄酒250毫升。将牛肉洗净,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去除血污和浮沫,继小火煎煮半小时调入黄酒和食盐,煮至肉烂汁稠时即可停火,待冷装盘食用。佐餐食用。
本方补脾胃,益气血,肥健人,适用于虚弱、消瘦、少食、乏力、精神倦怠者食用。
[方二>
童子鸡1只,黄酒、生姜、食盐、葱白各适量。将鸡宰杀,去除内脏和鸡毛,洗净切块,在汽锅内放入鸡块,并放葱、姜、黄酒、食盐等佐料,不加水,利用汽锅生成的蒸馏水,制得“鸡露”。佐餐,饮露食肉。
本方益气、补精、肥健,凡体弱、产后、病后、老年消瘦者均可酌情选用。
[方三>
松子仁50克,蜂蜜25克,胡桃肉50克。松子仁、胡桃肉捣成碎末,与蜂蜜拌匀,上火煮沸遂停火,待冷装并备用。
本方润肺益肾、补中肥健,适用于身体瘦弱者长期服用。
[方四>
太子参15克,山药、白术各10克、生黄芪15克,麦冬、黄芪各10克,黄精、鸡血藤各15克。水煎服,每周服1剂。
本方益气补血,主治形体消瘦,肤色无泽,精神不振。
[方五>
黑大豆10阗克,猪油适量。黑大豆如作酱法,取黄捣末,调入猪油熬炼成膏。每次1匙,开水冲服,每日2次。
本方长肌肤,益颜色,加增气力,肥健人, 《图经本草》曰:“久服令人身重”。
[方六>
黑驴肉500克,豆豉、黄酒、食盐各适量。驴肉冲洗干净,切块,放入锅中,加豆豉、黄酒、食盐、清水,旺火烧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熟烂即成。
本方有补血益气功效。适用于虚弱劳损,风眩,心烦。
本方出自《饮膳正要》,原方用于“风狂,忧愁不乐,安心气”,为补血益气方。久病体虚,或劳伤过度,气血耗损,则见劳损;血气不足,不能上荣头目,则见虚风眩晕;气血亏虚,心神失养,则见心烦。法宜补血益气。方中重用驴肉为主,血肉有情之物,大能补血益气;以豆豉为辅佐,兼清心除烦,合用而为补血益气之方。本方补气血重在补血,用治气血亏虚而以血虚为主。
[方七>
人参10克,大枣5枚。人参切片备用。大枣洗净备用。人参放入砂锅中,加清水浸泡半天,加大枣,煮约1小时即成。
本方有大补气血功效。适用于气血亏虚,虚弱劳损。
本方出自《十药神书》,原方用于“止血后此药补之”,为大补气血的代表方。日久调摄不当,久病失于调治,或失血过多,均可导致气血严重亏虚和虚弱劳损,法宜大补气血。方中以人参为主,大补元气;
以大枣为辅佐,补气养血。人参与大枣配伍,并可益气生血,合用而成大补气血之方。
本方可用于贫血。
本方补益之力较强,对实症、热症者不宜食用。
[方八>
鲜葡萄汁500毫升,蜂蜜1000毫升。葡萄汁以小火煎熬浓缩至粘稠如膏时,加入蜂蜜,加热至沸,停火待冷,装瓶备用。每次一汤匙,以沸水化开代茶饮用。适用于热病烦渴,或食欲不振等症。
葡萄性味甘酸乎,能滋肝肾阴液,配合蜂蜜,具有补益气血,润燥作用。
[方九>
黄精50克,粳米100克。黄精清水浸泡后捞出,切碎备用。粳米淘洗干净备用。黄精与粳米放人锅内,加清水,旺火烧沸后用小火煮至粥成。
本方有补虚损,益气阴功效,适用于虚弱劳损。
本方出自《调疾饮食辨》,原方用于“一切诸虚百损,不拘阴阳气血衰惫,无不宜之”,为治疗虚弱劳损常用方。虚弱劳损,多由久病失于调治,耗损气阴而成,法宜补虚损,益气阴。方中以黄精为主,补虚损,填精髓,益气阴;以粳米为辅佐,补气养血以增强黄精补虚之力。两者合用而为补益虚损之方。本方滋补之力较强,虚弱劳损以阴虚精亏为主者尤为适宜。
本方加冰糖调食,可增强其滋补润肺功效。适宜于肺痨咳嗽,咯血。
本方可用于肺结核。
本方性质滋腻,易助湿生痰,故脾虚湿困、痰湿咳嗽以及中寒便溏者不宜食用。
[方十>
肥羊肉500克,当归、生地各20克,干姜15克,酱油、黄酒、白糖、食盐各适量。羊肉冲洗干净,切块,放入锅中,加清水、当归、生地、干姜、黄酒,煮至七成熟时,再加酱油、白糖、食盐,小火烧煮收汁即成。
本方有补气养血,温中暖下功效。适用于血虚宫冷崩漏,产后虚寒腹痛,虚劳羸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