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的同伴交往,父母启发他思考比替他解决问题更重要

开学不到一个月,三年级的一位家长就向老师投诉了三次,反应班上有些个同学喜欢挑衅她女儿,孩子每天回家都跟妈妈发脾气说不想上学了! 只是刚开学,孩子就面临同伴间的交往障碍,据这位妈妈说,她孩子在班上常被孤立,因此有的孩子就专门”欺负她女儿,女儿和班上同学的关系很紧张。

细聊之后,了解到孩子平时和他人交往过程中喜欢管事儿,好打报不平”,最后还总落得两头都不好,导致被孤立。所以这妈妈很苦恼,孩子也没有什么好朋友,表面上看孩子似乎被欺负了,但妈妈觉得孩子是不是有社交障碍或者心里问题,才导致她在不同对集体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交往问题。

孩子之间的打闹有的时候确实不好评判,但是这个孩子是否真的因此就可以被判定为社交障碍呢。

社交障碍分为社交心理障碍,社交功能社交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分别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大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致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常称为社交恐惧症、人际恐怖症。还表现为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缺乏交往的勇气和信心,社会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等。

很显然这位孩子还没有严重到这种地步,只是在人际交往上需要更多的磨练,但如果不引起重视,持续在交往上碰壁,就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影响。当孩子持续对人际关系失去信心的时候,负面的后果就产生了。

比如孩子同班的一个女生,不论男女都不喜欢她,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同学们越来越不愿意跟她交往,据说这孩子经常为了拉拢别人,说其他孩子的不是,同学间一闹矛盾马上告老师,还爱说谎把自己装作很无辜的状态等等类似这样的交往特点。虽然说孩子年纪还小,但她显露出来的为人处事已经可以看出她的个性特点。

容易被排斥,有同伴交往问题的孩子,常常有这几种特点:

一、通过不合适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

比如有些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用打”骚扰”起绰号”等这类方式来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

记得我孩子二年级的时候,他班上的一个同学总是一下课就过来打他,并且是一打完跑,他一跑我孩子就追。这个问题当时是困扰我儿子的一大难题”。我儿子不甘心被打,所以每次被对方一打就去追,一天下来整个楼层都被他们追了好几遍。

其实这个孩子就是想跟我的孩子玩,而当我孩子去追他的那一刻,这样的吸引方式就已正中他下怀了,只是这个孩子吸引人的方式让人产生困扰甚至反感。所以我跟孩子分析完他的背后的需要的时候,建议我儿子可以直接跟对方说,如果要玩就一起玩,不要打我,类似的解决方案。当然孩子的情绪自控没有我们成人容易做到,他们这个猫捉老师的游戏持续了整整半个学期,终于当我孩子采取不再反击”追他的时候,这个游戏”就结束了。

但是这样风格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之处一定会引起别人的不满,因为他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不舒服了。

交往

二、缺乏人际交往的界限感

界限感也可以理解彼此尊重,尊重隐私,理解他人的感受等等。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界限感,过分侵犯他人空间的时候,也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邻居一个孩子去同班的学霸家,当她听说学霸这次没有考好的时候,就追问学霸的成绩,学霸面子过意不去不愿意说,这个孩子就冲到学霸的房间要翻抽屉知道她的成绩,据说两个妈妈在旁边一度觉得场面非常尴尬,邻居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很快就把自己孩子拖走,然后一顿教训。

这个孩子在同伴交往过程中的界限感就比较差,没有同理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一味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自然也得不到朋友的认可。

人际关系

三、亲子教育方式的复制

过度严格和溺爱的家庭方式也会让孩子在交往中复制家长的管教方式。

当一些在家庭中被控制习惯的孩子,在学校的时候也会采取控制他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被控制的欲望。那些溺爱的孩子眼中没有他人,需要以我为中心,别人必须优先满足自己,而不懂得相互体谅、谦让,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同伴交往的困扰。

其实,被每个人认可是不可能的,但人毕竟是群居动物,在团体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也是很重要。同伴交往的问题让孩子在交往中承受了一定的压力,长久下去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去培养孩子良好的为人处事在人际关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下面几个步骤家长可以实践起来。交往

一、有意识的抛出相应问题,引发孩子主动的思考

跟孩子互动的时候有意识到插入这几个角度;转换思维、考虑后果、关注问题。

之前我们总是替孩子难受,替孩子解决,替孩子出头,但实际上都在传达一个信息就是:我在替孩子思考问题,剥夺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孩子反复在人际关系上受挫。所以接下来,当孩子抱怨,我今天没有朋友的时候;当孩子说,妈妈你能不能替我解决的时候;当我们因为看到孩子的委屈”很想出面的时候,转换一下思路,用上面的思考方向和孩子互动。下面几个转变思维的练习问题,可以通汇贯通起来:

当孩子投诉自己的东西被同学拿走了都时候,我们可以这么问:

1)看出来你不舒服了,告诉我怎么回事(帮助孩子认识问题)2)他拿你的 东西之前, 你们发生了什么?他拿你的东西后,你的反应是什么(了解更多的信息)3)他拿你东西之前,你刺激他,他做了什么,他有什么感受(帮助孩子考虑后果和他人的感受)4)你的感觉是什么(帮助孩子思考自己的感受)5)如果你不这么做,或者换种方式的话可能会发生什么?(启发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正面的解决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6)对方可能会这么做的话,你还可以想到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继续把重点拉会到孩子关心的问题上,鼓励孩子想出更多的解决办法)7)很好,你想到了两三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下次可以尝试看看(给孩子鼓励)

人际关系

以上的问题,并不是我们一贯喜欢使用的,认为正确的”方法让孩子去面对问题,而是有意识的提出问题,用启发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独立思考。例如关注自己的感受 ,他人的感受,行为产生的后果以及其他的解决方法等,都在教孩子如何思考,思考什么。这样所花费的时间也不会比和孩子争吵,辩论或者说教更长,而且重要的是经过长期的思维训练,孩子会更加的主动愿意去解决问题。

人际关系

二、当孩子面对人际压力的时候,大人冷静的情绪很重要

孩子被人排斥,父母就感同身受自己被人排斥了,有的孩子被其他孩子不小心碰了一下,父母就会放大事情的严重性,觉得孩子被人欺负了。当孩子平时遭遇人际关系问题的时候,父母特别容易第一时间带入自己的情绪,甚至比孩子还激动,这往往让孩子被大人的情绪影响,甚至一件不大的事也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很严重的伤害。这一切都是父母过度的带入了自己的情绪,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情绪,导致他们绘放大事态的严重性。

而父母更不要因为孩子有一点交往矛盾就总是插手,那么孩子永远学不会遇到人际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处理,总是退缩或者告状,这对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帮助。

同伴交往

三、调整养育风格

严厉的,溺爱式的可能会造成孩子面对人际冲突的时候选择回避,或者直接复制家庭的沟通模式。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真正打心里认为孩子和我们是平等的。这个平等包括尊重他是独立的个体,理解他作为孩子的发展特点,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当父母有这样的意识到时候,就不会总是打着:我是大人,你要听我的。让孩子始终处在卑微的角色上,向上看父母。或者我的孩子,我时刻要保护好,什么都替孩子做了,父母处处委屈让着孩子,一切为了孩子,最后让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只有当以平等的方式和孩子互动的时候,孩子才能在家庭中学到如何看到他人的需要,如何尊重他人 。一个会尊重他人的人,人际关系一定不会太差。

人际关系

9月开学月,孩子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新学期适应症,家长始终能保持一个观念就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永远比替他解决当下问题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