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不要让你的眼界,“脏”了孩子的世界!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 第1期

最近,我看到了一件让我一脸惊讶又满脸问号的事情。

一位豆瓣网友爆料,他朋友出版社的《伊索寓言》被投诉了。

看完这个图片,你是不是和我一样,突然就怒火中烧了。

如果按照那位投诉的家长细思极恐”的想法,这难道不是一个恐怖故事”吗?

这哪是保护?简直是扼杀了孩子了解这个真实世界的机会!

螃蟹掐死蛇到底有什么过错?这难道不是天性吗?不是常识?

而且在故事设定中,螃蟹是蛇真诚正直的好朋友,而蛇却三番两次不听劝,面对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做?

当然是惩恶扬善了!

孩子读故事一方面是丰富想象力,另一方面是读懂故事背后的道理,而通常情况下,这一部分必须由家长协助,所以说,家长如何看待故事才是决定孩子从故事中学到什么的关键所在。

说到这儿,就想问一问大家,你们是怎么看待经典故事的?

故事没有一个具体的范畴,所以种类也丰富多样。

比如上文说的《伊索寓言》就是典型的启发型故事。

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来告诉孩子一定的道理。当然,这个故事可能是正义的、邪恶的,也可能是亦正亦邪的,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并非是非黑即白的,而孩子也有权利知道这一切。

其实很多故事,都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就像小时候最经典的动画片《人参娃娃》。

《人参娃娃》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2年制作,算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

如果按照那个举报《伊索寓言》的家长思维来看:

财主胡扒皮雇佣童工是黑暗,

打骂小虎子是犯法,

人参精的设定是反科学,

利用小虎子引出人参更是十恶不赦,

那孩子是不是就不能看这个故事了?

一个故事之所以能够称为故事,是因为有一定的情节性在,而这些情节的存在不仅是故事吸引人读下去的关键,更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性。

在另一部经典动画作品《天书奇谭》中,偷盗、贪财、好色等令人咂舌的情节一样不缺。

寺庙僧徒贪财好色……

袁公为造福人间,盗取法术……

狐狸精变成美女,瓜子脸尖下巴却是县老爷的座上宾……

但是这些故事有错吗?没有,他们只是在揭露事实罢了!

更直白地说,你是什么样的人,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

用我们小时候学过的一则故事来讲就更形象了。

苏东坡与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

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可他见佛印胖胖堆堆,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

佛印听苏东坡说自己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最后吃亏的倒是大才子苏东坡。

故事之于孩子,是认识世界的窗口;而故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孩子与家长共读的过程中,家长起到了主导作用。

家长看故事的角度,直接决定了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家长习惯以细思极恐”的方式看待一切事物,那就算是再完美的故事,也一定会漏洞百出”。

正确的方式是,家长应该带着童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每一则故事。故事中有善恶美丑”,有人间百态,是孩子接触真实世界的桥梁,是洞悉人情冷暖的初步尝试。

温室里的花朵看似美好,可不经历风雨的历练,又怎么能茁壮成长!

人间值得,今天也为自己分享和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