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约翰华生说: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这是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的名言。哭声免疫训练法、延迟满足训练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法,皆源于此。
他认为婴儿需要被尊重,但是要超脱情感。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陋习,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从此声名大噪。在书中他强调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
他的孩子就是在这种风格的教养中长大的。那么结果呢:
大儿子雷纳多次自杀,三十多岁自杀身亡
一个女儿多次自杀。
另外一个儿子一直流浪
他儿子们对华生的描述是:
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的。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反思和摒弃,约翰·华生也曾被评为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
本以为哭声免疫法已经被大众们唾弃和淘汰,但是发现仍然有很多人在使用哭声免疫法训练孩子。包括母婴大V。
一个有几十万粉丝的大V,在7月的一条微博是这样说的:
4天时间成功给孩子断了夜奶,方法就是醒来后不理她,几天她就知道没奶喝就不醒了,四个月分房后睡眠训练了她,用的是哭声免疫法。
孩子哭有时候我们都听不见。所以晚上她起来哭几下我们完全受得了,一般五分钟内自己又再睡过去。
这种育儿法依然被很多人所采纳。我们可以进行换位思考。
当你因为无助,困难而大哭。这个时候你的爱人或者朋友就在一旁冷冷的看着,你的朋友你的爱人不会去安慰你。你哭累了哭困了停止了哭泣。你的爱人对你说:有什么好哭的。”你会是什么感觉呢?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说:宝宝一哭,就把他抱起来。这方法听起来简单,但很多父母都不这样做,而是让宝宝一直哭下去,他们认为不能纵容宝宝的坏”习惯。但是婴儿不会有坏”习惯。他们只在在用唯一的方与你交流。
在宝宝出生后的前几个及时满足他的所有需求,这意味着你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交流模式。慢慢地,宝宝学会哭泣以为的其他交流方式,而且能独立做一些事情后,就可以逐渐延缓回应速度,让宝宝学会等一等。
2
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看:
当妈妈听见宝宝的哭声时候,流向胸口的血液就会增加,同时妈妈会有强烈的冲动想抱起宝宝安抚。
当宝宝刚哭的时候,妈妈马上抱起来喂他。然后宝宝就不会哭了。当宝宝再次起来要哭的时候,不安的扭动着,此时妈妈也会及时的喂他。在经过两三次的合作之后,妈妈就会识别了宝宝的信号,能够在他哭之前喂他。宝宝因此学会发生更清楚的信号,妈妈学会了更好的回应。这种促进亲密关系的哭声能够刺激妈妈体内的激素反应,所以她的泌乳反应就会更顺利。这样,母子之间就达到了生物学上的协调。
新生宝宝哭泣的时候,没有必要担心把孩子宠坏而克制自己不去回应。
婴儿莫名其妙的哭,焦虑,愤怒如果得不到回应,感受不到妈妈的存在,如果这个时候还要训练婴儿独立睡觉,所谓的完整睡眠,无异于将他推进了深渊。

客体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曾说:不存在婴儿,只存在母婴。母亲和婴儿是连在一体的,他需要母亲无时不刻的照顾与安抚。
婴儿是没有办法化解自己不安的能量的,他能做的只是哭泣,通过哭泣来传达自己的焦虑。婴儿哭泣对于妈妈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有时候婴儿哭了五分钟,但是妈妈感觉像过了一个小时那么长的时间。
3
约翰华生提倡哭声免疫法,延迟训练满足法。父母要故意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需求必须是被等待。从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这里依然是要否定约翰华生的延迟满足训练法。
要让婴儿感受到妈妈的存在,妈妈要允许婴儿哭泣,允许他释放自己的感受,要及时的回应宝宝,告诉他妈妈在这里。

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写道:
延迟满足能力的真正成因,恰恰是父母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会被满足。
她举了一个例子,为什么上公交车都争先恐后,坐飞机却不会抢?因为做公交车晚了就没有座位了,但坐飞机却是一人一票,每个人都确认自己会有座位,自然变得文明多了。
婴儿的饥饿,微笑,哭闹着寻找母亲等情感表达,得到回应越及时,越零延迟,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能力。因为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达,并且会被满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适合的时机。
相反,那些幼时需求经常被刻意延迟回应的孩子,很多时候都处在得不到”的恐惧中,所以眼下有一点好处就会迫不及待的消费掉,而且很容易在父母不及时满足自己时,出于得不到”的恐惧和愤怒,歇斯底里的要求父母立刻兑现。
4
那么怎么才能识别婴儿哭闹背后所表达的内容呢?
大部分育儿书都会告诉妈妈们,为人父母的本能会很快辨别出宝宝哭声背后的原因,但是在《美国儿科学会新生儿婴儿护理》全书中谈到:
这是一件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情。宝宝饿了,排便了,尿湿了,累了,困了,肠绞痛,眼里有睫毛,发热,眼皮划伤,秩序敏感都可能是原因。
说到宝宝的秩序敏感,有这么一个例子:
有位小女婴习惯于躺在一张有点倾斜的大床,床对面是一张铺有黄色台布的桌子。有一天,有一位客人来家做客,这位客人随手把阳伞放在桌子上。于是这个婴儿开始焦虑不安起来,她盯着这把伞开始哭泣。大人以为这个小女孩是想要这把伞,但当客人把阳伞拿给她时,她却把它推开了。阳伞又被放回桌子上,小女孩继续哭泣,不停地挣扎。最后,她的母亲把阳伞放在门外,她就平静下来了。她之所以焦虑不安的就因为那把阳伞放错了地方,这严重违反了这个小女孩需要记住的那些东西摆放位置的通常秩序。对于新生儿妈妈来说,弄清宝宝哭泣的原因实在是困难。如果没有充足的知识和反应能力,可能无法判断这个婴儿哭泣是因为这把伞打乱了秩序。
《美国儿科学会新生儿婴儿护理大全》干脆说:
那么我们告诉你,其实我们也常常觉得弄清楚新生儿啼哭原因并不总是那么简单,这样你或许就不会那么自责了。
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记住自己婴儿时期的事情,并且可以公开讨论父母的不足之处,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说:在他们尿湿的时候我们喂奶,饿了的时候我们哄他们睡觉看,累了的时候我们又让他们继续玩耍。
5
有研究表明:
若婴儿向妈妈发出信号,而妈妈能在7秒内给出准确回应,婴儿就没有受挫感。若超过七秒,受挫感就会生出。若总是受挫,甚至总是彻底受挫。
妈妈们可能有各种原因无法做到七秒回应,也有的妈妈们会否定7秒的言论,但是我们可以用《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中的观点:
在婴儿刚出生的几个月内,解决他哭闹的最好办法是迅速回应。如果你对求助信号及时回应,孩子就不会哭那么久。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中有一个这么例子: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儿在黑屋子里喊道:阿姨,和我说话。阿姨说:你又看不到,我和你说话有什么用呢。小男孩儿说:你说话,就有了光。
有了回应,小孩儿就有了光。
参考资料:
《美国儿科学会新生儿婴儿护理全书》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当我遇见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