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儿语”沟通影响语言发展?不,按年龄段使用“妈妈腔”更科学

中秋的时候,亲戚带着自己两岁的小男孩走亲戚,中午吃的大盘鸡,最后加了一些面。

孩子对爸爸说,爸爸,我要吃面面。”

爸爸看着自己的孩子,是真的生了气,恐吓孩子说,你再给我说面面、饺饺、条条之类的,我就揍你。好好说话”

孩子登时愣在那里,半天也不敢要东西吃。

我问孩子的父亲,为什么不让孩子这样说话,他说,有人说孩子两岁以后,再说一些儿语,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所以,一定要纠正孩子的发音问题。

但其实我认为这种想法有点"以讹传讹",科学研究表明,儿语也就是妈妈腔”在不同时期是会有不同的效果的,家长根据不同的阶段对孩子进行引导,是会有不同的效果的。

儿语”沟通影响语言发展?不,按年龄段使用妈妈腔”更科学

为什么孩子会用儿语”?

心理学家认为,儿语就是是指孩子幼小时期,很天真的语言表达。

也就是说,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孩子的词汇量和表达习惯都没有达到成人的地步,他们就会用一些叠词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

小孩子想要上厕所,就说尿尿”不想吃药,就会说不吃药药”孩子说自己,不会喊自己的名字,会说宝宝”

上述这些还是那些已经掌握词汇的,可以进行词语表达的孩子。而对于口头语言还未开发的孩子,他们的儿语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夸张的语言。

儿语是幼儿语言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是若长久的使用儿语就是是语言能力低的一种表现。如果家长不加以正确引导,也会对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孩子在不同的成长时期,会有不同类型的儿语”形式婴幼儿时期(3个月左右-2岁)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经常能看到他用圆圆的眼睛盯着你看,样子呆萌可爱,也会让人觉得宝宝是在认真地听你在讲些什么。事实上,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开始能够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模仿来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了。

这个时期的孩子只能通过一些表情或者哭泣来表示自己的需要,可能孩子饿了,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表达,只能哭;

孩子需要家长抱,他还是不知道怎么说,只能盯着你,你一离开就会哭。此时的妈妈腔”已经不仅仅是限定在一种语言的形式,而是一种肢体和声音,孩子此时的妈妈腔”,完全是生存的必要。

宝宝

发音清晰、语速略慢、适度重复、语句简短、内容具体的妈妈腔和传统意义上儿语语言”是有本质区别的。

宝宝刚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会把是的”说成系的”,把猴子”说成猴几”,把哥哥”说成嘚嘚”,把叔叔”喊成猪猪”,加上孩子奶声奶气的样子,大部分家长会觉得很可爱进而模仿孩子的语气,跟着重复孩子错误的发音却不加以纠正,这样长期下去才会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

有的家长会认为女孩子没关系,毕竟撒娇的女孩最好命。实际上这样的用语习惯会阻碍孩子日后的发展。

所以,家长不要跟孩子说类似于吃饭饭”、喝水水”、看车车”等儿语,而要用妈妈腔”跟孩子说正确”的话。

当然妈妈腔”并非是妈妈的专利,但凡陪伴宝宝的人,掌握妈妈腔”的语言要点就好:

和宝宝说话要语速放慢和宝贝交流要注意简短和重复咬字清晰

值得注意的是,妈妈腔”并不是每一阶段都要使用。一般来讲,孩子6岁之后,孩子的听力和理解力上升之后,就不需要再使用妈妈腔了。

语言能力

幼儿时期(2岁以后)

此时的孩子处在接受事物的高峰期,孩子可以模仿周围环境的声音。

我们经常会发现,比较大的孩子,我们通过语言或者玩具来刺激孩子,一开始她会很开心地回应,可是慢慢地就会变得不感兴趣了,眼神也可以转向别处,甚至有时候会放声大哭,这个时候,其实就是孩子累了。

孩子那么小,没办法要求对方停下来,也没办法躲避玩伴,只能用哭来反抗。当我们发现孩子对眼前的事物变得毫无兴趣,那么就要适时地把孩子抱在怀里,让他从兴奋的状态中慢慢平静下来,用温柔的肢体语言来安抚孩子的情绪。

所以,这个时期的父母应该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多用一些复杂的句子,相对来说多样一些的词语,让孩子多接触新鲜的词语。

此时的妈妈腔”互相对更加注重语气和词汇的新鲜度,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增进亲子关系的亲密度,还可以锻炼宝宝对语言内容的理解。

之前十安3岁的时候词汇爆发期,不管是电视上看到的,还是去超市听到的广告,他都很感兴趣,半知半解的重复。我给他选择的绘本也不断的加深了难度。

绘本内容根据年龄来选,这样我配十安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使用妈妈腔”。故事越复杂,里面包含的情绪越多,出现新鲜词汇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儿语

儿语在不同时期的作用让婴幼儿更早的与父母交流

婴儿是什么从什么开始跟母亲进行正式交流的?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有人推测是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开始,因为当妈妈在情绪高兴的时候,感受到孩子特别的兴奋;妈妈抑郁的时候,肚子里的孩子也比较安静。

等到孩子出生的时候,许多宝妈会不自觉的和自己的孩子用一些儿语交流,比如说,宝宝”、乖乖”车车”等,这些词在成年人听起来特别的幼稚,但是对于婴儿来讲,确实是实用的。

父母不自觉地使用儿语跟孩子沟通时,我们常常就会发现,我们在使用儿语”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会非常高兴,甚至躺在床上手舞足蹈,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孩子真的听得懂儿语”吗?这些都没有办法让孩子回答,但是家长可以看到孩子的反应,和孩子沟通。

孩子对家长的儿语”做出回应,家长也会对孩子的回应在继续回应,这样良性的循环,才会让婴幼儿和父母的交流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

家长会

让小孩子更容易接受

我们都知道,婴儿从出生开始就通过观察来试图模仿成人的表情和举动,而在婴儿观察成人世界的时候,如果父母不能及时给予孩子一定的回应,对孩子情感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

问题就在这里,家长在和婴儿沟通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呢?可想而知,不需要根据科学证明,根据传统的生活经验就可以感受到,儿语给整个家庭带来温馨,也让婴儿有参与感。

另外儿语的叠词也能缓和父母的情绪,也更能表达父母的爱意。充满爱意的语言孩子自然是会更能接受一点。

妈妈腔

怎么在不同程度的使用儿语在婴儿期

婴儿时期的家长怎么和自己的孩子交流呢?此时的孩子还不会说话,他能看得懂的就是动作和表情。多和自己的孩子有一些肢体上的接触,以及表情上的互动。

婴儿时期的孩子会特别关注成年人的表情,我记得一次参加一个朋友的小孩的满周岁酒席,同行的同事是个彪型大汉,孩子看到他就大哭起来,同行的大汉一脸尴尬的赶紧挪到旁边。

所以会有人说婴儿时期的孩子比较重视人的表情,而不是语言。

这个时候的孩子比较没有安全感,曾经十安在产房看到小孩子睡觉的时候,会紧紧抓住床边的栏杆,即便是我给他拿掉之后他也会继续伸手抓过去,实际上他并没有醒过来的意思。

还没满月的时候每次抱着睡着之后,想要将他放到床上,及每次都小心翼翼的,十安即便是睡得很熟的情况下也能在放下去的那一秒醒过来。

后面为了解决这一件事我开始查阅资料,后面才知道这个时期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所导致的,后面我在在平时有意的跟孩子进行交流,表达爱意,慢慢的这样的情况开始改善。

婴儿时期的孩子已经开始,不但注意到吃喝拉撒,他/她已经和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关联,从哪里进行交流呢?就是家长不断的逗自己的孩子,抱自己的孩子。

经常和家长聊天的孩子(这里指的当然不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而是儿语”),孩子的整个状态会特别的好,因为孩子在这个时候被家庭的爱充满了。

宝宝

在幼儿期

幼儿期的孩子已经开始使用一些语言,家长要注意的就是让孩子尽量使用的语言可以复杂一些。

建议家长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可以尽量避免一些叠词以及儿语,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像海绵一样,他需要吸收不同的词语,不单单是儿童的词语,还有一些抽象概念的词语。

或许孩子听到这些词语的时候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经过解释之后,孩子就会掌握这些词语的意义。

这个时期的家长不单单要注意语言的使用,也要学会肢体的使用。比如孩子作了一件很温馨的事情,可以抱抱他,亲亲他的额头,让他知道,这些动作都是表达爱意的。让孩子明白,很多的词语可以在肢体中表现出来。

这些肢体动作并不像传统的家长认为的那么肉麻或者幼稚,而是让孩子通过不同的形式,认识到语言的构造,不单单是说出来,还有指向性,就是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子,对应的可以是一个动作或者几个动作。

家长会

总之,儿语在育儿中是否使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还是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网上的建议来学习怎么教育孩子,这些别人的建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立即帮助我们教育孩子,但也让家长可以明白育儿过程中的许多难题,只要用心对待,总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