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倪海厦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请教:小儿推拿

中医小儿推拿有哪些常见手法?

【推法】(直推;分推;旋推)
推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直推、分推、旋推三种。有旋推为补,直推为清为泻(向指根方向);往上推为清,往下推为补等说法。
1.直推法 以拇指端外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线向前推动。
2.分推法 用双姆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
3.旋推法 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频频旋转推动。
【运法】
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运转。此法有顺运为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转止泻等说法。
【揉法】(指揉法;掌揉法;鱼际揉法)
1.指揉法 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吸附在穴位上并作回环揉动,称指揉法。
2.掌揉法 用掌根大、小鱼际部着力在穴位上回环旋转揉动,称掌揉法。
3.鱼际揉法 仅用大鱼际部着力,在其穴位上回环频频揉动,称鱼际揉法。
【按法】
用拇指腹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称按法。操作时常与揉法结合而用,称按揉。
【摩法】
摩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指摩法、掌摩法和旋摩法三种。有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掌摩为补,指摩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等说法。
1.指摩法 食、中、无名等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连续的回旋抚摩,称指摩。
2.掌摩法 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回旋抚摩,称掌摩。
3.旋摩法 用双手全掌指面着力,自患儿下腹部开始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解剖方向,两手一前一后作交替旋转运摩,称旋摩法。
【掐法】
掐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甲用力掐入穴内以不掐破皮肤为宜。
【拿法】
拿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二指指端,或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相对用力提捏筋腱。后者又称五指拿。
【捏法】
捏法正位手势
捏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分捏脊法和挤捏法两种。
1.捏脊法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作时,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2. 挤捏法 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围向中央用力挤捏,使局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
【搓法】
用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挟住一定部位,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搓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
【擦法】
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名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摩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际擦三种。
【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面紧贴皮肤,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移为抹法。
【捻法】
用拇指、食指面,捏住一定部位,作对称的用力捻动,称为捻法。

倪海厦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是哪几种?

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中国古代就有用推拿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在中医学理论中,推拿最完整的理论就是小儿推拿。
基本手法包括:推法、拿法、按法、摩法、运法、揉法、擦法、掐法、捏法、捣法、摇法、搓法等。

倪海厦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请教:小儿推拿

1:小儿推拿里面清跟补的手法相反,清为:指根---〉指尖;
补为:指尖--〉指根。如果错了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脸上耳朵上张湿疹与你的错作错误是由一定关系的,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脾肺不足而肝心有余,本来肝心经已经很旺盛了,而你又给他补了,导致实火上炎,

2:操作得当上面的推拿手法是很好的,但是你的孩子太小,次数要适当减少,捏脊3次,补脾、肺、肾经各150次,清肝、心经各70次,揉板门150次也可,再加上摸腹更好,操作方法为,手掌以小儿肚脐为圆心,顺时针摩擦50次,最好要有点滑石粉

3:两套手法每什么矛盾,第二套手法主要是健脾消食

4:与肝有关,清肝即可

倪海厦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应付孩子咳嗽的小儿推拿手法都有哪些?

小儿按摩网专家、小儿推拿名家王立新教授说: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擦肺枢跟擦檀中。肺枢的位置就在前胸两个乳头连线中点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稍微抹一点痱子粉,爽身粉作为推拿的介质,或者稍微抹点鸡蛋清,有一定润滑作用的就可以,为了方便好操作,用手掌的外侧缘,就是小鱼际的这个部分,把这个部分放在檀中穴上,左右或者上下快速的摩擦。多擦一会儿,一定要把他擦热,这有很好的止咳作用。第二个穴位对咳嗽比较有效的是天突穴,天突穴大家要注意不要向里面按,这么按小孩会有一种很不舒适的感觉,怎么办呢?我们就用这几个手指轻轻的掐,一下一下的掐,不要重了,重了小孩会被掐得很痛的,反复的轻轻的掐,掐一会儿以后就有点淤血了,这我们就达到目的了,要把它掐到皮下轻度淤血。

儿童推拿

济南李玉飞中医诊所是一所集中中医专家坐诊,优质地道中 草药,中医内治与中医外治联合于一体的综合性门诊。 开设的项目: Q1:小儿推拿(针对小儿发烧发热,感冒咳嗽,及常见病多发病,) Q2:成人针灸(针对肩周炎,脊椎病,妇科疾病等) Q3:专家门诊(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张鸿彩,李心机对于心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等疾病有独特的治疗方法,药到病除。) 门诊始终遵谐“一切为了患者”的宗旨,坚持“传承中医理论”的方向,以“友爱,精湛,开拓,奉献”的精神给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安全的中医诊疗服务。

宝宝怎样运用小儿推拿手法健脾胃,增加食欲

之本,气血生之源。小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均需脾胃化生。而婴幼儿脏腑妖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易为饮食及外邪所伤。
另一方面,小儿生长发育迅速,为纯阳之体,所需营养物质较多,所以小儿脾胃运化水谷,吸收精微物的负荷相对较大,脾胃的正常运转是小儿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
症见:大便硬、大便烂,或常拉不消化的东西,腹胀,不想吃东西,过于消瘦或肥胖,面色暗黄,常生病,睡觉时开嘴巴或两眼闭不合有一条缝。

应用推拿调理脾胃,可以增强儿童的食欲,达到调理气血,促进消化吸收功能,从而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增中抵抗力。

工具/原料益多贝小儿推拿手法,BB霜和天然茶油。

儿科推拿疗法有哪些?

儿科推拿在民间常称之为“推惊”、“摩惊”、“掐惊”等,它是在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手法刺激一定的穴位(或部位),通经络,行气血,和营卫,以调整患儿机体的偏盛偏衰,促进其抗病能力,达到防病保健和治病的目的。它包括一般的小儿推拿法、儿科指针法和捏脊法。由于其治疗对象是小儿,小儿乃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其容易发病,变化迅速,也易于康复。只有了解小儿的这些生理病理特点,熟练掌握小儿推拿手法和穴位的功能主治及操作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临床上推拿治疗小儿疾病应用范围较广,一般的常见病症都能治疗。 【操作方法】 一、儿科推拿疗法的作用原理 1.小儿推拿是建立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其中医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脏腑、营卫气血等学说,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治病必求于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等治病法则,在患儿体表穴位上运用各种推拿手法,通过经络“行气血、通阴阳”的作用来平衡阴阳、调整脏腑营卫,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由于小儿不会言语,即使较大儿童也往往不能正确诉说病情;加上小儿在就诊时每多啼哭叫扰,影响气息脉象,因而在四诊中以望诊为主,结合闻、问、切诊。根据临床证候,了解病史、症状和体证,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及发展趋势,以掌握疾病的性质,确定治疗措施。如《幼科推拿秘书》中说:“先辨形色,次观虚实,认定标本,手法祛之”。 3.小儿在生长发育各个阶段中,生理、病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点。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出生后,一方面在不断地生长发育,生机蓬勃,处于这种发育阶段的小儿之体称为“纯阳之体”;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腑柔弱,形气未充,因而又称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因而在病理上表现为发病容易、变化迅速、易于康复等特点。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质较脆弱,功能未健全,因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因此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乳食所伤,肺脾两脏尤易患病,如消化不良、伤食感冒等;由于小儿的应变力较差,对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出现惊厥;如果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调,常可引起发育障碍,出现解颅、五迟、五软、智力不足等病态。在小儿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过程中,寒热虚实的转化比成人快。一方面小儿病情变化迅速,具体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调治不当,护理失宜,病情容易由轻变重,由重转危,一日之内即可由实热证转变为虚寒证(正虚暴脱)。另一方面,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组织再生和修复能力较强,病因单纯,不受七情影响,患病后,如诊断正确,治疗得法,护理适宜,则病情可由重转轻,容易治愈而很快恢复健康。 二、儿科推拿疗法的作用手法 1.小儿推拿法 (1)常用手法:按、揉、摩、推、掐、运、搓、摇等,此即所谓推拿八法。 (2)临床手法:①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②推天柱骨、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摩神阙、推胸八道、推揉膻中。③运八卦、分阴阳、运板门、推三关、退六腑、推肠经、推脾(胃、肝、心、肺、肾等)经。④二龙戏珠、苍龙摆尾、凤凰展翅、打马过天河、水底捞月、黄蜂入洞、按弦搓摩、天门入虎口等。 2.儿科指针法 (1)掐印堂法、掐人中法、掐颊车穴法。 (2)掐精灵、威灵穴法、掐一窝风穴法、掐内劳宫法、掐间使穴法、掐曲池穴法。 (3)掐太冲穴法、掐大敦穴法、掐揉前承山穴法、掐揉后承山穴法、掐昆仑穴法、掐外参穴法。 (4)老虎吞食法。 3.捏脊法捏、拿、推、捻、提、放、按、揉等八个基本手法。 具体操作方法:小儿推拿手法比较重视补泻,如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左揉为补,右揉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等,基本上是按照操作方向和手法的轻重缓急来定补泻的。同时根据补泻的需要,选用葱姜汁、酒精及清水等作为递质,以加强“补”和“清”的作用。这些方法为临床医生所广泛应用。至于其手法的具体操作,这里就不作介绍。这里仅介绍一种鲜为人用的老虎吞食法,即由医生用口咬仆参穴,用以救治小儿急惊卒死者。咬时,由医生用洁净白布一方,将病儿足跟包起,然后张口咬之,多用于病儿搐搦或昏厥(休克)时。咬时,如病儿感觉疼痛而惊叫者,尚可救治;如无知觉者,则预后不良。施行此法而病儿无知觉者,说明病已沉重,应赶紧请医诊治,不可连续咬,防伤破皮肤,徒然增加病儿痛苦。 三、儿科推拿疗法的作用部位 一般都是施法于穴位,也有施法于某个面或经络,如捏脊法主要作用部位在督脉和膀胱经脉。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如下。 1.头面颈项部穴位百会、天门(攒竹)、太阳、坎宫、山根(山风)、人中。(水沟)、迎春、牙关(颊车)、印堂(眉心)、耳后高骨、风池、天柱(颈骨)、承浆等13个穴位。 2.胸腹部穴位天突、膻中、乳根、乳旁、中脘、神阙(脐中)、腹、天枢、丹田、肚角等10个穴位。 3.背腰部穴位定喘、大椎、肩井、风门、肺俞、脾俞、肾俞、腰俞、七节(七节骨)、龟尾(长强)、脊柱等11个穴。 4.上肢部穴位脾土(脾经)、肝木(肝经)、心火(心经)、 肺金(肺经)、肾水(肾经)、肾顶、肾纹、大肠、小肠、四横纹、小横纹、掌小横纹、胃经、板门、小天心、内劳宫、内八卦、一窝风、膊阳池、总筋、大横纹、十王(十宣)、老龙、二扇门、少商、虎口(合谷)、甘载、二人上马(上马)、威灵、精灵、外八卦、外劳宫、三关、天河水、六腑等35处穴。 5.下肢部穴位箕门、百虫(血海)、鬼眼(膝眼)、足三里、止痢、三阴交、鞋带(解溪)、丰隆、涌泉等9个穴位。 【主治病症】 一、感冒 常规方法为:推攒竹,分推坎宫,揉太阳,黄蜂入洞,掐总筋,分阴阳,推三关,推六腑,揉膻中,揉肺俞。 风寒者加拿风池,拿合谷,揉二扇门,掐阳池,多推上三关以辛温解表。 风热者加清补脾胃,揉中脘,摩腹。 夹痰者加按揉天突,擦胸,按揉乳旁、乳根。 夹惊者加清心经,清肝经,掐十王,掐老龙,水底捞明月,大清天河水。 二、咳嗽 推攒竹,推坎宫,推太阳,黄蜂入洞,拿风池,推上三关,退下六腑,拿合谷。 内伤咳嗽者加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揉二马,按揉气海,揉肺俞,揉肾俞。 三、哮喘 推肺经,推四横,揉板门,按天突,揉膻中,擦胸胁,揉肺俞,擦背。 寒喘者加黄蜂入洞,按风池,补肺经,拿合谷,推上三关,拿肩井。 兼阳虚者加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揉丹田,揉脾俞,揉肾俞,按揉三阴交。 热喘者加清肺经,清大肠,退下六腑,揉膻中改为分推膻中,推脊。 四、小儿肺炎 清肺经,推上三关,退下六腑,按天突,开璇玑,按弦搓摩,按肺俞。 偏于寒者加黄蜂入洞,按风池,揉二扇风,擦胸背。 偏于热者加清天河水,分推膻中,推天柱,推脊。 热毒甚者加掐十王,清心经,补脾经,揉小天心,水底捞月,清天河水,推中脘。 五、麻疹 疹前期:推攒竹,分推坎宫,推太阳,擦迎香,按风池,清脾经,清肺经,推上三关,揉肺俞。 出疹期:拿风池,清脾经,清肺经,水中捞月,清天河水,按揉二扇门,按肺俞,推天柱。 恢复期: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揉中脘,揉肺俞,揉胃俞,揉足三里。 六、百日咳 清肺经,掐揉小天心,按揉天突,分推膻中,摩胁,按揉肺俞、膈俞。 偏寒者加黄蜂入洞,拿风池,擦胸背,拿肩井。 偏热者加清大肠,清天河水,推天柱,推脊。 肺脾虚者加补脾经,补肺经,揉中脘,按揉脾俞、胃俞。 七、发热 清肺经,清胃经,补肾经,推上三关,退下六腑,水底捞月,清天河水,揉二扇门,揉肺俞,推脊,推涌泉。 鼻塞者加揉迎香。 脾虚者加补脾经,揉中脘,摩腹。 惊跳者加掐十王,揉小天心。 八、惊风 发作期:掐天庭,掐人中,掐十王,掐老龙,掐端正,掐二人上马,掐精宁,掐威灵,捣小天心,拿曲池,拿肩井,拿委中,拿昆仑。 急惊风者加清心经,清肺经,清肝经,推上三关,退下六腑, 大清天河水,按天突,推天柱,推脊,按丰隆。 慢惊风者加揉百会,补脾经,清肝经,揉小天心,揉中脘,摩腹,捏脊,揉足三里。 九、呕吐 揉胃俞,推板门,推中脘,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 外邪犯胃者加推攒竹,分推坎宫,推太阳,清大肠,揉外劳。 伤于饮食者加清脾经,清大肠,推板门,运内八卦,推下七节骨。 脾胃虚弱者加补脾土,揉板门,捏脊等法。 十、腹痛 揉外劳,揉一窝风,摩腹,揉脐,按膀胱经相应俞穴,按揉足三里。 寒邪侵袭者加推上三关,按一窝风,拿肚角。 脾胃虚寒者加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 食积腹痛者加清脾经!清大肠,推胃经,推中脘,分推腹阴阳。 蛔虫腹痛加搓脐,推脐,揉天枢,拿肚角。

小儿推拿退烧手法,是左手还是右手,顺序是什么

一般双手交替,或者以惯用手为主,顺序是以处方为主,一般常用的小儿发烧处方是:1、开天门;2、推坎宫;3、清肺经;4、清天河水;
开天门: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条竖直线(就是额头正中)。手法:以双手拇指指腹交替由眉间从下向上推至前发际。一般推70-100次,用力柔和均匀有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