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宝宝太好动就是“多动症”?真正的“多动症”,家长了解吗?

文 | 小允儿妈妈(此文为原创 ,版权归属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宝宝太好动就是多动症”?真正的多动症”,家长了解吗?

最近在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无意间谈起了自己的儿子。

原本我们所探讨的话题是动与静”,这是文学艺术中的一个术语,可是不知不觉中就提到了朋友儿子的问题。

朋友的把自己的儿子称之为动”,因为他觉得他的儿子是一个好动宝宝。

幼儿期的宝宝好动是很正常的,我并不觉得这跟多动症有什么关联,而且我从不希望朋友可以这么武断,因为随意评价孩子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一、别随便定义孩子是多动症”

据专家解释:

多动症也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不只包括孩子,成年也可能会有多动症,但一般而言还是孩子比较多,最具象化的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于活跃、情绪起伏大、学习困难等症状。

但孩子好动跟多动症并没有任何关联!

据研究表明:8月份出生的多动症儿童比9月份出生的多动症儿童多了60%!

很多父母都表示怀疑,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其实很简单,无非8月份出生的儿童上幼儿园无非是年龄最小的那一群,而9月份会晚一年上幼儿园,领悟力和学习能力均比8月份出生的儿童要强。

所以在老师的眼里,那些学习能力不强,注意力也不集中的8月份出生的孩子就成为了多动症”的孩子。

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年龄越小的孩子注意力就会越差,所以在长时间面对于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本能的产生乏力,因此也会被误诊为多动症。”

所以那些被随便定义为多动症的孩子,仅仅是年龄小!因此我们在用多动症这个词语的时候一定要多多谨慎,因为多动≠多动症!

二、真正的多动症”是什么样的?

很多父母都表示怀疑,为什么多动症的误诊率竟然这么高?

其实专家早已解释过:多动症虽然是一种病,但并没有明确的特异性可以印证孩子有多动症,所以更多的来自于家长和老师的反馈。

注意力

但是有几点是可以印证的,那就是:冲动、多动、与年龄不匹配的注意力不集中。

不同年龄层所持续的注意力时间是完全不同的!

通常2岁的孩子注意力能够持续在4-10分钟,

3岁的孩子能够持续到6-15分钟。

4岁的孩子持续能力可以坚持到8-20分钟,

5岁的孩子承受能力往往在10-25分钟,6岁的承受能力在12-30分钟。

显而易见,年龄越大的孩子注意力应该越集中才是。因此如果我们的孩子注意力与年龄不匹配的话,就可以印证为多动症了。

不过这里要排除2岁以下的宝宝,因为他们往往不具备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注意力

▲ 真正满足多动症的往往具备以下这几种条件

1. 不论是玩游戏还是做什么,注意力都难以集中。

2. 学习时对于细节的把控不充足,而且容易粗心。

3. 简单的事情往往无法完成。

4. 整理房间,收拾玩具明显不如其他孩子。

5. 需要精力的工作选择逃避。

6. 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刺激分心。

7. 经常丢东西,尤其是小物件的东西。

8. 总是忘记做事,譬如答应别人的事情很难做到。

▲ 多动与冲动的条件

1. 难以保持一种状态,经常乱动。

2. 会擅自离开座位,不分场合

3. 无法做到安静,尤其是在听故事的时候

4. 精力过于旺盛,从不觉得累

5. 话多,且不含糊逻辑

6. 经常打断别人的话,习惯抢话

7. 对于排队而言,无法做到忍耐

8. 喜欢打断别人的正常生活

当这些行为中了6条以上,便具备了多动症的基本条件。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对12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1. 12岁之前的孩子,明显发育与个人水平不符合,并且持续半年之久。

2. 症状会在不同环境下产生,并且从来不分场合。

3. 症状已经开始影响社交与生活。

4. 排除其他心理疾病,譬如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等。

看到这些,想必大家对多动症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所以当孩子并没有展现出这些条件的时候,千万不要说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症,他们无非是好动而已。其实面对好动的宝宝,我们可以选择有效的办法来抑制住宝宝的好动。

多动症

三、面对好动”的宝宝,家长怎么办?

▲ 1. 消耗宝宝的精力,让宝宝疲惫

我们应当了解,宝宝之所以好动,正是因为精力无限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让宝宝运动,最好是高负荷的运动,譬如组队和宝宝一起踢足球。

我们不用看重时间,一直玩到让宝宝觉得浑身疲惫,丝毫不想动弹为止。久而久之宝宝的多动就会渐渐好起来,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力气多动了。

▲ 2. 找到宝宝的兴趣所在

宝宝多动也很有可能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我们需要让他们专注在一件事情当中,最好是属于他们的兴趣。

因为宝宝的注意力本来就很弱,所以更应该开发他们的兴趣。譬如宝宝如果喜欢画画的话,我们应该满足宝宝的需求,给他们制造安逸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画画上。时间长了,宝宝就不会多动了。

▲ 3. 高质量的陪伴很有效

我们的陪伴往往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陪伴可以让宝宝更注重自己的感受。

我们可以选择跟宝宝聊天,让宝宝分心,这样宝宝就不会多动了,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与我们交谈上。

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孩子,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的减少肢体动作的话,我们显然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在针对宝宝多动这件事情上,我们一定要找到技巧。陪伴是一方面,消耗宝宝的体力也是一方面,一定不能让宝宝闲下来,用尽办法也要让宝宝无时无刻都在运动。

朋友

今日话题互动:如果你的宝宝也总是喜欢乱动,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教育他们呢?说出你的想法!

我是小允儿妈妈,是一名2岁宝宝的妈妈,也是一名高级育婴师。

有关更多的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更多的人,别忘了点赞 +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