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你精心策划的让娃好好吃饭的计划中”是否遇到这样的情况:
宝宝啥也不吃,稍微硬一点的东西都不吃。吃啥都干咽, 只喝稀的。每次便便都有未消化的一块块水果...感觉是自己耽误了他, 太晚锻炼他的咀嚼能力了, 好自责。孩子吃一口米饭要含在嘴里等很久, 甚至不嚼就直接吞咽。
长期以来, 孩子吃了不消化, 身体严重营养不良。
其次,宝宝的咀嚼能力不好, 影响的不止一点点。
后果环环相扣, 老母亲看看, 也是泪流了。

如此严重的大事,是什么原因导致宝宝咀嚼能力缺失?
以下几个误区,妈妈们要注意了:
害怕宝宝嚼不动、不消化,不敢对宝宝动粗”只喂米粥米糊。看宝宝吃饭干咽, 只喂流食。以为宝宝没长牙或只长了一两颗牙就不能吃面条、软饭和其他事物。宝宝吃肉太慢,就不给吃肉, 喂饭已成为习惯。娃被如此宠溺”,只能营养不良, 怪不了别人。如今深思, 还为时不晚。

什么时间是锻炼宝宝咀嚼能力的最佳时机?
咀嚼能力需要从小反复锻炼,越早,孩子的接受度就越高, 那么每个月具体怎么锻炼呢?
4-6个月龄:尝试从母乳过度到泥糊状辅食

6-7月龄:吃细滑的糊。(确保辅食够细腻, 才能保证宝宝很好的吞咽和消化。)

8-9月龄:锻炼咀嚼能力的黄金期,最适合宝宝接触颗粒状辅食, 及时调整食物的性状。

(比如带颗粒的土豆泥、肉泥、胡萝卜泥。面条和稀饭、软饭也是这个时候需要尝试的。)
10-12月龄:咀嚼能力快速发展期

食物性状要从小颗粒的泥蓉状过渡到大颗粒的碎末状, 手指食物的添加也可以进阶为更有嚼劲。
方便抓握的块状、条状(煮熟的大块胡萝卜、鸡蛋块、鸡蛋饼、溶豆、意面、小馄饨等。)
1岁后:逐渐适应成人饮食期

在食材的处理上,可以更接近成人的烹饪性状,让宝宝慢慢融入家庭饮食,丰富宝宝的味蕾体验。家长要做的就是将食物处理成适合的小块, 让宝宝自己吃。
同时, 宝宝在吃饭期间, 尽量不要过多外界干扰,养成专心吃饭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