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如何育儿?我想这是作为父母的我们都要面对的问题,捏在手里怕碎掉、含在嘴里怕融化,与其万分小心谨慎的去教育孩子,不如放开手脚,让孩子去成为孩子,不要让其变成世俗荣华的工具,不过多干涉其行为与自由,以放养的方式教育他、培养他。
1:要让孩子懂得不是每次考第一就是幸福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压力也就大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每个家长都根深蒂固的思想,于是乎各种补习班、培训班接踵而来,孩子的周末时间没有了,休息时间也被一而再的压缩,失去的是身体自由、精神自由,换来的却是培训班、补习班的名列前茅甚至是第一的成绩,这有什么意义吗?我觉得人生下来就是一个过程,是来经历快乐与自由的,不是为了密密麻麻的试卷活着,如果不懂得放养孩子、一味地压榨,是不会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的。如果我不教育他人,他们会自己进步;如果我不强求他人,他们会成为自己。”这句话出自《论人的成长》。
这段话全文:
如果我不干预他人,他们会关心自己,
如果我不指挥他人,他们会自己行动,
如果我不教育他人,他们会自己进步,
如果我不强求他人,他们会成为自己。
这本书是心理学人本主义代言人卡尔•罗杰斯的最知名的著作,作者以亲身经历和心路历程为源泉,进行了个人对于人本主义的认识和反思,某些建设性的结论不乏智慧和感悟,值得一读,建议去找到一个更好的译本,听说中后部分翻译太差了,看着很累。
这本书感触最深的是强调人的正面成长和发展,成功者都是自我成就的”这句话用来附和作者比较合适,因为作者强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趋势,一种内在的朝向成长和完善的倾向,这可以称之为人的积极一面的本质特性。因此,教育中,教师处理学生的问题、和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个人中心取向”的心理活动出发来了解事情的发生原因或者学生的心理活动。
关于人际关系,作者下结论前,做了一些例证和推论,总结了一些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良性规则,很多人读起来感同身受,可见具有普遍适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这些恰恰是一个非常普遍存在,具有典型意义的人际关系存在,特别是对于育儿角度来说,作者支持的共情营造观点,值得推崇,营造促进成长的支持氛围。真诚,真实,一致性。越是维持这种真诚和透明,来访者发生积极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接纳,关系,重视。无条件积极关注,抱持积极的接纳态度,不要简单评价来访者的个人品质,情感,行为。 移情性的理解。准确感知,深入内心世界,发现隐藏的潜在意识,把理解反馈给来访者。
###你引用的话可以用耳闻目染来说。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儿童婴儿,少年的老师,孩子通过观察来接受他人的行为语言。育儿,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孩子们,比如勤奋,简朴,和气,尊老爱幼,学习,爱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