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豉是豆豉吗
豆字象形。上面一横是盖巾,盖巾下是杯状容器,两点是高脚,下面一横是底座。这是古代一种祭器,名豆,木制或陶制,原与豆科植物无关。植物的豆汉代以前多用菽字。《诗经·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豆菽两字从前读音相同,所以借豆字来顶替菽字,而让菽字退休,偶尔在“不辨菽麦”成语中露面一次。豆字顶替他物既久,忘记自己祭器本义,就变成豆科植物,专指大豆了。大豆,蜀人叫作黄豆,推豆腐用。
黄豆精选后,浸透,煮熟,拌以米曲,密封发酵,加盐,酿沤久之,风干便成豆豉。作调料有提味作用,为古人之一大发明,功侔豆腐。华夏民族少肉食,赖以补给蛋白质。黄豆万岁!豆豉万岁!
豆豉古名盐豉,千家万户需用,所以《史记·货殖列传》以“盐豉千盒”作为衡量巨富标尺之一。盐豉又名大苦,同酸醋和咸酱并列之,见于屈原《招魂》。可知确为调料,正如《释名》所释:“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盐豉又名配盐幽菽。南宋杨万里戏弄某一位自矜饱学之士,写信去说:“闻公自江西来配盐幽菽,欲求少许。”士人大窘,登门请教,问是何物。杨万里翻书给他看,方知就是盐豉。
蜀中另有一种非调料的豆豉,酿造方法不同,配以蒜苗,油炒而香,隔院可闻,佐餐最送饭了。晋人张华著《博物志》,书中介绍一种“外国”豆豉。观其所记酿造方法,即蜀中之又另一种可蒸以佐餐者,名叫太和豆豉。
豆豉是什么样子的
豆豉是中国传统特色发酵豆制品调味料。
豆豉以黑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
豆豉的种类较多,按加工原料分为黑豆豉和黄豆豉,按口味可分为咸豆豉和淡豆豉 干豆豉, 水豆豉。
扩展资料:
1、富含物质:
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
的种子的发酵加工品。种子含蛋白质、脂肪、胆碱、黄嘌呤(xanthine)、次黄嘌呤(hypoxanthine)、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烟酸、天冬酰胺、甘氨酸、笨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
2、功效作用:
解表,除烦,宣郁,解毒。治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剂。
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豆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豆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淡豆豉
豆豉是怎么做成的
每年的冬月或者腊月,将黄豆洗净,放在木桶里泡上一两天,然后放在甑子里用文火甑,甑上20多个小时,一直把豆子甑熟而不烂,要注意如果甑到用手一掐,黄豆成一团泥,则甑的时间长了。
有一种常绿的禾本科植物,叶片如同剑一样,有一、二尺长,叶有小毒。老乡们称它为豆豉叶,找来这种豆豉叶,放在一个竹制的箩筐里,均匀地铺在四周。黄豆一下甑,倒在箩筐的豆豉叶里,然后把豆豉叶翻过来盖上,上边压上簸箕或其他的东西,让黄豆发酵。
几天后,黄豆发酵好后,香喷喷的豆豉就做成了。此时,发酵的黄豆被称做豆豉颗,舀一勺放在碗里,勾上酱油、味精、芫蓿、细葱、折耳根、辣椒粉等,一碗香喷喷的豆豉颗就成功了。也可以把豆豉颗晒干,吃时放在锅里用热油炸黄。
豆豉的制作方法
1,黄豆N斤(超市里卖的都是干黄豆),用清水泡上半天2,大半锅清水大火烧至沸腾,(记得把锅洗干净,不能粘油),把黄豆洗干净倒进锅里继续旺火烧开,然后把火调小一点,慢满熬至黄豆软绵绵的,差不多把水熬干了就可以熄火啦,然后稍等片刻3,事先准备好竹篮子一个(可以渗水的那种,农村里基本上都用,在大城市里就难找到了,估计要到农贸市场才有卖,我是跑到附近的卖建材的陶瓷市场找到了一个差不多的,只要是竹做的就OK了,凑合着用,同学交代我千万别用塑料做的,不然会产生化学反应什么的,就不好吃了),把黄豆捞起来放到竹篮子里,目的是把水沥干,再以树叶或竹编的容器覆盖遮光放置阴凉处发酵。而且不能碰到油,不然就玩完了,听说大概这个过程要一两天,然后用筷子搅拌一下黄豆,看到黄豆中有丝条,证明可以进行下一步了4,把黄豆倒进准备好的陶瓷大钵里,加定量的食盐和烧酒,(至于放多少,我也不清楚,总之我只记得这个豆豉做出来后是很咸的,估计要放大半包盐才行,不然怎么能留置一年半载的?烧酒要多放点),搅拌均匀了,就放在太阳底下暴晒!!!5,晒上个把星期或者半个月的,看看差不多了,就可以收工了,呵呵,把豆豉装进准备好的干净干燥的瓦罐里,密封!想吃的时候就抓一把出来吃咯,很好的下饭菜。反正我是不怕咸的。当然也可以弄些小葱什么的配着豆豉蒸煮,放点调和油进去。很香。
什么是豆豉 ?
一种用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煮)熟,发酵制成的食品
豆豉加工工艺及质量标准
豆豉富含蛋白质、各种氨基酸、乳酸、磷、镁、钙及多种维生素,色香味美,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我国南北部都有加工食用。但若不注意加工艺,会致使品质下降,甚至霉变,造成经济损失。
一、工艺流程
黑豆→筛选→洗涤→浸泡→沥干(TY-Ⅱ)→蒸煮→冷却→接种→制曲→洗豉→浸FeSO4→拌盐→发酵→晾干→成品(干豆豉)
二、操作要点
(一)原料处理1.原料筛选:择成熟充分、颗粒饱满均匀、皮薄肉多、无虫蚀、无霉烂变质、并且有一定新鲜度的黑大豆为宜。2.洗涤: 用少量水多次洗去大豆中混有的砂粒杂质等。3.浸泡: 浸泡的目的是使黑豆吸收一定水分,以便在蒸料时迅速达到适度变性;使淀粉质易于糊化,溶出霉菌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供给霉菌生长所必需的水分。浸泡时间不宜过短。当大豆吸收率<67%时,制曲过程明显延长,且经发酵后制成的豆豉不松软。若浸泡时间延长,吸收率>95%时,大豆吸水过多而胀破失去完整性,制曲时会发生“烧曲”现象。经发酵后制成的豆豉味苦,且易霉烂变质。因此,我们在生产加工中应选择浸泡条件为40℃、150分钟,使大豆粒吸收率在82%,此时大豆体积膨胀率为130%。4.蒸煮:蒸煮目的是破坏大豆内部分子结构,使蛋白质适度变性,易于水解,淀粉达到糊化程度,同时可起到灭菌的作用。确定蒸煮条件为1kgf/cm2,15分钟或常压150分钟。
(二)制曲制曲的目的是使煮熟的豆粒在霉菌的作用下产生相应的酶系。在酿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代谢产物,使豆豉具有鲜美的滋味和独特风味。
把蒸煮后大豆出锅,冷却至35℃左右,接种沪酿3·042或TY-Ⅱ,接种量为0.5%,拌匀入室,保持室温28℃,16小时后每隔6小时观察。制曲22小时左右进行第一次翻曲,翻曲主要是疏松曲料,增加空隙,减少阻力,调节品温,防止温度升高而引起烧曲或杂菌污染。28小时进行第二次翻曲。翻曲适时能提高制曲质量,翻曲过早会使发芽的孢子受抑,翻曲过迟,会因曲料升温引起细菌污染或烧曲。当曲料布满菌丝和黄色孢子时,即可出曲。一般制曲时间为34小时。
(三)发酵豆豉的发酵,就是利用制曲过程中产生的蛋白酶分解豆中的蛋白质,形成一定量的氨基酸、糖类等物质,赋予豆豉固有的风味。
1.洗豉:豆豉成曲表面附着许多孢子和菌丝,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酶类,如果孢子和菌丝不经洗除,继续残留在成曲的表面,经发酵水解后,部分可溶和水解,但很大部分仍以孢子和菌丝的形态附着在豆曲表面,特别是孢子有苦涩味,会给豆豉带来苦涩味,并造成色泽暗淡。
2.加青矾,使豆变成黑色,同时增加光亮。
3.浸焖:向成曲中加入18%的食盐、0.02%的青矾和适量水,以刚好齐曲面为宜,浸焖12小时。
4.发酵:将处理好的豆曲装入罐中至八、九成满,装时层层压实,置于28℃~32℃恒温室中保温发酵。发酵时间控制在15天左右。
(四)晾干豆豉发酵完毕,从罐中取出置于一定温度的空中晾干,即为成品。
三、质量标准
(一)感官指标
1.色泽:黑褐色、油润光亮。
2.香气:酱香、酯香浓郁无不良气味。
3.滋味:鲜美、咸淡可口,无苦涩味。
4.体态:颗粒完整、松散、质地较硬。
(二)理化指标
1.水分:不低于18.54%;2.蛋白质:2761g/100g;3.氨基酸:1.6g/100g;4.总酸(以乳酸计)3.11g/100g;5.盐分(以氯化钠计)14g/100g;6.非盐固形物:29g/100g;7.还原糖(以葡萄糖计):2.09g/100g。
豆豉是什么意思
豆豉,部分地区读作dòu sī,是中国传统特色发酵豆制品调味料。豆豉以黑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豆豉的种类较多,按加工原料分为黑豆豉和黄豆豉,按口味可分为咸豆豉和淡豆豉。
豆豉,古代称为“幽菽”,也叫“嗜”。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中,誉豆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公元2至5世纪的《食经》一书中还有“作豉法”的记载。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调味,而且用于入药,对它极为看重。《汉书》、《史记》、《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都有此记载,其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据记载,豆豉的生产,最早是由江西泰和县流传开来的,后经不断发展和提高,使豆豉成为独具特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调味佳品,而且传到海外。日本人曾经称称豆豉为“纳豉”,后来专指日本发明的糖纳豆。东南亚各国也普遍食用豆豉,欧美则不太流行。
豆豉怎么制作的?
制豆豉:将500克霉豆倒入容器中,加15克盐拌匀,放置24小时后取出,放在阳光下摊开,晾晒1天,再装回容器内,撒入10克面粉,第二天继续摊晒,至完全干燥后装罐保存。将125克酱油、25克白砂糖、5克盐、1克胡椒、1克五香粉与500克霉豆混合,放置3~5日,待料液完全渗入霉豆中,取出摊晒晾干,即成上品豆豉。
做菜用的豆豉是干的还是湿的
干湿均可,干的用来炒鱼或炒饭;湿的可以用来炒豆腐菜什么的。个人觉得只要味道好,用什么都可以。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