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做父母,与其焦虑,不如理性想如何帮孩子从不完美中获得心灵成长 父母如何克服焦虑心理

文/@小六说书

亲子关系可以有多令人焦虑?

你最近问我,我为什么怕你。一如既往,我无言以对,这既是由于我怕你,也是因为要阐明这种畏惧,就得细数诸多琐事,我一下子根本说不全。”

这言语出自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在36岁那年,写给他父亲的信。这是一封很长的信,他铺开信纸,让心声喷薄而出,直写了100多页。

父母如何克服焦虑心理

做父母,与其焦虑,不如理性想如何帮孩子从不完美中获得心灵成长01 原生家庭影响的,是比成功”更重要的幸福感”

在文坛,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以及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一道,被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但是, 他直到36岁时,才终于鼓足了勇气,去剖析他和父亲之间僵硬而满载痛苦的关系,述说自己悲苦的童年创伤。

他的父亲,永远高高在上,永远正确,面对儿子,永远眼神轻蔑、态度鄙视,只有霸权,没有沟通。父亲的强势暴躁,让孤独的儿子越发脆弱内敛,甚至开始不愿说话。

对父亲,有尊敬,有仰慕,更多是痛苦,唯独没有自如自在的亲昵。他们有世间最亲密的血缘关系,却将这亲密,变成了世上最遥远的距离。

或许,用最擅长的书写来表达心声,会更容易触及问题的核心。但可惜,这封一吐胸臆的长信,终究还是没有让父亲看到。有说是他将信委托给母亲转交,可是母亲看过信的内容后,选择了隐瞒;也有说,卡夫卡自己,压根儿没将信送出。

原生家庭会给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上深刻的烙印。

孩子的性格、思维模式、处事方式、心胸格局等,都带着强烈的,原生家庭的影响,而这些,又往往是造就和改变一个人对生活幸福感的体悟的重要因素。

02 原生家庭的影响,幸运不幸,都长在容貌里

生活,总是给人万般滋味,除去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其实根源,还在于每个人的体会不同。

这就是幸福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拥有。

人的相貌,一生要经历许多次改变和塑造,有的人越长越好看,有的人越长越变味,这都是内心的形象变迁在作祟。

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事业上功成名就,未必意味着生活中也如鱼得水,更未必意味着,心灵的安宁和自由。

有的人一生平淡,却能安然幸福;还有一些人,纵使出身高贵,生活优渥,却难掩内心的苦涩,始终郁郁寡欢,难以纾解。

仓廪实而心”不足的痛苦,往往夹杂着虚无和绝望。而这些内心的缺憾,会真实地反映在一个人的相貌里。

卡夫卡最令人难忘的相貌特征,是深邃忧郁的眼神。他不可能拥有那种愉悦洒脱的阳光气质。

所以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所有的风景,好的坏的,幸与不幸,都长在容貌里。

都说孩子天真,可大约从八九岁开始,不同的孩子,就开始呈现不同家庭教养出的气质。有的孩子甚至更小,但表现出的,却是成人化的不美。

都说老年慈爱,可和蔼可亲的面孔之外,依然有许多老迈的容颜,让人望而生畏,有的甚至分明透着阴鸷。

内心堆积的负面情绪,若不能及时排解,就会变成摧毁容颜和气质的毒素,累积得多了、久了,就无药可解,根深蒂固地定型在容貌和气质里。

内心03 疗愈原生家庭之痛,要找到为心灵世界开疆拓土的出口

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从小学习艺术课程。

其实,大人不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音乐家、美术家之类的专业人才,更多的,是为了帮孩子培养一门兴趣爱好,好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有个纾解心事的心灵寄托。

人生有更多能获得幸福感的事情,就会冲淡某一项缺憾带来的消沉。

孩子能拥有一个超脱于琐碎生活细节外的心灵空间,那么他的心灵格局,一定不会总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

精神的疆域,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就看主人如何开疆扩土,为自己扩张更丰盛的心灵景观。

不想一生都被困在狭隘逼仄的现实琐碎里,就一定要努力拓展心灵的世界。

内心

卡夫卡选择的出口,是文学的世界。

卡夫卡并非出身书香门第。他父亲是一名商人,颇具经商头脑,虽历经艰辛,却终于白手起家,事业有成,对待工作,他可谓顽强不屈,勤奋有加。

但是,这位父亲对待家庭和孩子,则独断专行,不可一世。他不会跟孩子沟通,更不会和蔼可亲地宠爱孩子,他将在事业上奋斗的霸道作风带回家,对孩子呼来喝去,肆意指责,认为这样做父亲理所当然,绝不会去体谅和考虑孩子的心情和感受。

所以,他终其一生也不能理解,他这样一个务实上进的商人,怎么会生出一个小说家儿子。

其实,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困惑,明明父母毫不出众,没有任何文艺细胞,为什么孩子反而走上文学甚至是艺术道路。

答案,经常藏在笼罩于家庭上方、横压在孩子心头的父母高压里。

马塞尔·普鲁斯特04 比焦虑自责更重要的,是家长如何补救改善

是的,很多问题家庭里,走出了功成名就的孩子。可是,成就抹不去的,是孩子在成长历程中所经受的精神创伤。

有的人,可以用童年的幸福治愈一生;而有的人,则终其一生,都在拼力去治愈原生家庭之痛。

卡夫卡谈自己的创作时说过,作家就是一个弱小的生命,而他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弱小,就总是把外部世界描写得很强大。

他还说过,他的作品,是他随手记录下来的噩梦。他不喜欢自己所体验到的那种柔弱、恐惧和痛苦。因为内心过载的苦痛,他甚至立下过遗嘱,让朋友帮忙把他的文字全部烧掉。

卡夫卡承受着艰难的原生家庭之痛,他也在努力寻求自我救赎。

没有那些痛苦煎熬,就不会有卡夫卡的文学成就,可这些都是读者之幸。

对卡夫卡本人来说,当他深陷原生家庭之痛时,他所渴望的,必然是解脱和救赎。只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外收获了另外的人生风景。

人生

经历生活的风雨而脱颖而出,有人会说,感谢那些承受过的苦痛。但是,如果有可能重来一次,谁不愿意自己的成长,多一些温暖和阳光?

这也是做父母的心情。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有所成就,但如果预知这成就要用惨痛的代价去换,那么绝大部分父母,都是宁可孩子哪怕少一些世俗功利的收获,也要心理健康,内心舒畅。

毕竟,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才是一个人源源不断获取前行动力的依靠。

不过,完美永远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我们对理想状态的追索和接近。

父母的不完美,可能反而促使孩子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所以,要做不懊恼、不焦虑的父母,就应该放宽心一点,不要太苛责自己,而应该,多给孩子一些心灵成长的空间——音乐、绘画、文学,等等,有很多美好而广袤的世界,可以容纳孩子受挫的心灵。

当自己对为人父母的职责履行得不尽如人意时,多去想想,如何帮孩子找到自我救赎、自我强大的契机,这才是有行动力的补救。

人生05 己所不欲,就要未雨绸缪,规划好带给孩子的原生家庭

现在,接受过良好教育、愿意不断学习成长的年轻父母们,都会有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成长,以及因原生家庭而造就的性格缺陷,并不断调整自己为人父母的状态,力图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和谐、温暖平和的原生家庭。

但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们有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并不是父母站稳了我是为你好”的立场,孩子就能全盘接受,不叛逆、不抗争地顺利成长。

而且,在巨大的生活和育儿的双重压力下,即便理想很美好,做父母的,也难免有情绪失控、言行不当的时候。

没有绝对理想的大人,也没有绝对理想的孩子。

所以,多少年轻的父母,一边反思忏悔,一边重蹈覆辙,一次次把自己推向纠结懊恼的焦虑境地,也一次次地,加剧了亲子关系中的紧张感和高压。

都是被焦虑蒙蔽了内心的敞亮,反而看不清前路。

人生

那么,有一个大家都选择性忽视的误区,不得不重申:完美的原生家庭,就一定能培养出完美的孩子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卡夫卡的成长经历,只是其中之一个小小的例证。

原因——

第一:什么是完美,没有绝对的标准;第二:美好的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性情和心理培育大有裨益,但未必是孩子走向世俗成功的标配;第三:即便遇到了不完美的父母,甚至是问题父母,也未必意味着人生陷入绝地。相反,很多严苛、高压或问题重重的家庭,培养出了获得世俗成功的子女。第四:原生家庭的质量,更多关乎孩子的心理健康,经营好原生家庭的意义,是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受,不让孩子带着巨大的心理阴影成长。卡夫卡06 人生难免得失取舍,选择承受另一面,才能化解焦虑

趋利避害”,追求快乐舒适,这都是人的本能。

但如果这些本能没有得到满足,人就会激发出另一种本能,去转移注意力,继续寻求舒适快乐。

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在有经济困难,或者氛围紧张的家庭长起来的孩子,反而格外珍惜学习和工作机会,做事业格外努力上进。

因为,他们必须珍视那得来不易,甚至可能随时失去的,改变命运、逃离当下的机会,那机会对他们来说,是稀缺资源。

而有些家长则抱怨,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成长条件,可是,孩子却对什么都无所谓,既不够珍惜,更不够上进,天真到盲目地乐观恬淡,尤其在小学阶段,简直是学霸生了学渣”的极端反例。

这两类站在截然不同的人生起跑线上的孩子,在孩童阶段,都可能是彼此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尤其在学业为重的成长阶段,成绩好的孩子,更容易站在现阶段的人生巅峰之上,接受来自许多人的艳羡。

所以,很多高素质家长,并不会过分溺爱孩子,反而会在孩子遇到学习问题的时候,及时反思,适时进行挫折教育,以求孩子能感觉到某种匮乏”或紧张感,从而动起来,抓紧学业。

但从一生的发展轨迹上来说,人和人之间,无论身份、地位、财富如何,最大的差别,还是在人生选择和内心的幸福感上。

功成名就,并不代表人生幸福,更不代表,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马塞尔·普鲁斯特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用寂寞来偿还。

人生,有所取,必然有所舍。有所得,也难免有所失。在得失取舍之间,最重要的,还是选择承受那另一面。

做父母的,以这样的心态自我教育,更将这种意识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那么,无论原生家庭能被如何评分,孩子都有可能自我调节,自我疗愈,在得失取舍之间,更清楚明朗地,追寻自己想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