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比起尽力而为,设立具体的标准才是关键

文|C位妈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庭经济也比以前宽裕了一些,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家庭只生一个娃,所以现在几乎所有家长都特别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巴不得倾其所有让孩子时刻享受到无忧无虑的生活。

同事小翩的儿子才8岁,就已经对各种运动鞋品牌如数家珍。

上周,儿子跟爸爸说,自己想买某品牌的运动鞋。小翩去店里一问,得2000多元一双。这可把小翩惊呆了,自己都从来没穿过超1000元的鞋呢,当即不同意买。

可儿子呢,当场就躺地上哭闹起来,非要爸爸给买,说自己就喜欢那双运动鞋。小翩一看那么多人在店里看着孩子闹呢,被孩子逼得只好赶紧掏钱买单。

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比起尽力而为,设立具体的标准才是关键

在物质需求上,大部分家长的做法是尽力而为”

小翩后来跟我说,其实当时自己会犹豫并不是自己负担不起那两千块,而是觉得孩子还小、身体长得快,真的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去买一双鞋。

几十块、几百块的鞋照样能满足孩子的日常需求、穿得很舒服。他当时真的很想坚持拒绝孩子,觉得不该惯着孩子。

可孩子一哭一闹,他这当爸的就没辙了。想想平时自己本来就忙于工作,天天早出晚归地没时间陪孩子。

孩子一提出想要买什么,他就舍不得让孩子伤心,想尽可能地满足孩子。

他也在想,孩子估计就是学会了拿捏爸爸的这层心理,才时不时地跟爸爸要这要那。要换成孩子他妈,铁定任凭孩子怎么闹也不会给买这么贵的鞋。

在我们的生活中,相信大部分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能给予孩子最好的”,不想让孩子受到任何物质上的委屈,所以,也总会尽心竭力地去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

尤其是父母不能常陪在孩子左右的话,就更加有可能出现类似小翩这样的用物质满足来补偿孩子心理的情况。

其实这是做爸爸妈妈的人之常情”,能够理解,但不可取。

甚至还有家长会有攀比心理,虽然我们家条件差点,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孩子有的,咱家孩子也不能少。

衣服啊、鞋子啊、书包啊,不能让别人看出咱们的寒酸。我们就是借钱也要给孩子买好的,让孩子高兴,让孩子不丢脸……家长宁愿苦自己,也不愿意苦孩子,觉得任何事情都不能输,要赢在一口气。

但俗话说的特别恰当过犹不及”。满足孩子也要讲究适度。一旦过度满足孩子的所有的物质需求,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就是害,而不是爱。

放纵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对孩子的成长有危害

假如家长们对孩子提出的物质要求不加以筛选,凡事都立即满足的话,孩子很有可能会养成以下心理:

1、恃宠而骄,不知感恩

条件稍微差点的家庭,家长倾尽一切满足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想要孩子不受苦,不让孩子知道家长的难处与辛苦。这样无私的父母之爱真的很让人感动。对于条件好的家庭,就更不用说了,要什么有什么,不缺那点儿钱。

可是,不论家庭条件好坏,假如没有底线地一味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那很大概率会让孩子变成一个恃宠而骄、不知感恩、自私自利的人。

父母们活生生地成为了孩子愿望的奴隶。而愿望是个无底洞,被宠惯、满足惯了的孩子,其愿望是不会有到头的时候。

父母们想想,我们能一直给孩子买好一切东西吗?孩子将来成人了难道不需要靠自己的能力在这个社会上获得立足吗?如果我们倾其所有培养出来的却是不知感恩、不懂付出的人,这真的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2、挥霍无度,不惜钱财

一旦给孩子留下一切来得很容易的印象,那么孩子就不会懂得珍惜眼前所有,反而变本加厉,提出更多需求了。

孩子对钱财的观念不是天生就有的,如果家长一直毫无节制地给孩子买买买,不告诉他这钱是怎么来的,不让他有钱的概念,那么孩子就不会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甚至到长大了、成家了还有可能照样啃着爸爸妈妈并且还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父母不给反而是有错的。

知感恩

3、热衷攀比,得寸进尺

家长如果自己有攀比心理,凡事都得赢过别人,那么孩子也会沿袭家长的这种心理,并且懂得利用这种心理来要求家长买这买那。

比如,本来一个普通耐用的书包就可以装书,但孩子看见同学背了某大牌的书包,于是回家要求爸爸妈妈也给买这个品牌的书包,而不论这书包的价钱比普通书包贵出多少倍。

攀比跟愿望一样,只有越来越凶的份。

到长大了,孩子就会问家长,别人家爸爸妈妈都给孩子找好了工作、买好了车、买好了房、花钱娶好了媳妇儿,为什么你们不帮我出钱搞定这一切?你们怎么这么差劲?你们让我感到丢脸!

那一刻的心痛,只有家长才能体会吧。

物质需求

所以,对待孩子的物质需求,家长要学会把握好度”,而不是毫无原则地满足。

1、孩子的基本需求及有利于他成长的需求,必须满足

分清孩子提出的是需求”还是想要”,需求”与想要”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需求”是生活中必须要有这种东西,而想要”只是一种美好的心理愿望。

比如:

孩子长个了,家里的儿童鞋不再适合他,那么一双健康、合脚的鞋,是孩子目前所需求”的;但昂贵、国际名牌的鞋就属于想要”的范畴。

夏天到了,孩子去年的连衣裙已经不再合身,那么一条合身、穿起来好看的裙子就是孩子目前所需求”的;但是不一定非得跟班里某位同学买一样昂贵、大牌的裙子。

孩子的基本需求必须满足,否则他无法健康成长,但孩子的想要”就要量力而行,甚至应想办法帮他转化为需求”。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可以一起去挑选你喜欢的、合身的衣物,挑选你需要的日用品,但是,我们没必要非得追求国际品牌、非昂贵而不入眼。物品重在用着合适、喜欢,而不是重在价格。

有利于孩子提升能力的需求,也要适当满足。

比如:

孩子喜欢文学和写作,想买作文书、想买文学名著,那你大可以带着孩子去书店好好挑。

孩子爱阅读、爱写作,这是好习惯,可以悉心培养、帮助孩子从书中获得更多知识、喜悦与满足。

2、合理但非紧急的要求,应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对于一些不是当即就需要的东西,家长们要懂得回绝孩子,培养孩子学会等待,延迟满足”的心理。

因为学会等待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假如孩子缺乏这种等待,延迟满足”的能力,那么,他将来进入成人世界则有可能因缺乏等待的耐心与能力而犯下错误。

当然,家长们在回绝孩子的的非紧急需求时,应当耐心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需要等待,为什么需要延迟满足”。

比如:

孩子在3岁的时候看见大哥哥大姐姐在玩溜冰鞋,于是他告诉爸爸,自己也要想要买一双溜冰鞋。

那么爸爸就可以说,宝贝,爸爸知道你觉得溜冰特别好玩,可是你才3岁,哥哥姐姐也是长到比你现在年纪大点了的时候才开始学溜冰的。

你现在这么小,很容易把自己摔浑身是伤呢。你看看,可以不可以等你长到6、7岁了,个子高了、身体也更强壮了,那时候,爸爸再给你买溜冰鞋,咱们再好好玩儿,行不行?

知感恩

虽然在刚开始,孩子依然会跟爸爸妈妈哭闹,抢着买,但是家长此时一定要忍住自己的心疼,拥抱孩子,耐心等待孩子明白过来。

只有愿意等待、懂得延迟满足的孩子,才能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他以后长大了,也更加懂得分辨机会与诱惑、权衡利弊,让自己不被一时的诱惑与情绪所左右。

3、 非必须也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定回绝孩子

对于一些完全没必要的花费,家长要当机立断拒绝孩子,让孩子放弃念想,让孩子知道,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硬抓着、求着也没用。

比如:

孩子已经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玩偶了,但一进商场看见琳琅满目的玩偶,他就又求着妈妈要给买。他也许会想尽各种理由说服妈妈,家里的佩奇太小了我长大了,我需要一个大点、高点的佩奇。”家里的小恐龙头都破了,我要换个新的恐龙。”

他也许会哭闹起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我不管!我就要!就要!就要!”

这时候,妈妈一定要沉住气,首先跟孩子好好说,表明自己的立场,我知道你特别喜欢这只佩奇,但是我们家里已经有一堆佩奇、恐龙、兔子之类的了,已经够你玩了。我们要爱惜每一个玩偶,不该见一个爱一个,见一个丢一个。所以,妈妈今天不会再给你买。”

如果你觉得很委屈,想哭会儿,那咱们去卫生间,或者回到家里,你好好哭会儿。在这里哭的话,会被别的小朋友笑话,大家光看你的哭闹表演了。”

不论你怎么做,妈妈都会在店门口等着你,你想好了出来找我。”

爸爸妈妈

当然,如果孩子听了父母的规劝、放弃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时,父母要及时肯定和赞赏孩子,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孩子会在父母的肯定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这样他以后就不会非要通过各种哭闹撒泼来寻求物质上的满足。

恃宠而骄

总之,父母要量力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适当锻炼孩子对合理要求的延迟满足能力;但对于不合理的要求,父母就要坚定拒绝,即便各种哭闹也不管用。

这样,在以后遇到相似情况时,父母只要明确地表示自己的态度,孩子就会明白父母的意思,该买的会给买,不该买的,他也不会再纠缠父母了。

记住,是非分明、懂得感恩与知足的孩子是打小培养、锻炼出来的,而不是无底线地溺爱、不加限制地满足出来的。

今日互动:你觉得孩子得物质需求应该怎样满足?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

——————————

关注【C位妈妈】,棘手的育儿难题和倍感幸福的育儿瞬间都能得到帮助和回应,经历和经验可能不同,但我们爱孩子的心始终一样。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