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你所放不下的,往往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己的修养,从草根逆袭成了晚清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而且他对‍‍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视。‍‍他的教育思想,‍‍对‍‍整个曾氏家族都起了很大的影响。据调查,曾国藩家族二百多年间英才辈出,大多成为各领域的精英,至今‍‍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如此‍‍长盛兴旺的家族,‍‍在古今中外都是比较很少见的,而‍‍‍‍原因可‍‍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曾国藩教给孩子的东西,正是当下很多家长都希望教给孩子的。‍

你所放不下的,往往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让孩子学会思考》就是一本这样的教育指南,家长能从中获知什么才是教给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本书的作者是达琳·斯威特兰和罗恩·施托尔伯格,两人都是执业临床心理医生,尤其是达琳·斯威特兰,她专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已经二十余年了,是位极负盛名的治疗师和演讲家。

今天的孩子生长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习惯了速战速决,也表现出了对父母前所未有的依赖,但他们在生活中很少有犯错误的机会,而家长就是造成孩子在这种错误里越陷越深的主要原因。《让孩子学会思考》本书指出了5种家长常落入的陷阱,并提供了实用可行的方案,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培养出有自信、独立自强和善于思考的孩子。

01家长陷阱是阻碍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①解救陷阱

看到孩子陷入困境就心疼,所以家长们常常会急不可耐地为孩子解决问题。

曾经有家长给老师发信息,要求老师给孩子调位置,而且家长要求换位置的理由还很特别:孩子的同桌经常占了大半个桌子;左边的同学喜欢上课跟孩子讲话,会连累到孩子受批评;前排的同学经常转过头跟孩子扮鬼脸;周围的同学成绩不好,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作为老师,已经被家长的各种理由搞崩溃了。

以上的问题,并不是调个位置就能完全解决的。当孩子上学之后,他就已经开始和社会发生连接了,也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社交。

每个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磕磕绊绊,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孩子也需要学会如何处理问题。只是作为家长,我们想为孩子扫清障碍的欲望太强烈,或者自己无法忍受袖手旁观的煎熬,所以总是向孩子伸出解救的手,却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入了陷阱。

②火速陷阱

当今时代,有多少家长对孩子的需求总是立即响应,让孩子的需求得到即刻的满足。当看到孩子为此感到开心的时候,家长也是欣慰的。但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孩子对即刻满足的预期,却不愿为任何事情而等待。

让孩子学会思考

关于延迟满足,最著名的莫过于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了。实验者给一组三、四岁的儿童每人一块棉花糖,并告诉孩子们,他们会离开15分钟,如果等他们回来再吃,就可以得到额外一块棉花糖。研究发现,那些耐心等待的孩子不但学业成绩更好,而且不会轻言放弃,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而意气用事。

家长如果刻不容缓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少耐心,教会孩子学会思考,再付诸行动,是家长应该要做的一项主要工作。

③压力陷阱

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辗转于各个培训机构,接受各种课程的学习和潜能的开发。比如说,孩子的成绩不够优秀,家长就请家教补习功课;为了让孩子能言善辩,就学习演讲与口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弹钢琴,也让孩子去学一样乐器……

让孩子学会思考

家长总想着孩子是十项全能,却不曾想过孩子的能力是否能达到。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至少在某些方面,还不具备家长所期待的能力。

其实这个压力,是家长自己的压力,并不是孩子的。家长的眼里总是装着别人家的孩子,常常让孩子为了自己眼中的优秀”而奋斗,却从没问过孩子,这是不是他们想要的。因而不经意间就落入了压力陷阱,却还浑然不知。

④给予陷阱

很多家长不想让孩子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都是尽自己的努力,给孩子提供一切他们想要的条件。但是他们却落入了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陷阱,让孩子认为家长满足自己的要求是理所当然的,自然不会想到有些东西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

斯威特

其实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反而是教他们自食其力的时候。鼓励孩子通过努力去获得想要的东西会更好。只是很多家长,往往坚守不了自己的原则,只要孩子撒个娇或者哀求一下,家长就会满足他们了。

从心理学上来说,父母给予孩子想要的物质,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满足。因为很多父母自己小时候想要的东西都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拥有自己小时候无法得到的东西。

⑤负罪陷阱

很多家长都知道,只要给孩子设定规矩或者拒绝孩子的请求,都会让孩子不高兴。看到孩子难过的样子,家长心里就产生了负罪感,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决定。忙碌的家长更容易落入负罪陷阱,因为他们不能经常陪伴孩子,会将满足孩子的需求作为他们弥补的方法。

曾经在放学的路上,听到一个儿子对父亲说:爸爸,你昨晚没检查我的书包,害我语文书没有带,被老师批评了。”听了儿子的话,这位爸爸很容易就产生了负罪感,为了减轻孩子的不悦和自己的罪恶感,爸爸很可能答应儿子买他喜欢的玩具给他。

这样做会让父母成为过错方,只要孩子因为父母而产生不适,父母因为心生愧疚,试图通过为孩子提供想要的一切来进行弥补。

02解救孩子,只能让他们错失良机

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种树人种下了树苗,但是浇水却没有规律,有时隔三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浇一次;而且浇水的量也不一样,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林清玄对这个事情感到很好奇,忍不住向种树人寻求答案。

种树人说: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要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能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如果我们每天都定时定量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或者遇到狂风暴雨,树苗就活不成了。”

‍‍

其实,不只是树,人也一样,需要独立去成长。当孩子遇到困境时,家长每次都会挺身而出,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只会阻碍孩子锻炼的机会。

父母可以帮孩子解决很多问题,这对大人来说问题不大,但对孩子来讲,却失去了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家长经常性的解救行为会让孩子陷入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总是会有人替自己解决问题的,自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03父母能教的最重要的事

①遇到困难偷着乐

和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坎坷,相对比较少,但是也失去了可以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当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家长不要急于伸出援手,把拯救的机会留给孩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既可以让学会思考,又能树立自信。

斯坦福大学

②让等待成为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必修课

因为即刻得到满足,使孩子已经不懂得什么叫做等待了,所以让孩子学会心平气和地等待,应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说,孩子请求你帮忙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等待一下,告诉孩子要等你把手里的活忙完,再去帮他;当孩子在商场看到某样东西,不要马上买给他。

③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

吃饭的时候,有个孩子跟妈妈说:妈妈,你给我炒个鸡蛋。”

而另外一个孩子是这样说的:妈妈,你现在有时间帮我炒个鸡蛋吗?”

如果妈妈说她现在很忙,没办法炒鸡蛋,第一个孩子可能会很生气,但是第二个孩子可能会和妈妈商量如何解决问题。

在一件事情当中不仅考虑自己,也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这才是家人的实质。

曾国藩

④过程比结果重要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有一张优秀的简历,不遗余力地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孩子的学业上。每天晚上甚至周末的时间都送孩子去培训机构,只为了最后的成绩或奖项,将关注点都聚焦在客观事物上,而不是孩子为了达到目标所作的规划、付出的努力。

⑤教他们自食其力

美国总统里根在12岁的时候,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需要赔偿12.5美元。里根去找父亲要钱赔偿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于是,里根周末、假日就去外面打工,半年后,终于挣到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

家长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想要的东西很容易就可以得到,甚至是不劳而获,他们已经将父母为他们买东西视为理所当然,不曾想过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让孩子学会思考》给我们的启发是:父母不一定要教给孩子很多的知识,也不一定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但一定要教会孩子学会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中的每个问题,都是孩子成长的阶梯,这可以让孩子在未来的时间里从容面对生活的困境和人生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