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姐家的孩子是个小懒虫,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都需要张姐花费很大的一番功夫。近来孩子上幼儿园了,为了不让孩子迟到,张姐会比平时更早一点叫醒孩子,结果孩子完全不配合。于是张姐不得不狠下心来强行掀开孩子的被子,让孩子早点起床,结果孩子不仅对早起很反感,更是出现了厌学情绪。
孩子每天晚上都会问张姐妈妈明天可不可以不去上幼儿园啊?我好讨厌上幼儿园!”张姐看到孩子这么抵触也很是头疼。每天早晨张姐家都会为孩子早起的问题所困扰。怎样才能改善孩子的这个习惯呢?张姐一时也找不到好的办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坏习惯的存在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父母给予引导和纠正。就像张姐家孩子不愿意早起的问题,在以后的求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养成早起习惯会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家长们要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摆脱坏习惯的困扰呢?父母们不妨尝试一下依靠条件反射理论来帮助孩子有所改善。

条件反射理论”这一理论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一个有关神经学的一个概念。并且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学说,为之后的神经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
这种现象讲述的内容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机体接收到了一定的环境刺激,并且机体与刺激建立起来了短时间的神经联系。也就是说这个概念描述了机体和刺激之间的连接关系。简单的说,有两个完全不相关的物体,因为长期会捆绑在一起,或者同时出现,同时给予一定的刺激发生,那么机体就很容易从一个物体联想到另一个物体。
望梅止渴说的就是一个条件反射的故事。相传在打仗的时候,为了不贻误战机需要士兵们日夜行进,但是因为缺水的关系,士兵们觉得很渴,身体也很疲惫,进而有懈怠的情绪。这时候将军说前面有一片梅子林,士兵们听后很欢喜,想象梅子的味道,便觉得没有那么口渴了,于是加速了行进。如果当年士兵们没有吃过梅子,没有与梅子建立起条件反射,想必这个经典的故事就要被改写了。
当年巴甫洛夫进行的实验是建立狗与哨声之间的条件反射。每次喂食的时候都会吹哨,时间长了,即使没有喂食,仅仅是吹哨,狗也会有唾液分泌。将一些本能的反射和一些环境刺激进行强化,这样就会建立起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理论”可以通过强化的过程来刺激孩子的行动力,当孩子遇到不想要完成的任务时,一旦建立了条件反射,孩子处于习惯的驱使也会有所行动。

赵姐家的孩子十分爱拖延,写作业的时候非常的磨蹭,因此常常会写到很晚,最终敷衍应付了事。赵姐为了改变孩子这个坏习惯,于是和孩子说你乖乖地写完作业,妈妈奖励你一支冰激凌!”平时,赵姐不愿意让孩子吃冷饮,所以冰激凌对孩子很有吸引力。一段时间后孩子对于写作业不是那么抵触了。这其中奖励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更有积极性,而条件反射理论的应用让孩子把写作业不再当成是一件痛苦的事。
1、降低孩子的抵触情绪
就像赵姐家的孩子一样,原本一想到写作业,孩子就会觉得疲惫和劳累,但是有了冰激凌的存在,孩子把写作业和冰激凌两者间建立的联系,冰激凌使得孩子对于写作业的看法发生了改变,降低了孩子的厌烦情绪。
2、有助于孩子不良习惯的改善
当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后,父母们想要改善是有些困难的。但是条件反射理论”可以帮助家长们找到有效的切入点,改善孩子的行为习惯。让孩子更加愿意去接受新习惯的建立,条件反射理论”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律能力,让改变不再那么痛苦。
3、改善拖延磨蹭的行为表达
当孩子对于所要进行的事情有所反感时,就会有拖延、磨蹭的行为表达。这时候家长的其强行干预并不会使得孩子的行为有改变。借助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让孩子的这种消极情绪更容易被克服。

1、建立行为目标暗示
当孩子接受到的目标暗示足够多时,这就实现了刺激与机体的连接强化。家长们可以为孩子设定目标,通过目标的激励来不断的强化孩子的目标感。但是这时需要注意的是切实的目标才会对孩子有帮助。
2、建立反射开关
建立有一件事物联想到另一件事物的机制。通过一种行为打开条件反射的机关,激发孩子去进行另一种行为表达。这个开关可以是一个计划表,也可以是一个提醒用的便利贴。这样的开关简单可行,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
3、建立微习惯
当孩子的大习惯很难改变时,不妨采用微习惯的方式来进行干预。通过对一些小目标的实现或者是小的行为习惯的改变入手,设定最低的限制,长期坚持下去,同样可以看到孩子的改变。
学者们在进行很多次的实验后发现,想要培养一种习惯大概需要21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不断的进行同样的环境刺激,机体就会有养成习惯的可能。这样就会建立起相对稳固的连接关系。所以父母们在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耐心,一朝一夕的热情是不能看到明确的效果的。

大家对孩子的不良习惯的改善有着怎样的困惑呢?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纠正有哪些好的建议呢?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