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你就是个笨蛋”—一个小小的标签,是怎样把孩子困在牢笼里的?

一,家长的自检:你给孩子贴过什么标签?

同事王姐最近很头疼,原因是她那一直引以为豪的儿子昊昊。昊昊调皮又跳脱,很是聪明,成绩一直很好,是她老妈的骄傲。一提起这个儿子,王姐嘴上嗔怪着小皮猴”,脸上的笑意却是藏也藏不住。可自从上了四年级之后,昊昊的数学成绩却是一路下滑,周考,月考,期中考试,一次比一次不理想。王姐也因此被老师叫去学校谈话好几次,气的王姐现在一提起昊昊,就说他榆木脑袋”、天生就没这根筋”。最近见到昊昊,发现这个已经半人高的小男孩,总是耷拉着脑袋默不吭声,再没了往日的朝气和活泼劲。

其实王姐真的不是特例,这样的家长到处都是,你我或许也在其列。我们经常因为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暂时落后或者不突出,就生硬而随便地给孩子扣上一顶帽子,贴上一个标签,却不知这样一个看似寻常、无意、无伤大雅的行为,其实是一种非常可怕而又有害的思维模式:固定性思维。

固定性思维,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她在自己的著作《看见成长的自己》一书中说:拥有固定性思维模式的人总认为,诸如智商和天资这种个人特质都是天生注定的,而且固定不变,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它们只是你摸到的一手牌,而且没有重新洗牌的机会”。

二,你是如何用自己的思维模式,给孩子画地为牢的?

固定性思维模式有如下特点:目光短浅,生硬僵化,偏执主观。如果家长拥有这种思维模式,那么一旦孩子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于人,表现不突出,或者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值,家长的所作所为就难免会给孩子造成巨大而长久的伤害。


你就是个笨蛋”—一个小小的标签,是怎样把孩子困在牢笼里的?


01,标签化”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把孩子困在原地。

相信很多孩子都被家长贴过榆木疙瘩”、猪脑袋”、缺根筋”、笨小孩”诸如此类的标签,有的孩子甚至从小叫到大,家长可能是说者无心”,可是孩子却是听者有意”。

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大象在很小的时候,被伺养员用一根细链拴住。它使劲想挣脱,却总是受伤而挣脱不掉,无数次的失败之后,它就认命”而放弃了。等它长成大象之后,轻轻一挣就能有挣脱掉这根细链子,它却一直认定自己没有那样的能力而再不去尝试挣脱。

你可否知道,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标签,却犹如拴住孩子的锁链,在某个方面给孩子画地为牢”,把孩子限定在这个低洼之处,扼杀了孩子的种种可能,甚至永远都无法向上突破。

02,你可能在对孩子进行二次伤害”。

拥有固定性思维”的人,在孩子一时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第一反应不是去找结果出现的可能原因,不是去安慰和帮助孩子,也不是去反思自己做的够不够,而是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认为孩子智力不行,没有天赋,或者能力不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这样的挫折,已经很受伤害了,回到家里,不但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支持、鼓励和帮助,反而被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这就是二次伤害”。更有情绪控制力差的家长会因此而迁怒孩子,把其他错误也归责于孩子,甚至以之为耻,这就让孩子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和精神压力,更加的受挫和无助。



而且,一旦家长如此认定,那么他很可能觉得天生就这样了,没救了”,从而放弃对孩子的帮助,不作为了。那么,这个本来已经在低谷,却又被放弃的孩子,在这个方面能够突破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03,真正深远的伤害,是把固定性思维”内化给孩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根据权威的评价”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和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结识的最大权威”,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和评论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思维决定行为,一旦家长有了固定性思维”,他不但会不断强调强化安在孩子身上的标签,还会在言语和行为上,给孩子各种暗示”:你就是xx样的人。孩子会接受这种暗示,慢慢的也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如此一来,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存在感会遭到摧毁;更严重的是,孩子也会在父母态度影响下,把固定性思维”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而这会进一步限制孩子以后的发展,成年后很大可能会走上自己父母的老路。



三,运用成长型思维”,做孩子成长路上的神助攻”。

有句话说的好:现在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挫折教育,因为父母对孩子不适合的教育,就是孩子最大的的挫折教育。

那如何才能避开固定性思维”的陷阱,不再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呢?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

01,转变思维,用不一样的眼光重新审视孩子的成长过程。

已经受挫的孩子,本身的自信心和全能感已经收到了挑战,所以要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待孩子平静下来,接受了现状,再和孩子一起找出原因,解决问题。

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一定会有起起落落的波动,但是长远来看,是整体向上的。所以家长一定不能拘泥于孩子一时的表现,不要过早给孩子下论断,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用成长的心态来培养和教育孩子——这正是成长型思维”所倡导的。



成长型思维”是与固定性思维”完全相反的思维模式,它基于成长和进化原则,基本观点是:你可以通过努力拓展自己的天资和可能性。

正如卡罗尔·德韦克所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实践和经验来改变和成长,只有当人们以正确的方式成长和经历磨炼,拥有正确的努力和目标时,我们才能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大能力。

拥有了这种思维决定的家长,会对孩子的表现更加的包容,对孩子的发展有更多的信心,也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提供支持和主动作为。

02,陪伴,鼓励和爱是对孩子最大最好的支持。

孩子害怕挫折吗?其实是不怕的。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和喜欢去探索,去尝试,他们的生命弹性远远超过你我的想象。

教育硕士萨拉·德鲁布里斯说:人生来都具备承受挫折的能力。关于适应性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持和鼓励的话,70%以上的年轻人不仅可以在最艰难的生活条件中生存下来,而且能成长为健康的成年人。

所以,对孩子杀伤力最大的不是挫折,而恰恰是父母不适当的态度和反馈;反过来说,父母给予的支持、鼓励、无条件的爱和信任则是孩子面对挫折,自我成长最大的动力。

03,用小成就,一步步积累孩子的自信心,巩固孩子的自我感。

孩子在遭受挫折之后,自信心和全能感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家长要陪伴孩子一起通过行动来重拾自信。

在了解了孩子现状的本质原因之后,接下来就是和孩子一起找到适合的方法,一步步的走过这个过程,一点点的积累起孩子的自信心。

就像昊昊,他的数学成绩之所以下降,是因为升上四年级之后,大部分的数学习题从以前的一步运算,升级到两步运算,而昊昊天生跳脱灵敏却缺乏耐心,所以学习的时候,思维还是停留在原来的直线思维上,短时间内没有转变过来,老师和家长也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意识到昊昊的这个情况而给予他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当昊昊变的越来越沉默时,还好王姐终于意识到这个问题,她陪着昊昊用他最喜欢玩的闯关游戏,来给昊昊讲关于第一关,第二关”的数学多步运算原理。

道理明白了之后,效果是立杠见影的,下一次的考试,昊昊的数学成绩就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小小的反馈就给了孩子特别大的信心。信心催生了孩子更大的学习动力,动力催促着孩子学的更好,由此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随着成绩的回升,那个自信又活泼的昊昊又回来了。



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是成就,是对付出的回报,对自我的证明,证明我可以”——这就是自信的形成。而强大的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强有力的掌控和相信,有底气,有把握,才能在成长的路上,敢于探索,敢于行动。

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都充满着艰辛,如果父母能够愿意去学习,就能做孩子的神助攻,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