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书会的时候,有个家长说起了这样一件事:
她女儿现在上二年级,期中考试刚刚过去,她考得不好,数学是班里倒数,比她平时的成绩差了很多,老师在学校批评她的时候对她说:明天上学准备一副手套,我要打手心了!”
这个孩子非常担心第二天的到来,从放学回家后就开始哭,一直到晚上睡觉,几个小时的时间里,一直是哭一会,写一会作业,想起来再哭一会儿……
且不说老师这种吓唬是否正确,这一篇来说一说:
当孩子面对压力和恐惧的时候,家长如何处理更为妥当?底线如何设置?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成长?

这个妈妈看着女儿如此担心和害怕,哭了好几个小时,她心软了。而且,她安慰了孩子整整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了,她也身心俱疲。
她想:既然孩子难过到这种地步,不然就尊重”孩子的心愿,不去上学了。
于是,她晚上对孩子说:如果你真的这么难受,那明天就休息一天吧。你可以想一想我们明天可以去做什么?”
她女儿听了以后,就从害怕去上学”转为考虑是否去上学”这件事上。
注意力转移了,情绪也好了一些。
到了第二天,她叫孩子起床,孩子哼唧着说:我不想去上学,要不我今天不去上学了吧。”
可是此刻,这个妈妈又有所期待她能去上学,于是又说了一些引导她的话,最后孩子还是不情不愿、忐忐忑忑地走出了家门,进了校门。

在不同人的价值观中,什么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什么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分界线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认为,上学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没有商量的余地(除非生病);
有的人则认为,上学与否,成绩高低,都无所谓,随心就好;
有的人认为孩子遇到挫折,必须要勇敢面对,锻炼自己的心智,有能力接受并从中获得成长;
有的人则认为,孩子就应该无忧无虑地长大,父母就是他的保护伞,能少遇到挫折就少遇一个,父母能帮他解决一个就去帮一个;……
有的父母有能力撑起一个巨大的伞,即使父母已去,也能保护孩子一生无忧,所以他们能让孩子充分做自己,做喜欢的事情;
有的父母能力不多,只能暂时撑起一把不算大的伞,当他们逐渐老去,不但无法为孩子撑伞,也许还需要孩子为他们撑起一把伞;
……
人生啊,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况。
如果你如我一样是个普通的父母,如我一样能力不多,只能暂时撑起一把不算大的伞,那么我也希望你也能如我一样,告诉孩子:
上学,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
学会勇敢的面对挫折、掌握度过难关的能力,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个独立的孩子;也只有如此,当我们逐渐老去甚至离世时,我们才能没有担忧,淡然面对,因为孩子已经有能力为自己撑起一片天。

如果,你觉得一辈子无欲无求,有张床就能睡,有个馒头就觉得满足,那么,我只能说,我和你不同,我的这篇文章也不太适合你。
如果,你觉得人就要活到老学到老,孩子既然生了,就要用心对待,学既然上了,就要努力,要对得起自己的时间,对得起自己的付出,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断优化人生。
那么,我想说:努力奔跑吧!
毕竟有伞的孩子不多。
有的人有矿,有关系,孩子即使学得很渣,也有产业可以继承,也有岗位可安排;
可是大多数人没有矿,没有关系,没有学历,只靠双手,可以成功,可是不但几率低,而且太辛苦、太辛苦!
所以,孩子必须上学,也要认真上学。孩子必须要学会面对挫折,伴随挫折努力成长!
上学,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做题。

一旦你给孩子一个信息,上不上学,是可以商量的。那么,是否上学,这个思考题,就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困扰和挣扎。
更重要的是:惰性。
别给孩子留念想,毕竟每个人都有惰性,包括我们成人,当知道有了退路,就不会那么全力以赴了。
我明明可以躺着,为什么非要站着?
没有足够的动力,谁又愿意让自己如此辛苦奔波?
所以,我们的底线一定要清楚,学一定要上!
但至于怎么上,上什么学校,如何面对学校和教室中发生的一切,我们可以一起面对。
给孩子清晰的底线意识,让孩子认识到人生总是有一些必须要做的事情,无论是是否愿意。而我们能调整的就是做些事的心情,以何种心态去做,能让自己的掌控感更强,让自己的体验更好。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来过,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学是一定要上的,学校里规则是要遵守的,老师给的一些批评和惩罚也是要承受的。
这些,都需要孩子独自面对。
但是,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不是独自一个人,父母是他的港湾,是他的后盾,是能给他力量、陪他成长的人。
当孩子因为担心被老师批评而不想上学时,我们不要冷冰冰地扔给她一句:必须要上学!没得商量!老师批评你也是为你好,你必须要学会面对!”然后就走了,留下孩子默默承受着这些担忧和煎熬。
这是冷漠,不是锻炼。
我们虽然不能代替孩子去面对风雨,但是我们可以在孩子出门前,帮孩子疏导他的负面情绪,帮助孩子建立好面对风雨的勇气,在孩子经历风雨后回到家,给他足够的陪伴和温暖。
——这些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帮助孩子走得更高更远的必经之路。
【备注】
这篇文章并不倡导说学校和老师无论做的什么,家长和孩子都要承受,要逆来顺受。如果问题严重的话,我们可以沟通,沟通无效的话还可以转校。办法总比困难多!而且,孩子也会在我们正确的示范下,学会如何看待和解决问题。

(1)同理心
在与孩子沟通中,要保持同理心,有共情的能力,能够体会和理解孩子的感受。这个话题,常看育儿文章的人,估计已经听烂了。但是,之所以依然把它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同理心这个能力,确实是基础,是关键。
不只是育儿上,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依然是基础,是关键。
所以,提高我们的同理心能力,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当我们能体会到孩子的真实感受,能够感同身受,我们变会变得平和,没有失望没有指责。当我们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我们才能真正的帮助孩子走出来。

(2)大事化小,把孩子认为天大的事情缩小化
孩子把打手心看成是非常恐怖和严重的事情。
我们知道,它不是。我们也需要让孩子知道,它不是。
当通过同理,让孩子情绪相对平和一些后,试着给他讲一些自己的事情,或者身边人的事情,又或者是网上的事情,都可以。
只要能让孩子明白,天没有塌,只是手心会疼一会儿。
我老公会给我的两个孩子讲他小时候被老师打的事情,被老师追着打,有的时候打得竹条都破了……老公讲得很轻松,孩子们听得哈哈大笑,在这笑声中,恐惧感就会减淡很多。
我们无法控制老师不去做什么,但是我们可以调整我们面对这件事的心态。
老师批评你,是为了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概念需要我们传达给孩子。因为老师若不在意你,可以把你当空气,你学得好与不好,与老师关系不大,尤其是小学老师,又没有升学率的评比。

(3)父母是孩子经历风雨后给他擦干汗水的人,而不是给他制造风雨的人!
外面的风雨,能够让孩子越来越坚强;
父母给他的风雨,会让孩子越来越伤心。
我们陪着孩子一起勇敢迎接外面的风雨,而不要在家里天天给他电闪雷鸣。
当孩子考试考得不好,自己不开心,老师狠批,无论他表面上是嘻嘻哈哈,还是哭哭啼啼,我相信他的内心依然是难过的,需要安慰和支持的。
当孩子做得不好时,他已经在学校受到了惩罚,那么在家里,就不要让他受到双重伤害,我们多支持,多鼓励,让他重燃信心,才能越做越好。
否则,在学校老师不待见;在家里父母不待见。
他的价值感在哪?他的快乐从哪里来?他生活的意义又在哪里?
给孩子温暖和力量,让他有能力抵御外面的风雨;不要在家给他制造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