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为什么你小时候比起我们现在要有趣得多?”你的孩子是否曾经在跑够了楼梯、溜够了小区,抬起头眼巴巴的问起过你。
我就是要玩iPad,别的都不好玩”你是否因为孩子玩一个小时或是更长时间的电子产品而和他争吵呢?
离那虫子远点,当心被咬了。”你是否曾经在孩子试图触碰自然界的生灵时,及时制止?


我们的童年,总是玩到天黑被揪着耳朵喊回家吃饭;无论在电视节目多么有吸引力,都比不过小伙伴在窗外的呼唤;别说小虫子了,大马蜂我们都逮过。那些美好的记忆,每次想起,都是绵绵的温暖。
不知不觉,仅一代之隔,孩子们的童年与我们的童年竟有这么大的差距。我们不抵制技术发展,我们更相信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但是我们希望,美好的城市里更应该有美好的环境、美好的自然。2015年7月,红树林基金会在深圳发布了《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的调研报告》,报告中显示,全国有16.33%的孩子有自然缺失症倾向。
什么是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并不是医学上的病症,而是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他的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的一个术语,指的是现代城市孩子的成长与自然完全割裂的现象。这种现象容易在儿童发育过程中,产生很多负面影响,比如说肥胖、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等一系列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忧郁、浮躁、缺乏创造力?
当孩子不再接触自然,很多问题都会出现,比如压力过大,忧郁和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患忧郁症和注意力缺乏症的概率上升。而在自然界中度过静谧、放松的时光对缓解这些症状大有好处。
压力过大和注意力缺乏症会导致孩子们缺乏创造力,孩子们在自然中玩耍更多的是主动的发现,而玩电子产品或看电视则更倾向于被动的接受。
儿童对于自然界缺乏起码的尊重,不再理解食物的来源,不再认识身边的动植物,不再对家乡的地理感兴趣。不仅仅对体质健康有影响,还可能导致平均寿命下降,甚至最终可能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台湾环保专家李伟文认为 如果孩子们从没有被自然感动过,长大后如何看到其他生命呢?如果孩子们从未有接近土地的体验,长大后会如何对待自然环境?这群无根的孩子,长大后如何延续人类的未来”。
为什么会有自然缺失症?
孩子本应该是最会与自然相处的,因为人从出生就有适应自然的本能,又怎么会患上自然缺失症”呢?
1、家长的原因:父母们由于工作,已经不再经常到户外活动。而更是出于对孩子们安全的考虑,很少让孩子们独立外出体验大自然。洛夫相信,这是造成儿童自然缺失症的首要原因。
2、政府和教育者的原因:在社区和城市中缺少可接触的”自然景观。人们保护自然的方式是将人作为自然的旁观者,而不是将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
3、孩子们自身更倾向于留在室内的原因:随着电视机、电脑、游戏机和手机的大量涌现,儿童有越来越多的原因留在室内。据统计,如今儿童每天留在室内的时间超过80%。

这正是洛夫感觉无力之处,他认为,孩子们需要接触自然,就如同需要睡觉和食物一样。
走出家门让孩子享受自然
自然缺失症虽然不是医学范畴内的一种疾病,但仍需要家长们的重视。
家长们需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们去接触自然、融入自然;带领孩子们去体验人类最初是如何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并在其中成长;同时让孩子们认识自然,找回缺失的自然知识那部分。打开孩子们的视野,让自然去吸引他们,才能让他们自觉地拜托电子产品的束缚。
让孩子们接受正规化有指导性的自然教育,促进孩子释放天性,激发自身潜能,独立自由发展,培养遵循自然规律的健康心智,促进孩子个性化的成长。
符合中国国情的自然教育模式正在摸索当中,很多带领孩子亲近自然的教育项目被开发出来,各种教育机构也在进行多方向探索尝试,旨在让更多人了解自然教育,让更多孩子参与到自然教育中来,培养儿童的自立、自强、自信、自理等综合素养的均衡发展。

远离钢筋水泥的牢笼,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让鸟语虫鸣成为童年的主旋律。自然,本应就是孩子最好的伙伴。
自然像一块白板,孩子们在上面可以任意挥洒,重构文化的幻想。自然也需要充分地观察和全身心的感知,从而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有时,孩子们会把生活中的迷惑告诉小树林,让小溪洗去他们的烦恼。有时,自然也会让孩子们感到恐惧,但敬畏其实自有深意。”——《林间最后的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