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家长跟我说国外的教育方式有多么的好,比如美国的家庭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很懂事什么的,但真的是这样么?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不论在哪个国度,家长能做的始终是陪伴,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

在美国的教室里,会有这样一些片段,「与浣熊一起建立自尊心」的练习:
在一张纸上写14遍「你很特别」,接下来再写「我很高兴成为你X年级的老师,你是如此与众不同」。
一张海报上画着鼓掌的手,上面写着「我们为自己喝彩」。
一个卡通人物站在镜子面前,看着自己,并且告诉大家「养成爱自己的习惯」。
填空游戏,要小孩子填「我很特别,因为.......」, 例如,「因为我知道如何玩耍」、「因为我会涂颜色 」和「因为每个人都让我高兴」......
01 自尊教育下的孩子为什么不快乐?这种在美国30年来一直努力提倡强化孩子自尊的教育方式,很多中国父母也不陌生。
在中国的很多学校,老师和家长都积极配合,想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尽力去帮助孩子提高自尊。
很多家长说,孩子的班上,竞赛是废除的,即使有竞赛,也不会提及名次,每次的考试成绩也没有排名,只用良好和优秀来区别。
因为要保护部分落后,或者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的自尊心。
但是这种保护部分儿童不被其他儿童的光芒遮住的行为,无疑阻碍了更多的儿童散发光芒。
参加过竞技类比赛的人都知道,那种落在后面时想要奋进的心情,那种遥遥领先时满满成就感的心情,是一种旺盛的生命力。
废除竞赛,实际上,也废除了孩子的生命力。
因为当每个人都很特殊的时候,每个人便都是一样的。
有个孩子跟自己的妈妈说:妈妈,你从不夸奖我,你看不到我的好。”这个妈妈回答:我每天都有夸奖你啊,我每天都在看到你的好,我的宝贝,你是最棒的,你会自己照顾自己,你的乒乓球简直打得棒极了......”小孩委屈地说:又是这些,天天都是这些。”

我们很多父母因为太关注孩子的感受,甚至不敢涉及孩子任何的一点不好,然而,有些保护孩子自尊的言语,因为太过恭维,缺乏诚意,也会让孩子觉得没有意思,不想理睬。
读过一本外版书,《教出乐观孩子》,书中作者讲了一个故事:
兰迪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各门学科的成绩都很优秀,但是体育却很糟糕。他最要好的朋友乔伊打球时动作优美又灵活,并愿意带着兰迪一起练习。
兰迪最开始说自己死都不愿意参加一项叫做抢球足球赛的练习,但是当乔伊说服他并带着他练习后,他很兴奋,甚至开始喜欢这项活动,而且也开始有进步。然而,在比赛那天,兰迪仍然是恐惧了,他的表现特别糟糕,只接到了一个球。

比赛结束后,兰迪的父亲看到兰迪脸上难过的表情,对兰迪说:
你知道,我相信你在球场上的表现很好,你扔的球虽然没有都扔在线上,但是你有强壮的手臂,你可以继续练习扔球的准确性,那其实并不难。真的,我想你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兰迪,我相信你明年会被选入球队的,这一次只是不顺利而已。”
兰迪说:爸爸,你在讲什么?我很差的。我今年没有被选上,我明年也不会被选上的。坦白说吧,我是个笨家伙。”
父亲并没有为兰迪的反应所动摇,继续说:
你不该这样说,你不能让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我告诉你,你在球场上表现得不错,我觉得你和其他人一样好。我不要看到你垂头丧气的样子,你应该告诉自己,你做得好,并且下来会更好。”

在这个故事中,兰迪父亲的用意很好。
他看到兰迪内心受到伤害,立刻想要介入,希望快速让兰迪的心情变得更好,来帮助兰迪提升自信心。
然而,他的介入却起了反作用。
因为球场上兰迪的表现摆在那,那是一个非常令人不满意的表现,父亲的言语会让兰迪觉得自己是个好哄骗,急于将不愉快的真相忘掉的孩子,这样的话语会让兰迪更加气馁。
作为父母,我们都不想让孩子不开心,让孩子失败。但事实上,孩子需要失败,他们需要感受悲哀、不安及气愤。
当我们冲动地去保护孩子,使他们远离失败时,我们也同时剥夺了他们从不好的感受中获得经验。
当他们遇到障碍,如果我们急切地吹嘘自尊、缓和失败的打击,或是以热烈恭贺的言语使孩子分心,那么我们就很难使孩子获取掌控的能力。如果剥夺他们的掌控能力,我们就会降低他们的自尊,就好像是在每一步骤中,他们都会感到渺小、羞耻。 有个家长说,自己很关注孩子的感受,也有努力去学习,但是,孩子经常对自己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真的是苦恼极了。
她回忆最近一次跟孩子相处,是孩子从学校回来,跟她说:
妈妈,今天我跟同桌争论一件事情,动手了,他练过跆拳道,下手也太重了,我现在胳膊都胀痛。”
于是她试图去关注孩子的感受,说:真的吗?你一定特别生气吧?妈妈也非常生气,真是的,怎么能这样去打同学呢?气死了。”
孩子听完,给她一个白眼,就自己进房间看书了。

我想,这个孩子回来,是很有跟妈妈倾诉的欲望的,
或许,他想表达自己是怎样勇敢,跟一个学过跆拳道的同桌开战,也完全没在怕的;又或许,他想表达的是,如果我也可以去学习跆拳道就好了;又或者,他想表达的是其他的。
但是,妈妈在并不是真的气死了,而只是把「关注孩子感受」当作一个工具或者手段,来试图提升孩子的自尊时。孩子立刻就敏锐地感觉到了妈妈的夸张和不真诚,因此,他的表达欲望被破坏了,他并不想继续聊下去。 我们自然希望孩子每天都是开心的、喜悦的,也常常认为当孩子出现难过、失望、委屈等负向感受或者负面情绪,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应该去制止它的发生。
但实际上,人的情绪感受是流动的,它会来,也会去。
不管是正向的情绪感受,还是负向的情绪感受,都是人类感受的一部分,不要剥夺孩子去体验这种感受的过程。
当一件事情很糟糕,孩子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懊恼、难过、伤心等情绪感受时,我们可以不用着急介入,让孩子在这种感受里停留一会儿。比如孩子丢了东西,他感觉难过和懊恼,甚至会伤心哭泣,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认可孩子的难过,等他平静后,询问他是不是需要帮助。
一个女孩说,她小时候养过一只兔子,但是兔子不小心被养死了,她难过地哭泣,全家人都围上来安慰她,承诺她再给她买一只一模一样的兔子,在各种承诺都无法让她感受好起来的情况下,她的妈妈特别无奈地说:
我们都这样哄你了,你到底怎样才能不哭才能开心?”

她听完这话,更难过了,而且觉得压抑。这个时候,她的爸爸回来了,问清楚事情的原委后,爸爸没有让她一定要开心起来,而是对她说:
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吧,爸爸知道,你很难过,因为这是你最心爱的小兔子。”她瞬间就觉得被理解了。 所以,理解孩子因为某件事情有不良感受,并相信他会自己消化这种感受,而不要过度介入,除非孩子需要。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孩子的感受,但要记得:
感受始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只需要给他陪伴,而不要介入并试图让他跳过那些不好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