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不道歉被骂“没教养”,聪明父母这么做

孩子不道歉被骂没教养”,聪明父母这么做

最近剧荒,有朋友推荐《大小谎言》。刚看第一集,我就被俘获了。

开学第一天,一年级学生安娜贝拉脖子受伤,在老师的鼓励下,她指出掐她脖子的那个同学,小齐。

你只要道歉就好了,你不用说谎呀。”尽管妈妈珍恩一直引导,但小齐一口咬定不是我”,坚决不道歉。

虽是影视剧中的情景,但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孩子犯了错,不认错不道歉,更有甚者胡搅蛮缠顶撞家长。

我们不禁纳闷:自己并没有疏于教导,为什么让孩子认错道歉却这么难?

1

我没错!”,这简直是孩子犯错后的口头禅。很多家长一听就来气,明明就是你错,为什么不承认?

但这也许不是孩子的狡辩,很可能是他因为缺乏同理心,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别人的伤害。

同理心,即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也是孩子善良和同情心的根源。



在最新发现中,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同理心有一定的生物基础。

纽约大学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表示:从出生的那天起,婴儿听到另一个婴儿的哭声就会感到不安。” 这似乎是同理心的前兆。

但同理心的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9个月大的婴儿看到别的婴儿摔倒,他可能也会哭。15个月大的婴儿,会因为运动模仿”而模仿别人的痛苦。2-3岁时,孩子发展出自己的同理心,但每个孩子的程度都不一样。

对于一般孩子,同理心有较大程度的提升要等到8岁左右。

霍夫曼博士认为:在这个年龄段,你可以理解一个人的整体生活状况,而不仅仅是他们当时的情况。例如,孩子可能会为一个患有疾病的人感到悲伤,即使他此刻看起来很开心。”

所以,年龄较小的孩子,不认错不道歉可能并不是孩子不善良不诚实,而是他的生理发展不够完善,不能体会到自己给他人带来的痛苦。

2

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家庭教育也要负一部分责任。

举个例子:你的孩子和邻居小孩互相推搡,你们都没看到谁先动的手,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我们假设两种极端情况:

如果是你的孩子先动的手,你袒护他,他会觉得自己这样做没有错,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他自然不会道歉。

如果是邻居孩子先动的手,孩子又没什么大伤,你可能碍于人际关系说没事”,不要求另一个孩子道歉。看似皆大欢喜,避免矛盾,却在孩子心里种下伤害别人不用道歉”的种子。

孩子是我们的作品,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你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观念。

大多数时候,孩子如果真的犯错,他都能意识到,并知道应该道歉。但道歉可能不如自尊重要。

孩子虽小,也有自尊,认错意味着掉面子,如果不承认错误,自尊便可以保存。

加之,有的家长教育方式比较粗暴,动辄打骂责罚。跟道歉比起来,逃避心理、生理伤害对孩子来说显然更加重要。

所以,有时候孩子不认错不道歉,并不是他们坏,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3、

那么我们该怎么教育孩子,让他们认识到错误,主动道歉呢?

首先,家长要理性地面对错误。



一方面,我们对孩子的错误要有心理准备,允许孩子犯错,不要把犯错当成不可原谅的事情。允许孩子解释,给孩子一个宣泄渠道。不要打骂,不要强迫,这会让孩子深感委屈,不仅于事无补,还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理性分析、区别对待。



对于因生理、心理及缺乏经验造成的错误多包容,但对于行为、品行上的错误需要采取较为严厉的态度,以此帮孩子树立一个明确的是非观。因材施教,争取把孩子犯错误的过程变成人格完善的过程。

其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孩子会模仿我们的言行,也会在互动中内化我们对他的态度。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尝试理解的心理和情绪,温柔低询问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引导他们表达,教他们认识情绪为何物。

这一点霍思燕在《妈妈是超人》曾给出教科书级别的做法。

嗯哼被玩具的小零件扎了脚,号啕大哭,并且把扎他的玩具愤怒地扔出去。霍思燕没有像一般人那样说不疼不疼”谁让你乱扔东西的”,而是明确表示理解孩子的感觉。

面对一直哭闹的孩子,霍思燕依旧耐心安慰,拥抱、吹吹脚掌……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妈妈的关心和安慰。

孩子逐渐平静后,她才开始跟孩子讲道理:不要把东西重新扔到地板上,否则以后还会受到伤害。

接下来就是霍思燕做得最精彩的一步:自己也去踩一下这个小零件,告诉孩子,别人也会疼,所以要尽可能的避免。

由于嗯哼刚刚感受过这个痛苦,所以他能马上联想到妈妈的感受,这便是同理心的培养。

然后两人展开对话,这里又是同理心的强化。

妈妈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和对爱意,而孩子通过充分的无压力的情绪表达,内心的郁闷已经彻底释放出来,进一步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而这个安全感也是培养同理心所必需的,一个人只有在不缺爱的情况下,才可能用心体会别人的痛苦。

最后,霍思燕的同理心培养收到成效,明明是嗯哼自己被扎到,他却反过来安慰妈妈:过几天就好了”。正是因为有了同理心,他才能感知、理解妈妈的感受,并给予安慰。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与孩子的沟通,都太功利。

虽然嘴上没说,但还是会因为孩子的错误给他扣上各种帽子。但最好的教育不是要求,而是懂得,把这份懂得”展现给孩子,没准孩子会反过来给你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