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暮沐妈咪(原创文章,欢迎转载)
小林的孩子已经5岁了,秉持着希望孩子多方面发展的理念,小林在孩子3岁时就让她去上早教班,在4岁时就去学习早教英语、钢琴和跳舞等课程,并且把孩子每日的行程都安排的满满当当。
一开始孩子无论是对英语,还是对钢琴和跳舞都表达出了浓厚的兴趣,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林发现孩子做事的积极性越来越差。

到了5岁时,每当练琴或是写作业时,孩子都会不情不愿,做事情的效率也不够高,做事磨磨蹭蹭,要不就是中途跑出来上厕所,要不就是练到一半跑出来喝水。可是已经学了这么久的兴趣课程,中途放弃又着实可惜,但是孩子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课程进度也是停滞不前,这个问题也是让小林无比头疼。
小林为了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也是采取了很多的办法,一开始会利用孩子喜欢的玩具和零食对其进行物质奖励,可是没过多少天,这个方法就不奏效了,之后又采取拿学习时间换取娱乐时间的精神奖励,其实就是跟孩子打成协议,学习了多长时间就能获取一定的游玩娱乐时间,可是好景不长,过了一个多月,孩子对这样奖励方法便产生了厌倦。
为了让孩子能够坚持和拥有积极性,小林也是绞尽脑汁,更换了很多的方法,但呈现的效果不佳不说,持续的时间最长也不过一个月。
难道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真的无法提高吗?
动力是一切事物的来源,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也更其有关联,但是需求是一切动力的基础,可以说是需求决定了动力,而动力影响了做事的积极性,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品学兼优并做到全面发展,大有所为,可是每当看到孩子不愿学,甚至做事积极性不高,我们又会感到焦虑,并在想是不是这门兴趣课不适合孩子,从而让孩子中途放弃,输在了起跑线上。其实孩子做事积极性不高,家长采取激励方式之前,一定要先弄清楚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一、懂得孩子需求,才能提升孩子积极性
在普遍家长的观点里,都认为小孩嘛,天真无邪,无非就是喜欢零食和玩具。其实这个观点存在了误差,就如同我们大人来说,在我们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的需求会根据我们的条件和周边的环境而发生变化。
作为成人来说,我们的需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级、中级和高级。
初级阶段则包括了生理和安全需求,其实就是最简单的温饱住行问题和安全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中级阶段则包括了归属和尊重需求,达到了这个阶段就是开始对自己身边的环境和人开始有所要求。而高级阶段就是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这上升到了自身的精神层面,也实现了一个升华的作用。同样,小孩也是如此,在不同的阶段中他们的需求也会不一样。
1、初级阶段——生理、安全需求
在孩子早期的时候,他们对于生理方面的要求就是可以吃上自己喜欢的食物或者零食,不会有挨饿的情况发生。不过现在家家户户的物质条件相对于以前来说,要明显改善很多,所以这方面的需求也都能够满足孩子。

而孩子在安全方面的要求就是来源于父母,来源于家庭环境。倘若孩子生长在一个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家庭里,那孩子的安全感也不会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变得敏感,从而做事情的积极性自然也不会提高,甚至还会因为过度敏感,导致以后的性格变得胆怯懦弱,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2、中级阶段——归属、尊重需求
当孩子开始进入幼儿园时,这个时候就属于中级阶段,受到学校环境和周边小朋友的影响,他们的归属需求主要就是来源于交朋友。当然我们能发现在交朋友的过程中,孩子之间也会互相攀比。
其实这是因为他们的归属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如果别的小朋友都有漂亮的文具盒,但是自己孩子却没有,这样就会让他在交朋友的时候没有自信,不知道如何去与别人交谈,从而感到失落,就会对幼儿园产生抗拒,对学习的兴趣也会随之下降。
除此之外,孩子的尊重需求顾名思义,就是他们需要被尊重。尊重是互相的,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很多选择都不经过孩子的意见直接帮他们决定,甚至有时候当孩子练琴出错,作业不会做时,不会以平等的角度去跟孩子交谈,而是以大人的身份去指责他们。这样不仅不会有效果,相反还会让孩子内心更为抵触,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

3、高级阶段——自我实现需求
上面说到小林为了让孩子坚持学习,也是采取了很多物质和精神的激励方法,但是效果却是微乎其微,其实这说明她没有满足孩子的自我实现需求。现在孩子在低级和中级阶段方面的需求都很容易得到满足,所以一般的物质奖励对他们来说没有吸引力。
就拿平时让孩子坚持练琴来说,有的家长在孩子弹琴时,只会在边上玩手机或是干自己的事情,那孩子自然而然会感到很枯燥,从而坚持不下去。但是有的家长就会采取陪同,共同学习的方法,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钢琴老师,这样会让孩子的成就感爆棚,认为自己现在可以教妈妈弹钢琴了,一方面他们的责任心也能提高,另一方面,他们对钢琴这件事物也会更加认真对待。
二、如何去激励孩子,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呢?
1、以平等角度尊重孩子,互相尊重是前提
有句老话说的好:人跟人的相处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孩子自出生以来就是属于他们自身的,不属于任何人,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提供建议,但是不能命令。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有资格,有权利去指使、指责自己的孩子,其实不然,这样会让孩子从小失去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童真,在他们长大之后,也不会学着如何去尊重他人。
2、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拓展他们的社交圈子
志同道合想必大家都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爱好也不相同,他们交朋友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就是有着共同的爱好便能成为好朋友。
所以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户外活动,不仅有利于他们能够找到拥有共同话题的朋友,还能拓展他们的见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日后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也能很好适应不同的圈子。
3、多鼓励孩子,鼓励是动力的来源
其实最有效又最快速的办法就是鼓励孩子,有时候孩子在幼儿园得到了一朵小红花,回来高高兴兴与我们分享,可是如果我们对此只是敷衍了事,那孩子就会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值得光荣的事情,从而对之后的很多奖励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但是如果我们对此进行夸奖,认真与孩子交谈,问他们是怎么得到的,得到了有什么感悟等等一些问题,想必他们的自我满足感也会得到满足,并且认为自己是被关心,被爱护的。这样之后在学校里,他们的表现想必也会更加积极,学习也会更加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