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在错误中成长的。
每个年龄的孩子必须被允许犯那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心理学有一个挫折理论,即孩子不经历挫折是不会成长的。如果成人一直保护他,他经历不到错误,也不能从错误中获得成长的资源。很多家长以为家长的责任是努力避免孩子犯错误,或者不愿让孩子体验太多的挫折,这样做的潜在危险可能使孩子内心过于简单,不能面对失败,不敢犯错,犯错后也难以担当。如果一个孩子从不单独睡觉,没有独自面对黑暗与孤独的经验,在处理内心的害怕与焦虑时就会束手无策。孩子两岁以后被放到另一间屋子里独睡会怎么样?他会非常恐惧,有时会变像惩罚父母,不理睬父母。没有关系,只有父母鼓励孩子病温柔地坚持,孩子的这种情绪很快会过去。对孩子来说,独自在黑屋子里过夜,他会慢慢地学会处理恐惧、接受焦虑,学习如何去适应,产生一套自我缓解情绪的心理机制,长大以后心理障碍也难以形成。
孩子的许多问题都有它的时间性,什么时候犯什么样的错误,有自在的规律。心理学不喜欢对任何事下结论,原因就是重视事物的存在有一种时间性。许多孩子的缺点、毛病可能是过渡性的,随孩子的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变化而消退。如果我们简单地认为任何缺点都会从小变大,任何出错都是一贯性的,那焦虑就大了。孩子今天考了60分,就认为孩子一辈子只会考60分,这很麻烦。孩子考了60分,父母会暴跳如雷,他们的愤怒看起来是因为那60分,其实主要是他们不能承受对孩子美好的期待落空,也不愿意与孩子分享挫折与痛苦。父母把问题扩大化了,忘了这个60分仅仅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状态,是有时间性的东西。5岁孩子在王府井大街随地撒尿,不是品行问题,20岁跑到那里撒尿才是耍流氓。孩子撒谎、逃学、打架、学习困难、淘气,在合适的年龄段就是正常的,等到青春期后再这样干就不可能接受了。如果孩子小时候干过这些糟糕事,为这些事承担过责任,那么长大后就不太会去犯。比如,孩子打坏路灯,家长坚持孩子一周花一个小时去大街清理垃圾、帮助路人,并把相应路灯的零花钱捐给公益组织,那么孩子长大后会爱护公共产物,喜欢助人为乐。
把问题看成客人,是父母要学习的一种态度。客人来到你家里,你觉得不安逸、不随便,知道这个客人是要走的,不会因为不方便就活不下去。家庭出了问题,就像家里来了不速之客,他会自动走,只要心理上可以容许问题的存在,问题就会变小,对问题的焦虑也会消失。如果你希望问题马上消失、客人马上滚蛋,问题就大了,甚至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问题的出现具有一定周期,孩子的学习也会有自然的起伏,不能把孩子学习不顺利看成问题立即去解决,或者立马要找到原因。学习是孩子的事,爸爸妈妈过度插手,不能容忍他在学习上出错,或者出了错马上想解决,学习问题就复杂化了。孩子的很多权利被禁止,电脑收走、游戏不能玩、电视也不能看,孩子失去了正常的变化与自我解决学习的机会。我们想解决问题,反而强化并扩大了问题,欲速则不达,形成教育的困境。心理医生鼓励把问题看成朋友,不是敌人。看作朋友我们就可以把问题当成一种对孩子成长有益的资源,其乐融融;看做事敌人,我们会草木皆兵,压力倍增。
民间有句话,一些中医虽然不怎么样,但绝不会把病治坏,不把病治坏的医生就算是好医生了。”大多数疾病本身可以自然康复,人本身有很强的愈合力。不好的医生破环了人自然的康复能力,结果疾病扩展了,医生把病治好了,人却被他治死了。对待孩子的问题也要看起来不作为,却绝不会把问题搞大的医生。心理医生其实也是这样,他关注问题是如何阻碍家庭正常的生活的,希望问题是问题是问题,生活是生活,不强化问题反而努力淡化问题。心理医生注重家庭的关系,不那么在意家庭的问题,他们致力于改变关系,看看新的关系下问题是否还是问题。心理医生不会把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标准来宣传,不说孩子或父母怎么样做就是对、怎么样做就是错,因为心理医生不可能比家庭还了解家庭,比父母还了解孩子。很难说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是完全健康的,每个家庭及存在欢乐、幸福、合作,同时也存在愤怒、争吵、隔离......这些都是正常的。正如白天与黑夜不是对立分裂而是统一的两个面,疾病是健康的一部分一样。
============================
没有犯过错的孩子还是孩子吗?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人不就是在错误中找到正确的路吗?大人如此,孩子也如此!大人可以犯错,孩子为什么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