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孩子在老师面前特别乖,在爸爸妈妈面前却特别调皮。你家孩子是这样吗?我家大宝就是如此。
上周末带他去某早教班上了一节乐高体验课,我坐在一边观察。在他和老师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对比了一下相似情景下他在家的表现,发现了以下几个比较大的反差。
一、遵循指令
上课的时候他是和老师一起盘腿坐在地垫上的,期间他有时候会跪立起来或者干脆就站起来了,这时候老师会再次要求他坐回原来的位置,每次老师一提醒他就坐下来了。
可是在家里是什么样子的呢?以看动画片来说,每次都跟他讲要离电视机远一点、坐在沙发上看,可每次都是看着看着就趴到电视柜面前去了,恨不能一头钻进电视剧里。要求他回到原来的位置,有时候说四遍五遍都未必会听,非得你拉拽着他坐回去。
二、正确使用工具
在课堂上他拼的是一架直升飞机。在拼底座的时候需要用到螺丝刀。用完螺丝刀就按老师的要求放在了一边。
可是在家里螺丝刀一类的东西我碰都不敢让他碰,因为每次他拿着螺丝刀都会东戳戳西戳戳,让他放下他就跟你玩躲猫猫,强行夺下来他就又跳又闹。

三、开开心心结束游戏
下课了该离开了,我很担心乐此不疲的他不肯离开,都不敢直接跟他说该回家了,只是说我们穿上鞋子出去休息休息一下吧。没想到人家直接说回家,根本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又哭又闹不肯走。

问题是在家玩积木的时候如果不是他主动停下来不玩了,我很少能阻止他继续玩下去。
为什么孩子的表现反差这么大呢?我不得不反思。原因也不难找出。
一、坚持规则,奖惩结合,但不妥协
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开始动手拼积木的时候一直要求坐着,老师告诉大宝如果乖乖坐着不乱跑就可以得到一个小星星,如果乱跑不听讲就拿走一个小星星。大宝听了之后马上端端正正坐好了,老师马上就表扬了他并奖励了他。过一会儿他坐不住了,老师提醒他之后就拿走了一个小星星,大宝立马就又坐下了。
反观在家的时候,比如看动画片的时候跟他讲好只看两集就不能看了,开始他答应的好好的,可是看完两集不让他继续看了很多时候都做不到。他直接拒绝,如果关掉电视机他就大哭大闹,有时候闹得凶了要么选择揍他一顿要么就再次给他打开电视机。
是的,规则是制定了,但实施的时候还得看他心情。完全是他凌驾于规则之上。为什么?原因很明显,没有像乐高老师那样奖惩结合,甚至是直接妥协。妥协的次数多了,孩子也就摸清了你的路数,一次次试探你的底线,规则也就形同虚设了。

二、教会孩子正确使用工具
谁家还没个螺丝刀啥的呢?哪一个孩子没有好奇心呢?可是有几个家长会让三四岁的孩子碰螺丝刀呢?一旦发现孩子手上拿着这类东西,一般都是赶紧夺下并把孩子训斥一顿吧。所谓好奇心害死猫,你越不让孩子碰,孩子越是要去一探究竟。
但是如果像乐高老师那样,告诉孩子螺丝刀是用来拧螺丝的,以及怎么才能拧紧螺丝、松开螺丝,什么地方才需要用到螺丝刀,孩子不就不会那么好奇了吗?不好奇了也就不会东戳西戳乱戳一气了吧。
三、让孩子完整做完一件事再停下
一堂课结束了,孩子乖乖跟我走了,不是他玩好了,而是他知道这件事现在结束了。
一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他知道今天要拼一架直升飞机。拼完直升飞机做完展示跟直升飞机玩一会儿后,他再把直升飞机拆掉,把所有零部件放回收纳盒。然后,一堂课结束了。有始有终。
可是在家里呢?有时候孩子正在兴头上却被我们打断并被要求去干别的事情。这要是换作我们自己我们能乐意吗?孩子当然也不会乐意。如果他乐意了,要么别的事情吸引力足够大,要么他就没有自己的想法。
四、温和而又友好的态度
乐高老师在和大宝交流沟通的时候始终都是微笑的,脸上有笑容,话里也流淌着笑容,就像春天里的暖阳照在身上,就连我这个局外人都觉得特别舒服。
可是我跟大宝的沟通呢?经常是他哭闹我吼叫,有时候干脆揍一顿了事,搞得他伤心我生气,两败俱伤。
我没有问乐高老师是不是学习了《正面管教》,但据我观察,就算她没有学习她也时时都遵循着《正面管教》的原则和方法,不夸张地说,她就是《正面管教》的模板。
说来惭愧,《正面管教》就摆在我家书架上,我既没有认真学习完也没有始终遵循。
哎,是时候好好学习《正面管教》了。

做父母真没有那么简单,也是需要学习修行的,加油吧老母亲老父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