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不想自家的孩子产生自卑情结染上自卑感最后成为一个怯懦者就细细读读及早领悟吧!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他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儿童所有的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惩罚对儿童来说一般是弊大于利。作为成人的你,别人惩罚你你会改正吗?改正了你会从心里接受吗?错误目标的确定通常缘于错误的判断。谁会认为自己会犯错呢?儿童获得印象的强度和方式,并不取决于客观事实或情况,而取决于儿童看待和判断事实或情境的方式。这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态度决定一切。惩罚之后只会加剧孩子厌恶感。
除了人格的统一性外,人性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如果我们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状态,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的愿望。优越感与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把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转变为前进的动力。
懒惰的儿童其实正在享受懒惰的好处。他们不需要背负别人对他的期望,不需要努力,总表现出一副无所谓和懒散的样子,他即使没什么好成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谅解。他的懒惰使他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最起码他的父母要为他操心。简单来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屏障,但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努力不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即使是最严厉的惩罚也无法使一个懒惰的儿童勤快起来,正所谓死猪不怕开水烫。只有友好的启发、积极的鼓励才能增强他们的勇气。
自卑情结是指一种过度的自卑感,它促使人去需求唾手可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一定会放大困难,消解勇气,从而将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一个人寻求超越他人的方式如果不是建立自己的成就而是贬低他人,那么他就是怯懦者。
教育者及家长必须加强儿童之间的友好感情,教育他们即使别人因为做错了事而得分较低也不要蔑视他们。否则,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情结,丧失生活的勇气。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究其根源还是态度问题。成人不要期望儿童不犯错,不要期望他们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来行动,而要意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经常犯错。过于挑剔和严厉容易使孩子丧失勇气,而过于温和和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
造成儿童在学校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体系的无效,还有儿童准备上的缺失与不充分。有些孩子遭受失败后反而大受鼓舞,而有些孩子则会一蹶不振,对于这种因失败而灰心丧气的孩子应不断进行鼓舞和激励,对他们要温和、耐心和宽容。要让每个孩子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要活的有价值。

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决不能有半点灰心丧气。必须清醒第认识到,孩子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