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乐带着三岁的儿子去朋友家做客。孩子特别闹腾人,小乐和朋友没聊两句,孩子就过来缠着她陪自己玩。
于是小乐就哄着让儿子自己去玩,结果他把朋友家能拿到的东西都当作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小乐特别不好意思,想要好好教育一下儿子。没想到小乐刚板起脸,孩子抬手就打在了小乐身上,比小乐还生气、委屈。
这种小朋友的打人问题,应该是很多家长的心头之忧,每次也会批评和教育,但是孩子下次还是会这样。
其实,孩子的行为和家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孩子喜欢打人,主要因为家长有下面这2个坏习惯,不及时改掉的话,孩子会越来越难管。
01
当孩子还小时
把孩子打人当作可爱的事
孩子并不是从出生就喜欢打人的,这种行为肯定有个起始阶段。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确实会有打人的行为,这是孩子对外界的探索过程。
但是,孩子一旦出现打人等攻击或不礼貌的行为,家长就要立即给予正确的引导,千万不要表现得很高兴,看!孩子会打人了,看起来真可爱!”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打人很可爱,甚至会让孩子重复做打人的动作。
所以,家长一定不要有孩子打人是可爱”的思维习惯。当孩子养成了这种行为习惯,就难改了。
02
习惯用暴力的手段处理问题
父母经常大发脾气,动不动就大动干戈,对孩子实行武力,使得孩子的内心认定,打人是一种正常人际交往的规则,爸爸妈妈就经常打我,自己同样可以打其他的小朋友,这并没有什么错啊!
于是孩子在和小朋友的交往中就会越来越有攻击性,认为武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作为家长自己不改变,只要求孩子做出调整,这样是无济于事的。
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教养和教育,孩子是我们的镜子,会把父母的形象完全的折射出来。
所以在看到孩子那些恶劣的行为之前,要首先反思自己的行为,他们是否受我们的影响才造成今天的局面。
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家长怎么做?
不管是打家庭成员还是其他孩子,首先,最关键的是,家长需要及时干预,千万不要一笑了之。
你的认真态度,就是在告诉宝宝,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被允许的。
也不要情绪失控,以暴制暴。因为这就是在告诉孩子,过激反应是可以接受的。
1
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最好的处理方法是,马上把宝宝移到一旁,用平静并且坚定的语言,看着孩子的眼睛和他说,不打人,打人是不受欢迎的行为,会让别人受伤”,来进行制止。
这里最关键的是要让宝宝可以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样才能认真听我们说话。
2
帮助孩子梳理情绪
制止后,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处理。
如果宝宝已经很生气,这时,父母可以抓住宝宝的手,继续和孩子说,不打人,不打人!”。
先让孩子平静下来,然后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说出感受(如果是大点的孩子可以询问她的感受)。
你很生气对吗?非常生气,这么大的生气!”
边说可以边比划个西瓜样子,对于小宝宝来说,生气程度用大小来表示更加直观。
这个行为其实是在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让他们慢慢明白自己行为背后的情绪是什么。只有先明白了情绪,才能再学会如何控制情绪。
如果宝宝没有生气,只是在表达友好却下手过重的话,我们可以和孩子说,你是希望**和你一起玩对吗?你可以这样告诉她。”
然后示范给宝宝看,怎样正确地表达友好,比如可以招招手,说嗨”~
如果进行了情绪梳理后,孩子还继续有打人的意向,那就可以说,如果你继续打人,我只能让你去其他地方玩了。”
这是很清晰地和孩子表达了,对于不被鼓励的行为,他是需要负责后果的。
3
重视道歉的过程
这是很多父母都会容易忽略的。
面对孩子打人,我们最容易关注到的是弄清楚谁的错和教育孩子,却忘记了道歉。
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让孩子学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做错不怕,但需要学会道歉。
等孩子平静下来后,对他说,你看,**被你打痛了,我们可以去说对不起嘛?——陈述事实
然后说:你看**,他很难过,因为你打他了。我们该怎么做让他开心起来呢?”把焦点转移到她的行为对对方形成的后果。
再然后,和孩子一起去和那个孩子握手或者拥抱,然后帮助孩子说,对不起。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强化如何表达友好。
打人”是很多孩子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父母引导得当,孩子的行为会控制,而且还会教会孩子如何和人友好,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处理这个情况本身也是父母的情绪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