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天天说育儿,天天今天先来给大家说,一个小雨的故事,三岁的小雨就会算加减乘除,算算术。而且他具有很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不论是一首儿歌还是一首唐诗。听了两三遍,他就能唱出来,听过几遍朗读,他就能背出来。左邻右舍的叔叔阿姨们都夸小雨聪明伶俐。等小雨五岁的时候来到了幼儿园大班,不知怎么好像变得笨了,唱歌总是学不会,算数题也不会算了。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聪明伶俐,但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为那个神童。
有的孩子年幼的时候非常调皮,总是能够有一些奇怪的想法还有主意,但是学了知识之后,就变得规规矩矩,不在有什么创新能力。有的孩子年幼时非常聪明,无论是大人教他什么,他很快学会,学得越来越多。反而没有小时候那么容易接受新知识了,变得笨了些。是什么原因,让孩子越学越笨,今天天天带大家来总结一下。

天天总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孩子缺乏成就感,还有一个是父母给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了。
家长给孩子定了目标过于高,孩子压力自然就大,背负着这样沉重的压力,实在难以发挥到最好的状态,所以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就低了一些。这两个原因是相互相通的,孩子一直努力完成家长给定的目标,但是总是完不成,就会有失败感,慢慢地他就缺乏了成就感。有一个说法比较好,天天在一个杂志上,看到说我们可以定一个跳起来摘到苹果的目标,因为如果伸手就能把苹果摘下来,会让孩子们失去动力,但如果跳起来也拿不到苹果的话,孩子就会失去斗志,很有挫败感,所以家长们在给孩子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像这个故事一样,定一个比孩子现在水平稍微高一点的目标,但又不要太高,一努力就能够得着的,这样孩子就有了成就感,再接着给定下一个目标。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慢慢地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成就感,孩子也会感觉到快乐,他的信心也会增强,可以带来成就感的事情有很多,比如玩游戏、玩玩具都可以,让孩子能够有成就感,学习也是一样的。也可以给孩子带来成就感。这里的学习不一定只是成绩好孩子,学习效率高了,也能够带来成就感。

有的父母觉得孩子休息的时间太浪费了,就会给孩子报各种的补习班,或者请一对一的家教,在假期里辅导孩子,所以孩子除了要写在学校留的作业,还要完成课外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作业。事实上,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孩子的学习任务变得沉重,他会感觉到疲惫压力大。恨不得自己马上变成什么样的人,总之是自卑的。有的家长做得比较好,他们跟孩子一起商量计划达成共识,每天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先写作业,写完检查没有问题,然后所有人一起吃饭,饭后的时间就属于孩子自己的时间了,可以去外面散步,找同学玩,在家看电视、玩游戏或者看书、上网都可以,但是也有规定的睡觉时间。孩子能够有自己的时间也会把写作业的效率提高,自然而然的就有了成就感,孩子就不会将学习变成一个负担,而是一件开心有意义的事情。家长给孩子订的目标过高,给孩子带来的压力,还有缺乏的成就感,会让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慢慢地丧失了自己,还有自己的能力,还可能怀疑自己为什么变得越来越笨,所以带来的负面评价,可能是他人,也可能是自己。

老师讲了一道题,很多同学都早已经把题做好了,可他刚刚学会,同学们会笑话,他会感到自卑,或者他自己会觉得自己很笨,也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学习效果得不到提高。即使其他人没有说孩子,孩子在自己的自尊心一下,也会觉得自己笨。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慢慢变得越来越自卑,生怕别人看破,开始不懂装懂。这个结果就是越学越笨,无论这个负面评价来自于自己还是别人,家长一定要多多正面的鼓励孩子,给予正面的评价,帮助孩子发现自身的长处。

孩子的好奇心还有创造力与学习知识,没有太大的关系。
可能还会随着知识,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弱,原因在于学到的知识,是别人的经验。是已经被证实过的,孩子有了这些条条框框的经验之后,就会把自己原有的想法给忘掉,限制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有一个科学家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到了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大鱼吃小鱼是必然的,所以当梭子鱼饿了,只要张开嘴巴,小鱼就自己进去。过了一段时间,梭子鱼已经习惯了,然后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罩把梭子鱼给关在玻璃罩里面。一开始的时候,小鱼在玻璃罩外面游啊游,梭子鱼就会迎上去,但每次都会碰到玻璃上,渐渐的梭子鱼,知道自己吃不到小鱼了。他就沉在最下面。最后他绝望了放弃了捕鱼的机会,等科学家把这个玻璃罩拿走后,梭子鱼也还是一动不动,及时小鱼在他身边游来游去,他也不在张嘴,只能等待死亡的到来。梭子鱼是笨吗?其实不是,只是那个瓶子限制住了他的想法,让他形成了惯性,让他的想法也停留在了瓶子里。孩子越学越笨就像科学家做的这个实验中梭子鱼一样,并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思维被所学习到的经验与知识限制住了,就不再懂得该如何创新。

本期天天和你聊育儿的内容就到这里了,下期我们继续聊育儿的事情,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一起聊育儿的事情,我们下期再见!

育儿小知识:做为孩子们的家长,当发现孩子越学越笨的时候,不要着急说,孩子没长进,而应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问题到底是在孩子身上还是在教育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