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歆小迪
姐姐的儿子小学3年级,学习成绩在班里倒数,怎么辅导都学不进去,这让姐姐很崩溃。她问我,你说为什么小时候那么聪明的孩子,越大越笨了呢?
其中的原因,我知道。
小外甥3~4岁的时候显现出他的聪明了,尤其是记忆力非常好,一首4句的诗,一分钟就背会了,而且还记得很牢固,过很久还记得很清楚。

这让姐姐和姐夫很高兴,他们开始刻意让孩子背诗。为此,还给孩子买了一套唐诗宋词三百首,姐夫天天陪孩子背,还和孩子玩飞花令。
外甥对背诗也很有兴趣,尤其爱玩飞花令,常常拉着我这个小姨一起玩。
5岁的时候,姐姐他们给孩子增加了难度,每天给孩子定任务,必须背5首诗。
可是自从定了任务之后,孩子的记忆力好像越来越差了,背一首诗半个小时都背不会。他们开始训孩子,逼孩子背,如果背不会就取消一个福利,比如平时某个节日买的玩具。
可是,不管他们怎么骂孩子,孩子就是背不会。
姐姐和姐夫很疑惑,以前聪明机灵的孩子,怎么好像忽然变傻了呢。

一次,我悄悄问外甥,你以前不是很喜欢背诗,背得也很快,为什么现在背不会了呢?
外甥说:小姨,我现在一点也不喜欢背诗了,看见爸爸让我背诗就发愁,一天还需要背5首,尤其是宋词,每个还那么长。”
原来,不是孩子变傻了,是5首诗对于小孩子来说太难了。
孩子白天要上幼儿园,晚上幼儿园还留作业,孩子完作业差不多8点多了。姐夫就拉着孩子背诗,孩子一点玩耍的时间也没有,当然排斥了。
姐姐她们最大的错误就是,给孩子定的目标太高了。
在培养孩子过程中,为了激励孩子的学习劲头,家长要给孩子设定种种目标。然而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高目标太难实现,容易让孩子望而却步,产生畏难情绪。低目标又可能太容易,达不到学习进步的效果。

其实,教育孩子和管理员工一个道理。
管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洛克定律,讲的就是目标的制定决策。
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普洛夫在临终前,有人向他请教如何取得成功,他的回答是:"要热诚而且慢慢来。"他解释说"慢慢来"有两层含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也就是说,既要让人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欣慰,不至于望着高不可攀的"果子"而失望,又不要让人毫不费力地轻易摘到"果子"。
作为家长,我们也要学会管理的艺术,学会给孩子定一个看得见而且跳一跳就够得着的目标,引导孩子不断前进。

《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一书中曾讲到篮球架效应”就是这个道理。
篮球之所以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也许正是由于篮球架的高度设计非常合理,让人跳一跳,就够得着”,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打篮球。
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样高,没有人会去愿意投,人们都不愿意做任何努力,也不愿意尝试就放弃投篮了;相反,如果篮球架非常低,跟一个人差不多高,根本无需跳起来,不用费多少力气便能百发百中”。那也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喜欢打篮球了,因为太容易做到的事情,根本没有挑战性。
因此,这种跳一跳,够得着”被称为篮球架效应。也就是说只有跳一跳,够得着”这种合适的目标,才能让孩子产生兴趣与动力,孩子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这个目标,从而起到激励孩子学习的目的。
所以,给孩子最好的目标是,跳一跳,够得着的!